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一段时间,高考状元频繁刷屏。
他们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在网媒、纸媒、自媒体大V的大肆报道下,变成了千万家长,口口相传的,希望自己孩子努力赶超的榜样。
他们受追捧的程度,不亚于一个当红明星。
2019年,全国高考人数达1031万。
这些状元们,真的是从千军万马中杀出重围的,是暂时的凤毛麟角、人中龙凤。
可是,这个光环,决定不了他们的一生。
成长就像俄罗斯方块,你消除了当下的“障碍”,还会有新的“障碍”不断掉下来。
暂时的成绩,值得我们喝彩,但不值得我们疯狂复制、粘贴。
前不久,看到一段关于黄渤的采访。
在采访中,他提出了“第四名”理论。
“天下第一,注定所有的压力都在你这,所有的目光都在你这,我觉得那不是一个太舒服的状态。所有人都注视着你,这是一件很讨厌的事。”
“第二,想玩命超过第一,包括第三,也有这个心态。没有人把压力给第四,但他也没有那么差,也不用集中的那么好。”
黄渤在演艺界是出了名的“情商高”、“会说话”,他的这种“第四名”理论,同样让人惊艳。
就像黄渤不被“票房”所绑架,我们的孩子,也不应该被成绩排名所绑架。
一个学生的好坏,更不应该用排名来衡量。
看《少年说》时,有一位名叫吴谦益的高二男孩,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
这个学霸一登上台,便开口吐槽自己的妈妈,他考了年纪第一名,但妈妈并不开心。
妈妈也很委屈:你当第一名我很为你自豪,但更多的是担心。
妈妈发现孩子的课桌上写着“第二就是落后”的时候,她是心疼的,是怕孩子心理有问题的。
有一次,儿子考了第三名,妈妈给他发红包,他不肯收。
“我又没考第一,收什么红包?”
这个一心只盯着第一的孩子,让人唏嘘。
追求第一,追求优秀,本身并没有错,但是第一名以外的世界里,还有很多第一。
这种“得不到第一,就不配得到赞赏”的人生态度,可能有一天,会让他深陷痛苦。
就像傅首尔曾在《奇葩说》里说过的那样:追求极致的完美,那是人间至苦。
过度追求考第一,容易使孩子患上“空心病”,除了考试成绩,人生的其他一切,都没有意义。
节目中,当吴谦益站在勇气台上,面对主持人陈铭的提问:“你自己有什么目标吗?”
他有些困惑:“我目前还没有想好。”
只会争第一,争到第一以后呢?不知道。
男孩想不到,还有其他的人生追求,隔着屏幕,我感到无比心酸。
他们一路奔跑,他们没有目标。
像这样的孩子,我们身边还有多少?
白岩松曾给孩子寄出过一封“人生邮件”,信中特别强调“不争第一”。
白岩松作为央视主持的常青树,一路披荆斩棘,才稳固了现在的地位。他发自肺腑地对家长们说:
“做第一名,太辛苦了!”
中考前,他和孩子开过一个玩笑:
“你要是考上了北京最好的高中,我跟你急;你要是考了第一,我就跟你断绝父子关系。”
有人这样调侃:
第一名往前一看,一个要追赶的人都没有;往后面一看,全班都在追自己,追的自己半死不活的。
第一名不好当,尤其是每次都考第一。
前几天,表姐来我家做客,说起儿子小辉,一脸闷闷不乐。我知道的是,小辉学习一直很努力,去年还考上了省重点高中。
表姐说,小辉原来在县城中学,每次考试都是年级前三,进入省重点高中后,第一次考试,排名就跌出了年级前50位。
不是他不用功,是优秀的同学太多。
这次期末考试,小辉考了全班十几名,心理上接受不了。他整天把自己关在房间里,也不怎么爱搭理人,把表姐给急坏了。
表姐是个要强的人,她对小辉的期望很高。
小辉在表姐的高压下,永远占据着县城中学的前三名,本以为,他进了省重点高中会一飞冲天,让自己更有面子。
万万没想到,巨大的不可抹平的差距,造成小辉心理上的抑郁。
第一名不好当,尤其是每次都考第一的背后,承受着多少,不为人知的辛苦和心酸?
很多家长不会,也不懂站在孩子的角度考虑。
他们在乎的是自己,和亲戚朋友看自己的眼光。
父母不要只看到别人投来的羡慕眼光,而看不到孩子眼角的泪光;
父母不要只想着光宗耀祖,却看不到第一名“提防别人”时的痛苦;
父母不要只在乎孩子成绩排名好不好,却不在乎孩子的心态好不好。
巴菲特说过,成功不属于考第一的人。
国外媒体也曾曝光过乔布斯的高中成绩。
令人没有想到的是,乔帮主的成绩居然以B和C为主,在他看来,学习重要,但是完全没必要把所有精力都花在,努力成为尖子生上。
他把学习的热情,放到了专业课之外的字体设计课上。在那个阶段,那个事情更让他痴迷,他也因此塑造了自己的艺术品味,后来直接决定了苹果电脑的文字版式。
陈铭在《少年说》里这样说:
“要成为所有人里面最优秀的那一个,从来不是我们学习的意义。享受知识获取本身,才是我们学习的意义。”
享受学习乐趣的孩子,内心才能真正丰盈。
这和黄渤的“第四名”理论相通。
“第四名”的孩子,少了很多来自父母的压力,也没有来自成绩排名的焦虑,就能更享受学习这件事。
最重要的是,“第四名”内心有确信:
“我没有比第一名太差,但比大多数人要好”。
我不想我的孩子,
眼里只有第一名
曾经在网上看到过一个感人的,关于孩子是否有必要争第一的视频,至今念念不忘。
我们的孩子,当第四名也好,当十四名也好,这个名次,只要是孩子努力,靠自己的当下能力争取到的,就可以了。
成功从来不是超越别人,而是超越自己。
心理学上有个公式:自尊(自信)=成就/期望。
找到目标,一步步积累小的成就,孩子的自信就能一点点提升,形成良性的向上螺旋。
“我们每一个人,只不过是和自己赛跑的人。”
不以成绩排名论英雄,引导他们发现学习的乐趣,用乐趣去点燃理想,才是为人父母的大智慧。
教育孩子的目的,从不是为了把他们,培养成相似的一个人,而是让他们成为千千万万个,足够优秀的自己。
孩子在我们眼皮底下,一天天成长着,我们都知道,他们终究要带着自己的能量,独自与这个世界,面对面对抗。
我们能做他们垫脚石的时候,轻轻弯下腰;
当我们即将成为他们绊脚石的时候,再不舍,也要懂得转身。
孩子来世间一趟,不为做父母的“牵线木偶”,更不为活成父母期盼的样子,孩子需要自己探索,他们各自存在的意义。
父母可以协助,但不可以胁迫。
作者:颜熹,多平台签约作者。平日里投喂两只小动物,做做羹汤,读读书,看看电影,写写文字,和你一起文艺又理性地成长。
本文首发于“父母夜读”,父母遗传给孩子的三观,比五官更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