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录中国往事

2020-01-13   行走在大路上123




80年代的中国,经历了两场巨变。一场是改革开放后,人们的生活日渐丰富;另一场则是取消农产品统购派购制度,人们的生活日渐自由。


那个年代,相机悄悄进入生活日常。不似现在随手可拍的手机照片,那是些需要胶片才能拍下的影像,每一张图像背后都有着款款深情和珍重含义。


这些照片,是被遗忘了的时光。


吸溜汽水是小孩子的权利


聚会就要嗑瓜子儿,啃西瓜


父母也曾是弄潮儿


90年代家居必备,君子兰


后来,家庭留下了照片,丢掉了底片。这些数以万计的底片被当做垃圾,流失在垃圾箱里。

有一个收藏家,同时也是一名档案整理者,他从废品回收站拿到了这些旧底片,再次洗出来,复原了那个年代的真实生活。

他把这些照片称为,“北京银矿”



托马斯·苏文是一名来自法国的摄影收藏家,在北京生活过很多年,操着一口流利的中文。

2006年,他任英国冲突档案馆的顾问,为其搜集和整理中国民间影像资料。



有一天,他想寻找一些旧照片,就在互联网上搜索相关内容,反复看到一个叫做“小马”的人,发出“回收旧底片”的消息。

于是苏文联系了小马,得知他是北京北五环的一个垃圾回收商,专门收集含有硝酸银的垃圾,如X光片、光盘,以及底片。再用制银酸的池子,提炼出垃圾上的硝酸银,把银卖给化学实验室。



苏文以公斤为单位,向小马买下了这些底片。然后先用肉眼挑选,再将认为有价值的照片洗出来、扫描、分类编号。

这些照片展现了85年到05年的20年间里,以北京为代表的中国社会变迁。



苏文给这些底片起了一个好听的名字——“北京银矿”

如今,距离苏文开始“北京银矿”项目已经过去了10年,该项目还在继续着。现在苏文手上已经收集到了85万张底片。

他说,只要小马还继续送底片给他,他便会一直做下去。



日常合影,是那个年代大家使用相机的主要用途。苏文在浏览和整理这些照片后,发现了几个关于那个时代的小秘密。

80年代,女性往往爱和电视、冰箱合影。



每个年代,都会有几件家庭标配物品。在今天,是汽车等大件;在50年代,是收音机、缝纫机、自行车和手表;在80年代,则是三大件“电视、冰箱、洗衣机”。

拥有三大件,是组建一个家庭的仪式,意味着完整和富足。因此在那个用相机来记下珍贵瞬间的年代,女性和电器的合影就显得意味深长。



从这些照片中,我们可以看到生活物品所代表的社会发展,也可以看到不同牌子和设计的电器所代表的大众审美,还可以看到那时候女性与家庭之间的联系。



80年代的合影圣地,天安门。

那时候的天安门,还不是外来游客的观光地,来合影的大多是本地居民。

这些照片,暗示了一个新北京即将出现。即一个更自由、更开放的北京。




到了90年代,人们开始热衷走出去,旅游合影成为主流。

那时候的游客照,更自然和生动。


那时候,大家偏爱和一些奇奇怪怪的大型事物合影。如弯腰抱着一块圆石,或者横躺在一片巨石上,又或端坐于佛像之上,甚至还有同大象和麦当劳叔叔的合影。



这些照片,展现的是一个充满新鲜感和好奇感的90年代。不同于80年代的打开大门和小心试探,90年代的人们更愿意向外走得更远。



此外,记录、回味和思考,也是“北京银矿”的价值所在。

如果让现在的年轻人去问问他们的父母,结婚时候是不是有“敬烟”这个习惯,或许会换回父母的相视一笑。



那个年代,在重大的饭局上,尤其是婚礼上,一定会有“敬烟”的规矩。苏文在数以万计的老照片中,以婚礼上的敬烟为线索,整理了一本叫做《双喜》的摄影集。在这些照片中,可以窥见敬烟的诸多说法。



比如别人给你点火时要双手遮住火,点好后手指要轻点别人手一下,好让别人知道你点好了。



敬烟的行为在今天已经不那么常见,这些看似粗俗的传统礼仪,一方面表现了那个年代的风情,另一方面也在让我们反思,究竟什么样的礼节,才是值得保留的。



苏文极为不赞同,仅把老照片作为追忆和猎奇的对象。北京银矿的这些老照片,在勾起我们回忆之外,还应有更多更广的用途。

他对北京银矿最早的解读,是和艺术家雷磊的合作。他们选择了3000张照片制作了短片《照片回收》,呈现了相同类型照片中的微妙变化。

后来他们还给1168张老照片上色,并进行对比,割裂了观众对时间的感知。



再后来,苏文又同从城市规划师,社会学家等专业人士合作,通过这些照片对人口流动、城乡结构变化和阶层变化等更严肃话题进行探讨。


20年前后的海滨浴场的对比


除了从回收商小马那里购买底片,苏文也逗留于各个市集和跳蚤市场,挖掘其它被人忽视了的影像资料。

2019年他出了一本画册,内容是一名西安体育大学摄影系学员拍摄的300多张运动照片。透过照片,是静止的时间。


运作了十年之久的“北京银矿”计划,如今早已超出了小马提供的85万张底片的范围。它涵盖了所有还能挖掘到的回忆影响,比起追忆过去,更相当于一个发问:

在今天,老照片能为我们带来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