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口与人才导入,温州被绍兴、嘉兴、湖州超越了,该怎么做?

2019-09-11   楼市IN温州

01

最近,省人才办发布的《全省人才集聚情况分析报告》显示,省内各市人才均实现净流入,其中杭州、宁波稳居全国第1、第2位。

据统计,上半年,全省新引进各类大学生39.3万人,同比增长52%,其中杭州新引进12.5万人,增速达到100.5%,宁波引进3.46万,增长14.1%,据了解,是去年开始杭州对毕业生的补贴及上半年大专生落户新政起了作用。


宁波人才专列。来源:甬派

然而温州,今年上半年新引进大学生人数为28928人,仅高于台州、丽水、衢州、舟山四地,同比增长15.51%,仅高于宁波、舟山、台州、丽水四地。

其中,新引进硕士、博士人数同样也仅领先台州、丽水、衢州、舟山四地,另外博士人数比金华多1人。唯一的亮点,也仅有新引进博士书同比增幅513.78%,居全省第一。

浙江人才主要指标通报表

虽然温州是我省三大中心城市,但如今大部分温州人都不会把温州与杭甬两城相提并论,当然,两座城市均为副省级城市,一个省会、一个计划单列市,起点就比温州高出太多了,这样的比较本身就不公平。

但更大的问题在于,温州作为省内经济总量最大的普通地级市,在新引进大学生人数方面,在省内普遍排在第7名,落后于紧追温州的绍兴、嘉兴就算了,还落后于本身实力远不如温州的金华、湖州。

可以看出,山多地少、偏居一隅的浙南,在人才争夺战中,整体输给了充分融入长三角的浙北,除了海岛舟山。

02

温州的人口问题。

2018年末,全市常住人口为925万人,与2017年末常住人口921.5万人相比,仅增加3.5万人。这一人口增量,不要说跟杭甬比了,也不如嘉兴。除去出生人口、死亡人口,略有流出。

根据某机构基于移动手机研究的大数据,虽然并不能百分百反映问题,会比实际情况偏低一些,但大致动向基本可以展现。

总体来讲,温州无论是总人口,还是外来人口,都还有一个较大的基数在,即使增长缓慢,也还算“瘦死的骆驼比马大”。

但是,温州的人口吸引力,确实是在减弱,尤其对省内其他城市人口的吸引力并不强。更关键的问题在于,温州流出的人口,并不都流向比温州更发达的城市,这非常值得温州深思。


温州流向省内其他城市人口为72.1万人,为全省之最。而省内流向温州的人口为20.3万人,不足流出的三分之一,全省排名第7,仅高于衢州、台州、丽水、舟山。

就省内来讲,温州也仅有对丽水、台州人口吸引力稍大一些,加起来约10万人,占据省内来温人口半壁江山。但是温州人在台州的反而更多,也有一些在丽水。

温州人口基数大,流出比其他没温州发达的城市多,正常。但流入温州的省内人口,比流出少这么多。而在流出人口中,杭州最多毫无疑问,但还有不少人流向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不如温州的城市。


在省内城市人口争夺战中,温州仅战胜丽水、衢州两地,其余城市均为温州人流向此地人数更多,此地人流向温州人数更少。除去杭甬,温州流向省内其他没有温州发达的地级市的人口,近40万。

总体来讲,温州对省内其他城市人口的吸引力,并不大。而省内多数城市对温州人都具有一定的吸引力,不仅仅是杭甬。

温州庞大的外来人口总量,是依托省外人口撑起来的,达288.5万人,以江西、贵州、安徽、湖北、四川、河南、湖南、云南最多,均为内地省份,没有浙江等沿海省份发达。


03

无论是人才,还是人口,温州都面临着很大的问题。基于庞大的人口基数,这对温州短期内不会造成明显的影响,但长期来看影响巨大。

人往高处走很正常,但是温州部分人口流向经济社会发展水平还不如温州的地方,这就是一个不小的问题了。

为什么他们愿意前往不如温州的城市?很大一部分是在外温商。温州能有今天的发展水平,也离不开这些在外温商。

而温州的人地矛盾,也让温州不少企业出于成本原因,流向周边的台州,丽水,同样会带走一些人口。很遗憾,温州自身尚未强大,尚未接受长三角发达城市的辐射,却开始外溢了。


但是,有些情况值得我们反思。比如在绍兴、嘉兴的温商反映,虽然当地发展水平不一定有温州好,但营商环境不错,公务员都会上门服务,这一点恐怕温州做的不够。

另外,在浙北地级市,长三角城市群之间的互联互通所带来的便利、高效,仍强于温州,而这些浙北地级市的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不会比温州差太多,发展势头总体良好。

