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被迫隔离25个月,日记成畅销书:有一种人,能在绝望中活出传奇

2020-03-18     男神女神深度八卦



1944年8月4日,星期五,天气闷热。


荷兰阿姆斯特丹。


运河边,一幢两层的老办公楼里。


警察接到举报逮捕了8个犹太人。


阴暗潮湿的小房间,恐惧过后,一片死寂。


门口散落着一地手稿。


数月后,其中7人死于集中营,包括手稿主人15岁的安妮·弗兰克。


一年后,战争结束。


手稿被出版成书,名为《安妮日记》。



迄今为止,此书已被翻译成55种语言,销售2000万册以上。


还多次被改编成电影、电视剧、动画。


1944年4月5日,她写道:“我希望在我死后,仍能继续活着。”


她的愿望实现了。


她成了无数受害者的代表,甚至超越了那段历史。


昔日避难的旧址已改造成博物馆,平均每年有60万游客慕名而来。


《安妮日记》的风靡有时代的原因。


但细品她的文字,就会发现,风靡是必然的。


只因日记背后的灵魂,实在太有趣。


因疫情失去自由后,就更能明白她有多牛了。


毕竟那个年代没有手机和WIFI的便捷,只有饥饿和生死未卜的恐惧。



安妮,是所有人中最小的女孩。


13岁开始躲在密室避难。


两年里再也没出过门。


屋内拥挤压抑,屋外炮火连天。


每天胆战心惊、小心翼翼。


但生活还是要继续。


日记本成了她的知心好友。


“不论对谁我都不曾做到推心置腹,无所不言,


但是我却希望在这里对你能够如此,我还希望你能够成为我取得慰藉和支持的源泉。”


1942年6月12日,安妮在家中度过13岁的生日。


日记本作为生日礼物,和安妮相遇。



看上去什么都不缺,家庭幸福完整。


但安妮自己觉得很孤单。


“我写日记的根本原因是:我并没有像日记这样一个真诚的朋友。”


“我要用我的全身心来增添这位期盼已久的朋友的魅力”。


她不想把日记当成流水账,写一堆无聊的事情。


她把它当成朋友,叫它基蒂。



她决定敞开心扉,从介绍短暂的人生经历开始。


父亲奥托·弗兰克,是一名德国犹太商人。


父亲36岁时,娶了25岁的母亲,居住在莱茵河畔的法兰克福。


1926年,姐姐玛戈特出生。


1929年,安妮出生。



1933年,全家离开德国,流亡到荷兰阿姆斯特丹。


父亲成为公司总经理。


虽然背井离乡,但生活还算富足和谐。


亲戚就没那么幸运了。


1938年大清洗后,两个舅舅逃到美国。


生死不明。


1940年5月过后,安妮一家的幸福时光也很快溜走。


战争爆发,很快蔓延到荷兰。


苦难刚刚开始:


被迫在胸前佩戴黄色星星;

上缴自行车,不能乘电车,不能开车;

不能去任何休闲活动场所,如电影院;

不能随意拜访亲友;

只能在规定时间到指定店铺买东西;

下午8点之后不能出门,连在自家花园坐着都不允许……


总结起来就是:这也不能做,那也不能做。



“我们的自由被严格控制了,不过这一切还算是可以忍受的。”


至少到目前为止,一家四口一切平安。


周末,还能打乒乓球。


打累了,还能去吃冰淇淋。


当然,只能去规定的冰淇淋店。



此时的安妮,品学兼优,但也有缺点。


上课爱讲话,让数学老师开普托很头疼。


一次,忍无可忍的开普托,惩罚安妮以”话匣子“为题写一篇作文。


虽然爱说话,但这样的题目能让人说什么呢?


安妮也头疼了。


那天晚上,安妮一边啃着水笔头,一边琢磨:胡写废话,谁都可以,只要把字写大点、空大点就行。可是我怎么证明讲话的必要性呢?


她想啊想,突然灵光一现,洋洋洒洒一口气写了满满三页纸。



“爱说话来自妈妈的遗传,遗传的性格是不能改变的。


另外,爱说话是女性的特质。”


最后表示“我愿意尽全力克制,不过永远也别想让我把它改掉。”


开普托先生看完哈哈大笑,没说什么。


安妮便一如既往地滔滔不绝。


于是,安妮又被罚了两次。


为了避免在全班面前出丑,安妮每次都冥思苦想奋力还击。


最后一次,老师还当着全班同学的面,大声朗读了作文,表扬了安妮。



不久,无忧无虑的生活被打破。


姐姐收到了召集令。


安妮很害怕,脑海中立刻浮现出阴森森的牢房。


原来爸爸两天前第一次跟她说道躲藏的事,是因为这个。


“我的好孩子,安妮,我们不想被抓住。必须得先找个地方躲起来,而不是等着被抓。”


爸爸表情严肃,安妮很害怕:“但是,爸爸,那会是什么时候呢?”


