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退之间的选择
有一位高僧,是一座大寺庙的方丈,因年事已高,心中思考着找接班人。
一日,他将两个得意弟子叫到面前,这两个弟子一个叫慧明,一个叫尘元。高僧对他们说:“你们俩谁能凭自己的力量,从寺院后面悬崖的下面攀爬上来,谁将是我的接班人。”
慧明和尘元一同来到悬崖下,那真是一面令人望之生畏的悬崖,崖壁极其险峻陡峭。
身体健壮的慧明,信心百倍地开始攀爬。但是不一会儿他就从上面滑了下来。慧明爬起来重新开始,尽管这一次他小心翼翼,但还是从山坡上面滚落到原地。慧明稍事休息了后又开始攀爬,尽管摔得鼻青脸肿,他也绝不放弃…… 让人感到遗憾的是,慧明屡爬屡摔,最后一次他拼尽全身之力,爬到半山腰时,因气力已尽,又无处歇息,重重地摔到一块大石头上,当场昏了过去。高僧不得不让几个僧人用绳索,将他救了回去。
接着轮到尘元了,他一开始也是和慧明一样,竭尽全力地向崖顶攀爬,结果也屡爬屡摔。尘元紧握绳索站在一块山石上面,他打算再试一次,但是当他不经意地向下看了一眼以后,突然放下了用来攀上崖顶的绳索。然后他整了整衣衫,拍了拍身上的泥土,扭头向着山下走去。 旁观的众僧都十分不解,难道尘元就这么轻易的放弃了?大家对此议论纷纷。只有高僧默然无语地看着尘元的去向。 尘元到了山下,沿着一条小溪流顺水而上,穿过树林,越过山谷……最后没费什么力气就到达了崖顶。
当尘元重新站到高僧面前时,众人还以为高僧会痛骂他贪生怕死,胆小怯弱,甚至会将他逐出寺门。谁知高僧却微笑着宣布将尘元定为新一任住持。 众僧皆面面相觑,不知所以。
尘元向同修们解释:“寺后悬崖乃是人力不能攀登上去的。但是只要于山腰处低头下看,便可见一条上山之路。师父经常对我们说“明者因境而变,智者随情而行”,就是教导我们要知伸缩退变的啊。”
高僧满意地点了点头说:“若为名利所诱,心中则只有面前的悬崖绝壁。天不设牢,而人自在心中建牢。在名利牢笼之内,徒劳苦争,轻者苦恼伤心,重者伤身损肢,极重者粉身碎骨。”
然后高僧将衣钵锡杖传交给了尘元,并语重心长地对大家说:“攀爬悬崖,意在堪验你们心境,能不入名利牢笼,心中无碍,顺天而行者,便是我中意之人。”
世间痴情之人,执着于勇气和顽强者不在少数,但是往往却如故事中的慧明一样,并不能达到心中向往的那个地方,只是摔得鼻青脸肿,最终一无所获。在己之所欲面前,我们缺少的是一份低头看的淡泊和从容。低头看,并不意味着信念的不坚定和放弃,只是让我们拥有更多的选择和回旋的余地。
不要很多一件足够
一位功成名就的作家出名之后,总是感觉忙碌得不亦乐乎,又感到生活很累,便去请教一位年老的禅师。
作家向禅师言道:“师父,我为何自从出名后就觉得工作越来越忙,生活越来越累呢?”
禅师问道:“你每天都在忙些什么呢?”
作家如实回答道:“我一天到晚要交际应酬,要演说演讲,要接受各种媒体的采访,同时还要写作。唉!师父,我活得太累太苦了。”
禅师突然打开衣柜,对作家说道:“我这一辈子买了不少华美的衣服,你将这些华美的衣服都穿在身上,就能从中找到答案。”
作家说道:“师父,我穿着自己身上这身衣服就足够了。现在你要我将这些华美的衣服都穿在身上,我会感到很沉重的,我肯定会极不舒服的。”
禅师说道:“这个道理你也懂,你为何要来问我呢?”
作家一脸迷惑,禅师说道:“你不是已经知道,你穿着自己身上的衣服已足够了,即使再给你穿上更多华美的衣服,你也会感到很沉重的,你也会觉得不舒服。你难道还不明白,你是一个作家,你并非是一个交际家,也不是一个演说家,更不是一个政治家,你为何要去扮演一个交际家、一个演说家、一个政治家的角色呢?你为何要去做一个交际家、一个演说家、一个政治家的事呢?你这不是自找苦吃、自找罪受吗?”
