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人秀《我们长大了》:如何尽快毁掉一个孩子?假装表扬他

2019-07-22   父母夜读


最近,一档记录二胎生活的综艺节目《我们长大了》正在热播。

节目里有四对二胎宝宝,各个惹人爱。

又帅又暖的嗒嗒小哥哥登场后,独生子女嘉宾郑爽忍不住高呼:“哇,这就是我想要的哥哥!”

可是随着节目的进展,郑爽忍不住落泪。

原因是,她看到嗒嗒小哥哥为了哄妹妹开心,“忍痛”放弃了自己喜欢的玩具。

她觉得这个小哥哥太可怜了,可怜到快没自己了。

嗒嗒是个普通的七岁小男孩,爱音乐、爱玩具,但最爱的还是妹妹。

他会给妹妹剥橘子、穿袜子,自己的喜爱和妹妹的喜爱撞车,他会选择让着妹妹。

节目里有一个“旧书换玩具”的任务,接到任务后,嗒嗒带着三岁的妹妹来到了商场。

工作人员清点了旧书的数量,告诉他们,可以换一个大玩具和一个小玩具。

嗒嗒看中了一架迷彩飞机,而妹妹喜欢一套粉红小企鹅,两个都属于大玩具。

嗒嗒把小玩具一件一件展示给妹妹看,试图说服妹妹,放弃大玩具选择小玩具。

妹妹,就是抱着小企鹅不松手。

嗒嗒无奈地叹着气,把心爱的飞机捧在手里看来看去,最后还是放回了架子上,决定帮妹妹把小企鹅换回去。

在跟妈妈讲电话的时候,嗒嗒没忍住,哭了。

“妹妹就是喜欢那个,我没办法…”

“那你还爱妹妹吗?”

“爱呀。”

嗒嗒妈妈声音也哽咽了,

连着跟儿子说了很多声谢谢。

值得注意的是,嗒嗒妈妈的表扬,和大多数家长的表扬并不一样。

她没有说,这才是一个当哥哥的样子,而是说,妈妈谢谢你照顾妹妹,谢谢你帮妹妹做了那么多事,在妈妈心目中,你是一个特别特别棒的哥哥。

妈妈说,如果让我给我的孩子打分,他们应该在101分,他们已经超越了自我。

教育专家张雅莲也说,

这对兄妹,是最有爱的一对兄妹。

简·尼尔森在《正面管教》中提到,

基于评价的表扬,和基于爱的感谢,对孩子起到的鼓励作用,是完全不一样的。

表扬,会促进孩子改善一些行为,但孩子更有可能因此会变成“讨好者”和“总是寻求别人认可的人”;

而感谢,让孩子意识到自己的价值、对他人的影响,感受到自己和他人之间爱的联结。

嗒嗒对妹妹的迁就,不是也不应该出于义务,只是因为他爱妹妹。

嗒嗒妈妈说:“有爱的人,眼里会发光”。

我第一次意识到感谢的力量,是因为我家大宝的幼儿园老师。

大宝也是因为弟弟出生,

不满三岁就被送去幼儿园的。

一天,我去幼儿园接大宝,她在游戏室赖着不走,叫了几次都叫不动。我心里还惦记着回去给小宝喂奶,就不耐烦起来。

“你这孩子怎么这么不听话啊?!”

“你弟弟还在家等吃奶呢!”

“老师还等着下班呢!”

“怎么这么不懂事!”

孩子突然大哭起来。

老师赶紧用眼神制止了我,她拉着大宝的手蹲下,对她还没玩够表示了理解,也认同了幼儿园的玩具很有趣,还耐心解释了玩具每天要消毒清洗,请大宝先跟妈妈回家,明天再来玩干净的玩具。

大宝似懂非懂地点了点头。

老师微笑着对大宝说:“老师谢谢你的配合”。

老师看了看我,又加了一句:“妈妈和弟弟也谢谢你的理解。”

老师的这几句话,听得我非常羞愧。

我们只顾着自己还有这样那样的事,完全忽视了,小孩子也是有自己的情绪和做事节奏的。

在我的心里,回家喂二宝是重要的事;可在她的认知里,现在做的事就是最重要的事。

我们总是希望孩子做事有专注力,

却又在不知不觉破坏她的专注力。

老师的做法,让我如梦初醒。

哲学家岸见一郎在《被讨厌的勇气》中说,“人表扬人的目的,在于操纵比自己能力低的对方。”