“这个就用不着你们操心了,我会处理好一切的。抓紧时间好好享受你没有烦恼的童年吧。”



当时,安妮希望那个阴暗的日子还很远。


没想到这么快就来了,原计划是10天后,现在不得不提前。


收拾背包时,第一个放进去的不是漂亮衣服,不是零花钱、也不是糖果,而是日记本。


“因为对我来说,回忆比好看的衣服更重要。”


闷热的夏天,连雨都是热乎乎的,他们却穿的像去北极似的。


安妮没有机会跟朋友道别,包括哈里。


小猫咪是唯一和安妮道别的生灵。


滂沱大雨中,行人向他们投来同情的目光。


“那颗鲜艳的黄色星星诉说着一切不幸。”



藏身地点在爸爸曾经上班的办公楼二楼。


同事帮助安妮一家藏身,并冒着风险购买食物和书籍。


1942年7月6日,一直到1944年8月4日,整整25个月,安妮一步也没走出过这个弹丸之地。


从此,学校、老师、朋友、乒乓球、冰淇淋、猫咪……只能出现在回忆里。



阳光雨露,可望不可即。


房间阴暗潮湿,仅有的破窗户用厚木板钉死,还要祈祷拼凑的破窗帘不要突然掉下来。


不能发出任何声音,不能自由上厕所。


一切活动都要等到中午和晚上,工人午饭和下班后。


密室外,警报和钟声一样频繁。


密室里,物资和空间一样紧缺。


安妮随着身体发育,内衣太小,但也只能将就,更别提合身的衣服和鞋子。


这些尚且能克服,毕竟不出门见人。


但食物短缺却关乎生死存亡。


安妮称之为“食物周期”——除了某一特定的蔬菜之外,没有其他任何食物的时期。


这样的食物周期频繁出现。


有时,每天只能吃水煮烂莴苣、拌莴苣。


后来,连烂土豆都觉得得可口了。


有时。每天只能吃苣荬菜(一种野菜,性苦、寒)。


苣荬加砂糖、苣荬不加糖、炖苣荬、煮苣荬、平底锅烧苣荬……


换着法儿吃,吃到吐也不得不吃。


不过,这样的时期算是“最风光的时期了”。


毕竟野菜也是新鲜蔬菜。


吃完苣荬菜,就只剩菜豆了。


“但我们还是生存下来了,而且还可以经常享用我们那少得可怜的饭菜。”



密室虽小,但足足住了八个人。


压抑、拥挤、恐惧,每个人都容易敏感。


爱说话、年龄最小的安妮,成了众人的挑剔对象。


老牙医杜萨尔,是安妮的室友。


两人经常为了房间内唯一的小桌子争吵。


妈妈也总是把安妮当小孩子,拿她和懂事优秀的姐姐比较。



这点也让安妮很苦恼。


好在父亲没把安妮当小孩。


躲避前,郑重地告诉女儿避难事实。


将女儿的喜爱的明星照片和风光明信片,也一并带到密室,让她装饰光秃秃的墙壁。


躲避第一天,在妻子和大女儿累瘫时,带着安妮一起用拙劣的技术缝补窗帘。


在考虑是否要接收牙医同住前,征求女儿的意见。


只有在父亲这里,安妮才是明白事理的人。


他坚决维护女儿读书写字的权利,与杜萨尔据理力争。


在密室里,坚持教授安妮功课外,还让她涉猎各种书籍。


在遥遥无期的绝望处境中,安妮也从未对生活失去信心。


她的兴趣爱好广泛。


和每个同龄人一样,她也追星,会收集偶像照片。


她也有不喜欢的功课,代数、几何和算术。


她最喜欢的课是历史。


她喜欢读书,而且读的很认真。


从希腊故事到历史书籍,她写了很多读书笔记,甚至还抄下了许多历史文献。


她最爱的是写作,躲避前是,躲避后还是。


丰富的内在资源,成就了安妮的日记和思想有趣有料。



身体的活动空间极其有限,但安妮的思想却很开阔。


她对自己有着清醒的认知。


“我的性格中有一个很明显的特点,那就是我很了解自己。


我能够反思自己,就像一个旁观者一样。


我可以客观地评价每一天的安妮,不会为她找任何理由,冷静地反思她的优缺点。”


