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经典”家风,是让子孙受用一生的宝藏

2019-12-27   行走在大路上123

01

好的家风,能给予子女好的品格


曾国藩特别崇尚勤俭的家风,他说:“家勤则兴,人勤则健”。


他在信中告诫儿子纪鸿“勤俭自持,习劳习苦,可以处乐,可以处约。此君子也”。此外,他对弟弟们说:“子侄除读书外,教之扫屋、抹桌凳、收粪、锄草,是极好之事,切不可以为有损架子而不为也”。


晚年,当他的官级越升越高时,财富和地位自然也跟着水涨船高。他说,“后辈诸儿须走路,不可坐轿骑马。诸女莫太懒,宜学烧茶煮菜”。还有一点,也是最重要的,曾国藩不留钱财给子孙。他说,“子孙若不贤,则多积一钱,必将多造一孽。故立定此志,决不肯以做官发财,决不肯以银钱予后人”。


曾氏家族在曾国藩的苦心经营下,成为方圆百里的大户,曾国藩死后,曾氏家族依旧代代出人才,兴旺了百年。


家风不是靠钱财来经营的,而是靠思想力,靠每位父母身体力行。不义之财不取,好吃懒做的念头不要有。勤勤恳恳,保持简朴的品格,这就是好的家风。


02

好的家风,能帮助子女定性情


家风养成人的性格,而性格直接影响着一个人的命运。性格好的人,面对生活有信心,可以走的更高更远。


教育家蔡元培曾说:“家庭者,人生最初之学校也”。诚然,家庭是每个人最初的学校,孩子将来如何,全在父母怎么塑造孩子性情。


国学大师梁漱溟的家风是直道而行。父亲梁济的“尸谏”影响了梁漱溟,成为最有警示性的家风,那就是“道德理想和卓立精神”。梁漱溟因此一生都很少顾及自己,而是为国为民。可他并不薄情,相反,他对两个儿子的教育可圈可点。


他给两个儿子取名培宽、培恕,因为“宽恕是他一生的自勉”。他的家教使得儿子在多灾多难的世纪得以平安度过,两人在历次运动中都没有遭到太多磨难。


史学大师陈寅恪的家风是笃定务实。陈家是书香门第,祖父陈宝箴21岁便中得举人,他的文才、韬略和办事能力,深为曾国藩所赏识,称他为“海内奇士也”。父亲陈三立为光绪年间进士,官拜吏部主事,以改革天下为己任。


陈家重视后代的教育,开设家塾,延聘名师,使子孙很早就发蒙读书。陈寅恪幼承家训,很早就把读书同正心、立志与做人结合起来,在阅读大量经史著作的同时,儒家以仁为核心的伦理观念,濡染了他幼小的心灵。这些成为他日后的立身之道和行为规范。


正是好的家风, 培养和塑造了他们家族后人的性情。


03

好的家风,能帮助子女立志向


有句话说:“立志是事业的大门”。好的家风,会潜移默化一个人将来的志向。


作家莫言,出身于高密东北乡,长辈都是淳朴的农民。祖母好讲故事,每天晚上,为了哄儿孙们,会讲各种各样的故事和来自民间的传说,这为日后莫言写作打下了基础。


幼年的莫言,坐在祖母旁边听她讲故事,得到不少知识,立志“做一个小说家”。莫言后来成为一代文学大家,和早年的家庭熏陶息息相关。


科学家钱伟长是国学大师钱穆、钱钟书的后人。钱家的家风,就是好读书、重教育。钱伟长回忆说,自己幼年里,受父亲和叔父影响很深,他们喜欢看书,我便也跟着看书,我看不懂的地方,他们便教我。


钱伟长还说,自己就是在这种好读书的家风里,读了很多的中外文学典籍,受尽了华夏文化的陶冶。后来,钱伟长虽然没有走文艺路,而是做了科学家,但是那种家庭的良好氛围却让他树立了远大的志向。


好的家风,是一台空气净化器,在为你营造出一片清新空气的同时,也会在你的幼年的心灵深处埋下种子。


04

家风,影响着一个家庭的未来


古人认为,家庭是一个国家的缩影。而一个家庭是否有好的家风,更是关系着个人命运乃至国家的命运。


当下,社会进入城市化发展中期,很多家族成员分散各地,人们生活越来越丰富。


时代变了,但家风还是不能被遗忘,它是家庭育人的宝殿,是子女成才的富矿。物质上的财富可以丢,但家风千万不能丢。


有家风,一个家庭才有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