渭南塬上石鼓山的传说,第一次听说

2019-07-18     韩是我I说关中事

出渭南城南行,经由关中环线公路盘曲六十余里,眼前便会呈现出类似苔原般景象的秦岭浅山地貌。连绵起伏的群山映衬之下,但见一处似初开莲花瓣状,被浓密的森林植被镶嵌成乌绿色般的峰峦,那便是石鼓山。

石鼓山,民间俗称“小华山”,东、南、西、北、中五峰环生,形态景致各异。山体由一块完整的花岗岩石构成,海拔高度一千二百余米,占地四平方公里。山上诸峰相对,怪石林立,峰回路转,千姿百态;林间百鸟穿梭,秀木苍翠,枝藤缠绕,遮天蔽日;峡谷芳草鲜美,山花烂漫,溪流淙淙,水雾弥散。俨然一幅皴擦有致、浓淡相济、笔工秀丽、意境深远的水墨画卷。

历史上石鼓山颇负盛名,自秦王始,先后有五朝工匠在此建楼造阁,修庙筑庵。其中,影响最大的一次建工,据说是在唐高宗李治嗣立元年修造的八卦玄顶,飞檐翘角,铁瓦铺盖构式的三层楼阁,系此山经典之景观。楼阁每层各设东、南二门,分别奉有天寿菩萨、一佛二萨、三教主之像等,历朝文人骚客在此游赏题赋,不胜枚举。

石鼓山自三皇五帝时的石虎山演化至今,已几经易名。史学家、旅行家郦道元曾在其文献《水经注》中,称其为“石楼山”,其间有景致描绘、游人登涉的详细记载。今石鼓山名的由来,始源于民间一动人的传说。相传西汉末年王莽篡位后,为绝刘姓宗室后患,派兵四处追杀刘氏后裔。西汉宗室刘秀决心匡扶汉室,重整社稷,在河南洛阳一带组织兵马。一次交战中,刘秀遭伏惨败,在潼关经“二华”仓皇奔逃途中,又被王莽追至南山岭。他一路拼杀,损兵折将,此时已是人困马乏,顿觉前途昏暗,神情沮丧。万念俱灰之际,见前方横枕的一块巨石挡住了去路,刘秀愤然下马,用利剑砍下两截松木为槌,并指石默祷上苍,未料此石击之当鸣,且鼓声震天。刘秀惊喜若狂,讨伐王莽信心倍增,回身召集旧部姚期、马武等将重整旗鼓,终于复兴了汉室。刘秀即位后,随之与石鼓山落难时遇助的民女阴丽花结了亲,封之为正宫,并命八社乡里之能工巧匠在山下修造一寺院,钦名“红花寺”,命名此山为石鼓山。山上的石鼓,现今还留有敲击的痕迹。1958年以前,还保留有石砌三层楼阁,大佛殿、关帝庙、山神庙、姑姑庵、铁磬、铁瓮、大铁钟等古迹古物。1970年人民公社兴办修配厂,庙宇楼庵均被拆毁,仅有一尊妙善菩萨和两个童儿塑像幸免于难,其余多数已不复存在。

石鼓山环境优雅,自然景色宜人。松、梅、竹山中遍布,且风骨雄奇,姿容舒挺,生机勃勃。登山欲览,须自寺峪口循入,信步少许,即至一狭长山道,此道依势扶摇直上,足有数百米之距,人称“千尺峡”,两侧峭壁兀立,秀石玲珑,岩壁上布满了无数的天然洞窟,大者能容几身,小如饮杯蛙穴,奇形怪状,星罗棋布。峡道出处,但见有一亩许般大的草甸,谓之“流云坪”,坪台上绿荫葱葱,杂花丛生,游人多在此小憩聚散,尔后各走南北诸峰,饱览四周风光。

流云坪地处南北二峰连襟之中,东西倚临山谷,时常和风徐徐,如遇雨雾汇积坳谷,风云际会,云雾便会绫纱般地自坪上一侧向另一侧缓缓涌动,跌荡起伏,波澜壮阔。伫立于坪上南观,中峰酷似一只上山回望的猛虎,体态雄劲、步履矫健、形神生动。相传远古时代,这里狼虫肆虐,危害乡里,玉皇帝命随身一位神将下凡界降妖除魔,拯救庶民于水火,天神功德圆满之后,因留恋人间美景,贻误了归天时机,故化作石虎,在此威震四方,民间有赞语称道:远拒虎狼三百里,近保黎民千万家。南峰俯视莲花鱼塘,如若银镜,波光粼粼;观清峪河水,从容南泄,一路欢声笑语,自蓝田王顺山下汇入灞河西去;西峰古今闻名之石鼓巧击有声,妙趣横生,使人流连忘返;北峰极目远眺,可见沋湖泛浪,水雾蒸腾,渭水蜿蜒,烟波浩淼;东峰看象山雨霁,闻灵台晨钟,尽览二郎雄姿,群山连绵。在南北二峰之间,有一处较为宽阔的葫芦状凹槽,出口处似一壶嘴高高翘于断崖之上,当地人称其为“水闯”,平日里细流涓涓,玉珠纷坠,如遇疾雨,跌水下注,成数十米飞瀑,似白练悬天,凌空飘落,轰鸣似鼓,恰如“疑是银河落九天”的壮丽景象。