作家恍然大悟:“每一个人都只能追求属于自己的东西,做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情,才能得到真正的快乐和幸福,其人生才会轻松愉悦啊!”
万般带不走,唯有业随身
有一段时间,佛住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游行弘化。当时有一位天王的太子,名叫辟罗。一日,他从天上飞到祇洹精舍,五体投地顶礼佛足后,合掌问佛:“这世间的人都在追求衣服、饮食、七宝、欲乐、官爵、国土,是否有珍宝反过来追逐人们呢?”世尊赞叹辟罗王子:“你提出了一个好问题,确实有国土、珍宝、欲乐追逐人们的情形。”
辟罗太子又问:“称人心愿、圆满如意的因缘,时时随逐于人,是什么意思呢?”世尊回答:“一切行为的造作不出两种:一是行善即能得福;一是造恶则招感灾殃。无论是福德或是灾殃,总是如影随形地跟着每一个人。”
辟罗太子说:“真是太殊胜了!诚如世尊所开示,我的前世曾在人间当过国王,因为心念生命无常,对身外之物无所眷恋,因而想广行布施。一日,群臣集会时宣告:‘我想要做一面大鼓,鼓声隆隆能广传百里。谁能为本王办好这件事呢?’
然而,大臣们纷纷答道:‘臣等无能为力!’这时候,一位名叫“匡上”的大臣,一向效忠朝廷,也是慈悲爱护百姓的好官吏,他上前对国王说:‘微臣可以办到!但是,需要一笔费用。’
国王说:‘太好了!你需要多少费用都没有问题。’于是开启国库,取出一大笔钱财交给匡上。
匡上将满车的财宝运送到王宫门外,并且鸣鼓昭告:‘今日我们仁德的国君,以大慈悲心广施天下,欲救济一切贫穷困苦之人,乃至供养修行之人衣食,凡有需要者,都可以到宫门外来领取财物。’
消息很快传遍四方邻国,穷人们纷纷背着婴儿、扶老携幼前来,络绎不绝的人潮,塞满了进城的所有道路,不时有人仰天欣叹:‘感恩仁德的大王啊!我们这些穷苦的百姓,今后终于有机会脱离挨饿受冻的日子了!’
一年后,国王诏问匡上:‘大鼓做好了吗?’大臣回答:‘大王!已经做好了。’国王又问:‘既然已经做好了,为何没有听到鼓声呢?’匡上禀白:‘请大王明日移驾至城里走一趟,就可以听到德音宣流的鼓声,响彻十方。’
翌日,国王的车队浩浩荡荡行入城中,发现到处都挤满了人,十分热闹。国王惊呼:‘城里为何这么多人呀?’匡上回答:‘去年大王命微臣制造大鼓,希望威音广传百里,大王仁德之声得以宣扬、远播四方。微臣心想:用枯木做的鼓架、死牛皮所做的大鼓,这样的鼓声并不足以宣扬仁王之威德。几经思量后,便将国王交给微臣的财宝,用来供养修行人衣食,救济孤苦贫穷。自从发出告示以来,四方邻国百姓都闻风而来,期待大王的甘露润泽,就如同饥饿的孩子渴慕慈母一般。’
国王听到之后,便问附近的民众:‘你们从哪里来的呢?’人们恭敬顶礼后回答:‘我们从百里外来此。’有的说:‘我从两百里外而来。’还有人回答:‘我从万里外来的。’接着,大家纷纷禀白:‘圣明的大王!您广行布施,四方邻国人民蒙受德泽都无比欣喜,甚至不惜举家迁离故乡,投奔至此,期盼在您的恩泽庇护下,从此过着安定的生活。’
国王听了十分欢喜,说道:‘匡上,你做得太好了!之前我执着声名,希望借由大鼓威震十方;现在我终于了解,国家动荡来自民心不安,就像身体有病,我应该施予医药才能治病,而臣下体察民生疾苦,因而广施粥饭扶贫济弱,使百姓咸获安乐、归附于我。’于是,国王宣告:‘以后只要是民生所需,都要尽力关照协助,不必再来询问我了!’
日后国王寿终,投生到天上,成为天妙王。天上寿尽,又下生人间做转轮圣王,所到之处都有七宝随行,侍从前后拥护。如今又投生到天上,成为天王的太子。这一切都是由于当时自己能严持净戒,又能慈悲救济一切众生,才能得到这种福报。只要我们能奉行佛陀教诫,端正身心言行,都能够获得这么殊胜的福报。”
佛陀劝勉辟罗太子:“人的所作所为,如‘影之随身,响之应声’,有因必有果,报应不爽呀!”辟罗太子闻佛开示,欢喜作礼而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