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生都在做孩子差评师的父母,是对孩子最大的伤害

2019-06-04   木棉之城

文丨木棉妈妈

来自原生家庭的印记:幸运的人一生都在被童年治愈,不幸的人一生都在治愈童年。

你怎么这么笨?

我怎么会生出你这么笨的孩子?

这么点小事儿你都做不好,将来还能做什么?

我养你有什么用?你是不是猪脑子?

很多父母都喜欢这样打击自己的孩子,有的父母是出于“谦虚”,比如别人夸奖自家的孩子,父母会说:哪里哪里,还差得远呢!而有的父则是一种习惯,平时对孩子照顾的很周到,习惯一边照顾孩子,一边唠叨:你看你,什么都不会做,真是笨的够可以!

宋丹丹在《向往的生活》中一再怼巴图,甚至骂巴图是废物,看宋大妈吐槽的这么自然,看来他们平时相处一贯是这样,其实宋丹丹也有温情的一面,看看在微博上对儿子说的这些话,其实能看出来,宋丹丹其实属于人前第一种家长,谦虚式的,别人越夸自家孩子,她吐槽得越厉害。

亲妈吐槽大会

微博上毫不吝啬对儿子的赞美

不管是哪种,父母如果经常打击孩子,甚至当着孩子同学的面打击孩子,都会给孩子带来伤害:

自卑情绪

经常被打击,自卑是必然的,“央视一姐”董卿曾在节目里自曝小时候父母对自己很严厉,爸爸不让她照镜子,不让妈妈给她买新衣服,董卿说:小时候最怕的事就是吃饭,因为这个时候,爸爸总是说,你这一个不对,你那个不对,经常是边哭边吃。我要做的比别人好很多很多,我才觉得踏实。董卿坦然承认:一直到现在还是有自卑情绪。

为什么父母的打击更容易让孩子感到自卑?父母是孩子最信赖的人,也是孩子无条件信赖的人,每个孩子的内心都渴望得到父母的肯定,超过一半以上的人都表示:自己这么努力,能都是因为想让父母以自己为傲。

有个大学同学毕业坚决拒绝回老家,哪怕同学的父母已经给她安排好了工作,同学说:我不想回家,跟老家比起来,外面苦一点、累一点,但是至少不用面对父母经常拿自己跟别人家孩子比,心理压力会小一点。

打压式教育,父母的出发点都是好的,无一不是“望子成龙,盼女成凤”的心态,但是这种打压式教育会毁掉孩子的自信心,让孩子活在自我怀疑、自我否定当中。从小被父母打压的孩子,活得很累,对自己要求会特别严格,力求完美,而强大只是表面。

其实父母的出发点都是好的,希望孩子将来变得优秀,可如果过于严苛,就有可能起到反作用,会给孩子的童年留下阴影。

那么做为父母,我们应该如何把握好这个尺度呢?

01、从好好说话开始

刚过六一节,有一家综艺节目总结出来对孩子最有杀伤力的5句话,排名前三的分别是这三句话:

我什么时候答应过你?

我养你有什么用?

你再这样,爸妈就不要你了!

父母在跟孩子的相处中真的要注意言行,好好说话才能养出有好孩子。沈阳市心理研究所曾经采访过看守所里的少年罪犯,当他们回忆起童年的记忆,这些伤害大多数都来自父母:

一个叫张强的男孩儿,自从父母离异后,妈妈就把愤怒转嫁到他身上,最长说的一句话就是:你怎么不去死?被自己的挚爱的妈妈这样骂,再强大的内心都会崩溃。

另一个男孩儿,回忆起成长经历,父母经常说的一句话就是:你是不是猪脑子?我养你有什么用?当回忆起这些经历的时候,他不停地用手敲打自己的脑袋,仿佛想要证明什么。

往往从亲人嘴里说出来的话对自己的伤害更大,也更容易放在心上,毁掉一个孩子很简单,骂他没用就好了。而成就一个孩子也很简单,从好好说话开始。

02、别吝啬你的赞美

曾经看到过一段话,写的很好:

不是孩子有能力,你才放手,而是你放手了,孩子才有能力;

不是孩子长大了,你才信任他,而是你信任他,他才会长大。

同样道理,不是孩子能力提升了,他才有自信,而是因为孩子自信,他的能力才会显露出来。心理学家詹姆斯说过:人性中最深切的渴望就是拥有他人的赏识。对于孩子来说,父母的赏识更为重要,每个孩子内心深处都渴望得到父母的肯定。孩子考了90分,比上次多了5分,他想得到你的夸奖,你却无情地说:这有什么好骄傲,才90分而已!可能你心里是怕孩子骄傲,可是这种态度会让孩子觉得:你为什么总是看不到我的努力?

其实孩子的努力,比一个好分数更重要不是吗?只有孩子能够保持努力的态度,继续努力,孩子才能够做得更好,为什么不可以夸赞一下孩子的努力?

还记得《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这篇课文吗?每次写完小诗,作者都会拿给爸妈看,爸爸总是板着脸说:我看糟糕透了!而妈妈则会一脸兴奋喊着:这是你写的吗?精彩极了!如果不是作家妈妈的夸赞,赏识,可能他早就对写作失去了兴趣,正是因为妈妈的一次次鼓励,他才有动力坚持下去。所以,爸妈们,当孩子做得好了,你要适当夸奖,不要以为你夸奖一下,孩子就会膨胀起来,骄傲起来,不会的,相反,你的夸奖会给孩子的努力注入动力。

对孩子要求严格没问题,适时夸奖更重要,前者是孩子无奈、压力下前进、进步,而后者更能唤起孩子内心的动力。

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过:我们必须变成小孩子,才配做小孩子的先生。见过很多家长,喜欢把自己的想法强加在孩子身上,希望孩子能够完成自己没完成的心愿,比如学习,很多人都说:你要努力学习,要吃学习的苦,要不将来会吃更多的苦。

只有读书才有选择,要么你只能被迫谋生,选择一些清洁工、服务员等等这类工作。

可是你有没有想过,一个班那么多学生,真正学习好的只有前十名吧,一个学校呢?考上名牌大学的也很少,那么剩余的人呢?都是在被迫谋生吗?其实不是这样的,帮孩子发现他的兴趣爱好、并引导孩子坚持下去才是更重要的。

有一对高学历父母,孩子爸是985工科博士,妈妈是985硕士,两位学历都够高了吧,可孩子就是学习不好,妈妈尝试给孩子报了很多辅导班,甚至奥数题做得比孩子都熟练了,可孩子的成绩就是没有起色。除了学习这一项,其实孩子其他方面都很优秀:

才十岁就能做出来几样像样的饭菜;

小小年纪很体贴父母,会悄悄帮妈妈盖好被子;

就算妈妈给他报了那么多辅导班,他也没有抱怨,不管累不累,都会完成妈妈留的任务;

选班干,同学们都选了他。

于是这位妈妈就释然了:只要我的儿子勤劳善良、踏踏实实,就算做着一项平凡的工作又如何?他总能养活自己。

所以,父母放下自己的偏执,现实跟期望总是有差别的,为何不能发现孩子身上的闪光点呢?


一分钟认识我:木棉妈妈,优质育儿领域创作者,在这里我们一起讨论育儿经验、分析孩子的行为、习惯、让孩子健康、快乐成长。如果你喜欢,请关注@木棉之城,棉妈会继续努力输出更好的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