大自然的神奇造化,使石鼓山充满了扑朔迷离。此山自南北望,山势酷似一上山猛虎,凝眸回望,威风凛凛;北而南望,但见一群幼狮,嬉戏追逐,活泼可爱;西远正看,颇像一只犀利巨雕,振翅欲飞,志在凌霄。山上原有的三层楼阁,系在虎头崖半壁中一自然山洞外凿孔下楔,贴壁搭建而成,楼前平台,约三五米见方,均有百十具青石条凌空铺就,似西岳长空栈道,煞是惊险。在平台的南端有一井潭,口若中锅,深不过五尺,潭水明澈见底,清凉甘醇,四季不绝,然水源难测,且遇涝不溢,久旱不干。每逢游人干渴时合手掬饮,会顿觉通身轻爽,暑气尽消,意犹未尽。因此,有人称之为“神龙潭”,临近人在旧时还有过将潭水用来祈雨和疗治疾病一说。龙潭南行三二步,有一巨石由崖边外倾,此乃“回心石”,边缘上凿有十余个不足掌心般大的脚槽,上牵一条丈余铁索,此处乃往来西峰观鼓必经之道,游人每当至此逾越,须手足并用,身贴崖壁,寸寸缓行。此时,如若向上仰望,一线天开,青天召唤;向下俯视,如临深井,阴风催促,心志弱者,定会心跳腿软一身凉汗,一旦跃过,难免心有余悸,感慨万千,顿生超尘脱俗之善念!

许是上苍给于了石鼓山过多的钟宠,与之毗邻相挽的众山,峰脊虽高但却显得平淡无奇,山梁上杂灌遍布,荆棘丛生,春夏疲绿,秋冬枯黄。然石鼓山谷幽壁峭,俊秀奇美,千顷峰峦之上,竟包容了数十万株青松翠柏交相辉映,茁壮生长,四季绿色不绝。山石缝隙中生长的大树,寿若千年,仍然枝繁叶茂,风姿不减;崖壁上垂落的古松,盘根错节,风骨苍劲,似龙身倒挂一般。在中峰之上,夫妻松、五株香(五棵身颈相同,边角对等排列生长的松树)更能让游人叹为观止。山林中特有的白皮松高有数丈,低者三五分,寿至千余岁,幼者一二春,身干通体洁白如雪,与环生椿柏对比鲜明,远远望去,格外醒目。石鼓山四季有景,景景皆有所不同,有人写照为:春临踏青百鸟鸣,夏季云雾绕寒峰,秋风西来龙凤舞,冬天白雪压青松。生动的描绘了石鼓山不同季节的自然景观。

石鼓山动植物资源十分丰富,仅各种野生中药材就有百余种,林中常年有雕、赤腹鹰、红脚隼等猛禽栖息。石鸡、雉鸡、杜鹃、百灵、画眉、黄鹂、蜡嘴、松鸦、长尾山雀等数十种珍禽异鸟常见于枝头草丛穿梭跳跃。在这些生灵当中,最为常见的当属名叫寒号鸟的飞禽,此物长有黄褐色咀喙,双目贴下生有一对称肉坠,除泻门处嵌有枣状般大朱色斑之外,通身羽毛乌黑发亮。然巢穴隐秘,专筑于悬崖峭壁之上,其粪便乃名贵中药材,名“血灵芝”。据山里老中医述释:血灵芝性温味辛,有镇产痛,助安神止漏之奇效,如欲得之,必结伙四人,巧用荡秋铲凿之法,同心协力方可采获,甚是难得。

石鼓山古庙会久负盛名,每年逢农历七月十五,四方游客纷至沓来,祈子还愿的、经小商卖杂耍的、结群观光的络绎不绝。民间各种娱乐活动此时总会显得异常活跃,电影、皮影、木偶、秧歌、乱弹等一应俱全。夜晚,山上山下灯火阑珊,熙熙攘攘,热闹非凡。(图片来源网络) 本文作者:兰金元【看完记得关注哦!】

文章来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ans/4vBQGWwBmyVoG_1Z6QM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