她对自己的长处也了然于胸。


“对于自己的作品,我本人是最优秀最真诚的评论家。”


“我对密室的描写是很有趣的,我日记就写的很精彩啊。


但是我到底有没有真才实学还需要时间来检验。”


她时常冷静地剖析自己,纠正偏颇,做一个独立的人。


“我已经是越来越‘独立的人’。当我以一种与原来迥然不同的视角看待那些纠纷时,我再也不像从前那样偏激和固执了。至少有一半的争吵是可以避免的,特别是没有共同语言的时候。”


她对生活的洞察超越了密室,也超越了那个年代。


“慢慢地我已经能看一眼就认出所有的女人了,有的被土豆撑肥了,

她们脸色或善或恶,由她们丈夫的脾气好坏决定。”


“我不能让自己成为妈妈、和其他做完自己的事就被人忘记的女人。除了丈夫和孩子之外,我还必须拥有些其他东西,一些值得我奉献精力的东西!我想生存下去,即使在我死后!”



1942年的安妮是无忧无虑的。


两年后的安妮是理智且成熟的。


依然记得如何开怀大笑,也记得如何巧妙地回答问题,还像往常一样很会批评人——甚至有过之而无不及。


但无忧无虑的生活一去不复返了。


和每一个处于青春期的人一样,安妮感到孤独。


“我不想要追随者,我要的是朋友。不是因为喜欢我的笑容,而爱上我的追随者们。而是因为我的行为、我的个性,而喜欢跟我在一起的人。”


“我总想哭,感到孤独,我渐渐发现自己有很多的缺点和不足,而且是那么的明显……”


面对孤独,安妮害怕了。


“不经意间,我总想着各种办法,用各种幽默故事驱赶心里的寂寞。”


“在家时的幸福生活一去不复返了,我害怕了,唯一能保持自己尊严的办法就是叛逆。”


叛逆的结果是每天都在不断地争吵。


“白天我信口开河,满嘴胡言,总想把爸爸拴在身边,可是做不到。我只能一个人承担改变自己的任务,忍受别人隔三差五的责难,那些责难曾让我那么压抑,那么垂头丧气。”


“我终于认识到,即使是爸爸也不能解决我所有的问题,从今以后,我只能学会独立。”



情窦初开时,安妮勇敢、坦诚。


经常有男同学约她放学一起骑车回家,十次有九次安妮都会答应。


每次聊着聊着,男孩开始往“那方面”靠。


安妮就会故意把自行车一歪,让书包掉地上。


趁着男孩捡书包,扯开话题。


有时碰到不太单纯的男孩,会朝安妮打飞吻、甚至想挽住胳膊。


安妮会毫不含糊地让他们把手拿开,不再同行。


1942年6月23日,放学路过车棚时,一个帅气害羞的男孩,叫住安妮:


“我能不能和你一起上学?”


“只要你答应什么都听我的就可以。”安妮回答。


第二天早晨,他等着她一起上学。


“哈里,16岁,会讲好多好玩有趣的故事。今天早晨他又在等我一起上学,我希望从此以后他一直都愿意等我。”


一周后,安妮邀请哈里到家中做客。


1942年7月2日,安妮买了奶油蛋糕、点心、茶和花式饼干。


全家人都很喜欢哈里,安妮很开心。


但安妮的好心情没持续多久。


四天后,安妮和哈里,还没告别就永别了。


安妮真正懂得爱情是在密室。


初见彼得,是搬进密室一周后。


彼得是爸爸同事的儿子,两家人一起在密室生活。


“我不太喜欢彼得,他简直无聊透了,懒死了,差不多有一半的时间都躺在床上,简直就是头猪!”


两年后,安妮发现自己渴望一个男朋友,喜欢上了彼得。


经过忐忑不安,安妮将自己的心意告诉了彼得。


像所有初恋一样,坐在一起手都没碰过就会脸红。


会觉得一切都变得很美好,刚分开就想念。


她渴望爱情,但是对爱情却很严肃。


一次聊天时,彼得说想当罪犯或赌徒。


虽然知道是说着玩的,但安妮能感觉到彼得很担心自己的软弱无能。


安妮也不止一次听到彼得说:


“要是我可以像你一样的坚强和勇敢,要是我可以坚持自己的原则,要是我能持之以恒,那……”


是的,彼得说自己很懦弱。


安妮不敢相信有人承认自己懦弱,然后就放任自己懦弱下去。


“如果你已经明白这一点,那为什么不与它反抗呢?为什么不努力去磨练自己的性格呢?”