我对大宝总是吝啬表扬,常常斥责,老师的“感谢式表扬”,让我知道,基于平等和尊重的理解是那么重要。

怪不得大宝那么喜欢老师。

因为老师把她,放在了和大人对等的位置上,时刻呵护着她的自尊。

日常生活中,还有一个常见场景,

就是以“表扬”的形式,鼓励孩子表演节目。

特别是家族聚会的时候,家长们都希望把自家孩子拉出来“溜溜”,要是别人家孩子表演了,自己孩子没演,会让他们觉得没面子。

家长的初衷是好的,希望让孩子大方、自信,在人多的场合不怯场。

可我们通常见到的场景是什么样的呢?

“宝宝,把你弹得最好的曲子给大家弹一下!”

“宝宝跳舞那么棒,给叔叔阿姨来一个!”

如果孩子拒绝表演,家长就会立马翻脸,嘴里叨叨着说一些类似“这里没有外人你都怕,那将来登台表演还不吓尿裤子”的讥嘲。

知乎上有个热门问题,“如何让父母不强迫自己在客人面前表演?”

都是一些长大了的孩子对父母的控诉。

这些曾被表扬“大方有才华”的孩子,现在充满了对这种赞扬的厌恶,一想起来就不寒而栗。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

大部分孩子觉得自己没受到尊重,父母的刻意炫耀,总给他们一种觉得自己像是“是驴子是马拉出来溜溜”里的驴子和马。

如果实在不能避免才艺表演怎么办?

把他们变成一家人的互动。

我曾经见过一家人特别融洽的画面:

姥爷给孩子们背《沁园春.雪》,大姨给大家朗诵过《目送》,孩子们很喜欢,在旁边载歌载舞。

这样的家族聚会,其乐融融,

很容易成为孩子美好的回忆。

前段时间,一则小视频刷爆了朋友圈。

视频里的三岁萌娃Tydus要给妈妈准备晚餐,买菜、做饭,一气呵成,让无数妈妈连呼感动。

可是放在自己身上,有几个妈妈,敢给孩子这样“帮助”自己的机会呢?

看到孩子为了帮自己做饭,把果汁撒得满地都是,有几个妈妈还能淡定的跟孩子说“感谢”呢?

人际关系专家诺伊尔·C·尼尔森博士在《感激的力量》中写道,“感谢是一种接受性的能量,它动用的是你的心。”

习惯性跟孩子说“感谢”,守护的是孩子的价值感,更是孩子能照顾好自己和他人的力量源泉。

我们都很羡慕,霍思燕有嗯哼这样的宠妈狂娃,然而霍思燕除了冲孩子撒娇之外,最经常说的就是感谢。

嗯哼给妈妈做果汁,想当然地把水果直接泡在水里,霍思燕没有像大多数妈妈一样,笑着说,“我的傻儿子诶”。

而是真诚的对孩子表示了感谢,然后陪嗯哼试验了各种改进方法。

樱桃小丸子里有一集,敬老节,小丸子想帮爷爷实现梦想,然而爷爷说他的梦想是环游世界。

小丸子思前想后,带爷爷去了商店街。

在伦敦鞋店门口拍照留念;

去玩具店看澳洲考拉;

到水产店看亚马逊食人鱼;

最后在中华料理店请爷爷吃阳春面。

吃饭的时候,小丸子说,

环游世界一周,这不就是你的梦想吗?

虽然今天,我们并不是真的环球旅行,可是总有一天,我一定会让你达成环游世界的美梦的,所以你一定要保持身体健康。

听到这样的话,不只小丸子的爷爷会泪目,还有无数被小丸子温暖的我们。

其实,作为家长的我们,

并没有很多可以给予孩子。

相反,孩子给我们带来了为人父母的满足感和成就感,孩子帮我们从还需要别人照顾的“大孩子”成长为,可以承担家庭责任的成年人。

是孩子让平庸的我们,可以享受到来自他们的崇拜、依恋和信任。

只不过,这一切,需要我们常用“感谢”去换取。真的,有事没事多感谢孩子,走心一点。

别假装,别敷衍。

本文首发于“父母夜读”,父母遗传给孩子的三观,比五官更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