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马伊琍离婚:不是婚姻破碎了,孩子也必须跟着破碎

2019-07-28   父母夜读

就在刚刚,文章、马伊琍先后发微博,宣布二人正式离婚:

一瞬间,微博差点崩溃。

围观群众大多是这样的:没有多惊讶,也没有多遗憾。

看到了娱乐圈和身边人的分分合合,大家已经慢慢接受,现代婚姻里,人们可以活得太明白,合则聚,不合则散。

婚姻关系可以有保质期,是半路的。

但作为父母,亲子关系是一辈子的,离婚的夫妻即使再恨对方,提到孩子的问题,都会小心翼翼,不会首先让婚姻破碎,然后又让孩子也跟着破碎。

这是成年人,该有的默契。

有一种中国式婚姻,叫“为了孩子不离婚”。

父母担心,破碎的家庭环境,会对孩子造成负面的影响,一直拖着不肯离婚。

要拖多久呢?

至少要等孩子考完大学吧?于是有了高考后离婚潮。有的父母能忍更久,想等孩子工作了,再告诉他们。

黄奕在有次采访里,曾被问到:你怎样看待为了孩子不离婚?

黄奕的回答耐人寻味:

“我觉得,一分钟都不要待在一个不对的婚姻里面。

“如果婚姻还能挽救,你一定是有感觉的;如果它是不可修复的,勉强维持只会给孩子带来更大的伤害。

“妈妈也要获得自己的快乐,才能给孩子快乐,如果妈妈都不快乐,孩子又去哪里找快乐呢?”

道理很简单,但是有些人,就是一辈子想不通。

婚姻和婚姻的最大区别,就是有些人只拿道理当道理,而有些人,把道理当成了检测婚姻的试纸。

有问题,当断则断,比当断不断,更能带人走出困局,走向新天地。

苦苦支撑的婚姻,夫妻演得累,孩子看得更累。

父母总会认为自己的孩子还小、什么都不懂,实际上,孩子对于家庭温度的感知,比父母想象的,还要敏锐。

孩子是小,但孩子不迟钝。

前些年有一部大火的电视剧《小别离》,剧中朵朵的爸妈早已协议离婚,为了不影响远在国外读书的女儿,他们要隔着屏幕跟女儿秀恩爱。

而朵朵却敏锐地发现:

“你们俩怎么坐得那么远啊?”

再精湛的演技,也逃不过孩子的眼睛。

《少年说》的一期节目中,一个女孩走上台,告诉大家:父母在她六年级的时候就离婚了,她随父亲生活。最近半年,家里的卧室翻新了,添置了女性梳妆台……她猜父亲可能有了女朋友,要再婚了。

可至始至终,父亲都没有跟她提过一句。

“爸,您显然是奔着结婚去的,还瞒着我干什么呢?”

“请给我认识、了解这位新阿姨的机会吧!”

父亲当然有自己的考量,他想着女儿上大学后再婚,或许对孩子更好。

是的,父亲再婚,就再也不会和妈妈复婚了。可是,相比于自己的家庭将会永远破碎,女孩迫切希望父亲能拥有属于自己的幸福。

每个孩子都自带一种天赋,他们能分辨父母的表情,感知父母的爱情,进而在心里判断,自己的家庭是否幸福。

父母快乐,他们也会快乐。

父母痛苦,他们只能感受到压抑。

他们当然希望拥有一个完整的家,父母能够一直开心、幸福,但如果不能如他们所愿,孩子也会由排斥,到说服自己,最后真心地祝福,父母能各自寻找到,属于自己的幸福。

前提是,父母的分开,不能伴随着谩骂与诋毁。

美国曾经上映过一部电影,叫《梅奇知道什么》。这部电影从孩子的视角,记录了一场离婚大战。

梅奇的爸妈还没离婚的时候,就一直争吵,他们当着梅奇的面撕逼、摔碗、砸门。

离婚后,梅奇成了二人打击对方的筹码:

为了争夺抚养权,他们光速再婚,可法院却判二人轮流抚养,每人10天。

他们粗暴地扔掉对方送给孩子的礼物,从孩子嘴里打探新欢的情况,甚至不停地跟孩子说彼此的坏话。

爸爸说:你妈其实一点都不爱你!

妈妈说:知道吗?在你小时候,你爸曾想扔掉你!