像彼得这样的人,认为完全依靠自己太难了,却不清楚要做一个清醒而智慧的独立的人更加困难……


“每次见到他那么自甘堕落,对什么都不在乎,那么可怜,我都觉得很痛心。”


“我要的是一个能倾听我诉说衷肠的活生生的人;我要的是一个能引领我走上正确道路的朋友。”


“我们聊了很多个人的事情,可是从来没有触碰到填充着我的情感和灵魂的东西。”


“当我发现他不可能成为我心中的朋友,又没办法让他自立起来时,我至少要努力让他从狭隘的思维中闯出去,让他趁着年轻多干些什么。”



她看见自己,也看见他人苦难、深究苦难之源。


“许多朋友和熟人都遭遇了厄运。灰绿色的军车每天晚上,挨家挨户地搜寻着犹太人。


天黑的时候,总能看到一排排无辜的人们,身后跟着大哭的小孩,没有终点地往前走。


一两个看着他们的家伙,对他们拳打脚踢直到几乎摔倒为止。


没人能特殊,老人、婴儿、孕妇、病人,全都被抓到死亡的行列中。


仅仅只是由于他们是犹太人啊!睡在舒服的床上我都感觉自己有罪。”


“为什么大家不能友好相处?……人们为什么要如此疯狂呢?”


无数次问自己后,安妮找到了答案:


“我觉得要为战争负责的不仅是那些诸如政治家和资本家等的大人物。


小人物也应对战争负有责任,否则全世界的人早就反抗了!


人们的内心深处隐藏着毁灭、杀戮和残害的冲动和仇恨,直至人类经历一场剧变,战争爆发,一切建造好的、开发和成长起来的东西都被毁灭和破坏之后,人类才又得以重建家园。”



这个答案让安妮很失落,但还不至于绝望:


“我认为我们的避难是一场充满危机的冒险。我正在旅途中,是不可以整天怨天尤人的。”


“我在日记里多次提及我们的匮乏,现在我决心要过一种不同于其他女孩的生活,将来也要做非同凡响的家庭主妇。


我的起点就充满了这么大的诱惑力,那是我要以微笑和幽默应对最危险时刻的缘由。


每天我都觉得我的心灵在成长,自由自在。这样的旅程不乏趣味,我又为何让自己绝望呢?”



1944年7月21日,安妮听到一个好消息,有个年轻将军站起来反抗了。


两年来,每天经历的不是空袭、就是食物短缺,听到的都是坏消息。


尽管反抗失败,但是安妮满怀希望。


“一切都越来越好!只要想到明年10月我就能重新坐上学校的椅子,我就无比激动!”


这是安妮的倒数第二篇日记。


1944年8月1日,最后一篇日记,安妮将自己一分为二,探寻“我是谁”。


“我有双面性格,乐观的一面积极向上、笑对一切、漠视一切,总是驻守在那里,推开另一面,而另一面是更好、更深、更纯洁的。


没有人明白安妮更好的那一面,那也正是许多人认为我难以相处的缘由……


我早已习惯了被人忽视,但习惯它的是那个‘轻松愉快的’安妮,那个‘深刻的’安妮却懦弱的一点儿也承担不了。


有时候,我强迫那个好安妮,哪怕只在舞台上变现表现一刻钟的时间,可还没等她开口说话,早就已经紧张不安了,她的角色立刻被第一个安妮占去,还没等我反应过来那个安妮就已经消失了。


因此,美好的安妮永远也不会来到别人面前,但却在独处的时候成为真正的主角。


我在内心里追随着那个好安妮的指引,但外表上我只是一个放浪形骸、整天吵闹的小山羊。”


三天后,8人被捕,关进了不同的集中营。



不久,7人相继遭遇不幸,只有安妮的父亲幸存。


1945年3月初,安妮离世,尸骨难寻。


同时期、同样在密室避难的同龄女孩,长大后成了奥黛丽·赫本。


从密室经历来看,安妮更有才华。


从赫本多段失败的感情经历来看,对待爱情安妮显然更明智。


赫本晚年致力于帮助受苦儿童,而安妮也早早地看见人间的苦难。


只可惜,安妮想活下去。


却没有活下来。


没有机会长大,长成一位非同凡响的家庭主妇。


但她一直在成长,成了一个独立丰盈的人。


生前是。

生后还是。


文章来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ans/ozUF-nABnkjnB-0zwLbm.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