而温州偏居浙东南一隅,处在长三角城市群最南端,在很多省内人看来并不是一个便利的地方,跟他们不在一个圈子里。

还有一些温州郊县人口,并没有流向温州市区,也不是流向杭甬等发达城市,而是流向台州、金华等地。

虽然他们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不如温州,但差距并没有太大,而他们的房价物价则比温州市区要低不少。可以这么说,省内一些不如温州发达的地级市,性价比更高。


关注“楼市温州”

阅读更多原创爆文

04

把范围缩小到人才这一块。

上半年,杭州对大专生开放落户,宁波户籍向技校生也开放,省会城市更对本科以上毕业生给予一次性补贴,这样的求才力度在全国也属少见,效果当然可观。反观温州,门槛依旧很高,比杭甬两城还高。

根据《温州市区户口迁入暂行规定》,在可办理人才引进落户板块中,《温州市高层次人才分类目录》中ABCDE类人才、本科(含技工院校技师班)以上学历和应届大专(含技工院校高级工班)毕业生可先落户后择业。

此外,经市委人才办认定的创新团队和创业项目成员;经市级科技部门认定的地市级以上科技进步奖完成人;经市人力社保局认定的急需紧缺人才、紧缺工种技能人才;其他大专学历人员,初级及以上职称、高级工及以上职业资格的人才;经市委、市政府批准引进的其他人员等情况,都可通过人才引进落户方式在就业地落户。


来源:新浪网

这几年,温州针对硕士、博士、双一流大学等人才的政策比较优惠,也取得一定成效,比如新引进博士生同比增幅513.78%,居全省第一。就连国家、省公务员考试基本上都还要求本科以上,温州不少地方的事业单位、国有企业招聘已经将要求提升至双一流大学了。

不过在楼Sir看来,人口比人才更重要,有了一定的人口基数,自然会诞生人才,而强扭的瓜不甜。

同样地,在各地针对普通人才均释放各种优惠政策时,温州在针对高端人才释放红利的同时,某种程度上还缩小了普通人才的择业范围。

毕竟,温州很多企业并不需要多少高端人才,却连普通人才都不见得那么好招,甚至因此搬走。


05

温州,在政治地位、区位均不占优的情况下,放宽人口落户门槛,刻不容缓!

楼Sir平时跟别人开玩笑都说,只要有一技之长,没有犯罪记录,都可以落户才对,甚至是免租金送房子都不为过。

毕竟,在“大拆大整”之后,现在温州连普通工人、服务员都不见得好招。还有人开玩笑说,温州最近还变脏了,路上看到清洁工都少了;温州公交车班次都少了,有些车一等就是几十分钟,愿意做公交司机的人都很少了。


当然,温州要做的事情还有很多。产业转型、升级同样刻不容缓,但必须坚持、坚持、再坚持!

同时,在围垦政策收紧之后,温州更需要撤县设区来腾出发展空间,免得再有企业因为土地成本高而离开温州,同时离开的都是人口、消费和税收。

温州也需要增加低价房的供应,建设适合外来人口生活的新区。通过更多低价的小户型,满足更多刚需购房者,让他们买得起,在温州安居。

这在温州不是没有先例,当年房价仅有1万多的瓯海中心区,如今房价仅有1万多的滨海、瓯江口、林里,外来人口买房的比例,比市中心那些中高端楼盘不止高一点点。只是,温州低价房还不够。

更重要的是,不仅仅是有房子了就够,配套设施必须跟上。当前温州各大新区,依旧是配套设施不齐全的居多。


温州也必须要有现代化商圈,满足年轻人的生活需求。不要再扯什么网购、没人、经济差之类的,楼Sir身边好几个朋友的老婆,在温州工作、居住都好好的,却认为温州生活太无聊,催着他们的老公搬去沪杭,过上更丰富多彩的生活。

其他方面,比如增加高校建设加快建设城市交通枢纽与亮点区域,等等,都有利于吸引人口。

总得来讲,温州现在处于标兵渐远、追兵渐近的尴尬处境,需要我们更加努力,再努力!

温州要做的,只能是缩小与杭甬两座发达城市的差距,拉开与其他省内地级市的距离。总之,温州需以二线城市为目标,围绕提升城市首位度进行,并持之以恒!

原创作品,未经授权,谢绝转载,侵权必究!

更多原创深度爆文,请关注微信公众号“楼市温州”,获取更多精彩内容!

微信公众号:楼市温州(id:loushiwenzhou),戳文末扩展链接跳转原文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