梅奇生活在这样的环境里,被迫变得乖巧。

爸妈心情不好时,她主动变成透明人,不去挑起他们脆弱的神经;爸妈朝她发泄时,她也照单全收、默默忍受,逐渐变成了“讨好型”人格,活得越来越没有自己。

电影,是生活的折射。

现实生活中,无法理性结束婚姻关系的夫妻,常常会把孩子当做博弈的筹码,互相谩骂、诋毁、甚至切断对方的探视权……

因为无所不用其极,孩子也被撕得“破损不堪”。

重庆卫视曾经做过一档节目《大声说出来》。

一个小姑娘的讲述令人心酸。

她很小的时候,父母离婚了,母亲几次三番要带着她一起参与财产分割,只要她拒绝,就会被扣上“偏向爸爸、背叛妈妈”的帽子。

这个时候,她不是妈妈的孩子。

她只是妈妈争夺财产的“棋子”。

父亲再婚生了儿子,母亲时刻拿她与那个孩子比较,要她不要落后那个孩子,给自己争口气

这个时候,她不是妈妈的孩子。

她是妈妈用来打败前夫的“面子”。

长大后的她,恐惧爱情、恐惧婚姻,无比渴望家庭,却又没有家的概念……

哈医大健康教育研究团队,曾对20年来3300张调研问卷进行梳理。

他们发现,长期处于冲突环境中的孩子,在人际交往中更敏感、戒备、易怒。而父母的争吵、指责、长期不和睦,比离婚产生的影响,更恶劣。

为人父母,不将大人的恩怨转移到孩子身上,不在孩子洁白、纯净的心上胡乱涂抹,是最基本的自觉,也是本身该有的,不用别人传授的品德。

否则,就不配为人父母。

今年7月份,伊能静在微博上发了一篇长文,写给自己的儿子小王子。

小王子是她与前夫庾澄庆的儿子,不知不觉间,他已经17岁了。

这个伊能静再婚、庾澄庆再婚都要被拉出来“心疼”一波的孩子,其实得到了父母非常完整的爱。

当年二人离婚,媒体炮火连天轰炸伊能静,伊能静和庾澄庆却没有撕逼、谩骂、相互指责,并共同承担起了抚养小王子的责任。

伊能静做客《金星秀》时曾说:

“我跟我前夫是这样的,谁有时间的时候就陪伴小王子,如果两个人都有时间,就大概一个星期一人分一半,然后暑假、寒假,就看看谁的工作量比较大,另一个人多照顾一些。”

庾澄庆带孩子游泳、旅游,并坚持身教大于言传,想让孩子看到更广阔的世界;

伊能静如朋友般与孩子相处,甚至教他“你的日记要上锁,因为你也有属于自己的秘密”。

在小王子面前,伊能静对前夫都是正向评论:

“你要向你爸爸学习,正是因为他专注于自己的音乐事业,他才会有那么大的成就。”

这样成长起来的小王子,帅气、多才多艺、心理健康、不缺乏安全感。

最重要的是,他心中有满满的爱。

他会为妹妹画像,会鼓励妈妈要勇敢做自己,他对伊能静说:

“就算我能过自己的生活,我还是会想你们,你选择当我的妈妈,我也选择了当你的孩子,我的‘我’也包含了爸爸跟妹妹们,我们是一样的。”

离婚对孩子的影响有多大?

我觉得,父母离婚后,孩子会不会幸福,不是看离婚这件事本身,最关键还是看离婚了之后,父母想给孩子营造一种什么样的环境。

没有完整的家,还可以有完整的爱。

一纸离婚协议,夫妻二人缘分断了,但对孩子的心理关照,不应该断。

给予孩子充分、完整的爱,会让他们看清生活的阴晴圆缺之后,依然热爱生活。

如果可以选择,每一对父母都想给孩子完整的家,可婚姻确实不是那么好经营的。

它是一道难解的综合题,考验两个人的包容、理解、成长、默契、忠诚。

几根支撑婚姻的柱子,随便塌掉一两根,这段婚姻,也就离破碎不远了。

如果婚姻终将破碎,请不要让孩子跟着一起破碎,留给他们一些积极的影响:

教他们为自己而活。

教他们勇于承担责任。

教他们热爱这个世界。

这样,他们长大了,会变成一幢幢,美丽而坚固的建筑,而不是一座座,无人问津的,孤岛。

本文首发于“父母夜读”,父母遗传给孩子的三观,比五官更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