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图包公,生平若何?肺肝冰雪,胸次山河。报国尽忠,临政无阿。杲杲清名,万古不磨。
历史如潮,纵观这几千年的历史长河,若说哪一位清官给后世留下的印象最为深刻,那莫过于北宋名臣包公包孝肃。时至今日,无论是影视形象,还是传闻故事都是普通老百姓耳熟能详的。
无论是前些年成为不少90后儿时噩梦的《少年包青天》,还是让80后难以忘怀的《包青天》。每当音乐响起,总会把不少人的回忆扯回那段无忧无虑的时光。
在那引人入胜的故事情节当中,不觉得让人感到包公的刚正不阿,也或是佩服他那种不近人情般的正义凌然。殊不知在新中国也有这样一位包公式的人物,他就是曾经的上海市市委书记王一平。
01渔家儿郎,投身革命
在山东威海有一个三面环海、风景宜人的小县城,它就是荣成,如今的荣成经济发达,颇有一番现代化小镇的气息。
但在一百多年前,这里的老百姓多大还是以海谋生,打渔为业。1914年的时候,王一平就出生在这里的一个渔民之家。
自从有了孔孟两位夫子,在山东这块土地上,就有了一股浓厚的儒家气息。
“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十年寒窗苦,金榜题名时”,无论是普通人家的孩子,还是达官贵人的子弟,只要家庭条件允许,总会让孩子念上几天书,好改换门庭、光宗耀祖。
王家虽然历代以打渔为生,也知道读书改变命运的道理,所以当王一平到了上学年龄的时候,父母也是义无反顾地把他送进了学堂。
虽然不奢求他能够考上什么名校,谋个一官半职,但多认识几个字,总比是个文盲强。毕竟在那个年代,能够读书写字的人并不多,上几天学也就多了一份前程。
王一平倒也没有辜负父母的厚望,自从进入学堂之后,也是勤奋好学。18岁的时候,还以优异的成绩考进了文登的乡村师范学校,也正是这个时期,他接触到了当时在文登工作的地下党员,接受到更多的思想上的教育。
当年正在文登乡师担任党委书记的刘家语,也就是大家熟知的谷牧同志是王一平的老乡。
见王一平不仅气质不俗,还对革命事业抱着极大的热情,就不断地和王一平接触,对他做了更多的思想上的教育,并且成为了他的入党介绍人,而他也成了一位真正的共产党人。
02从小学教员到主政一方
王一平在文登乡师学习了三年时间,虽然最终以肄业的形式结业,但并不影响他在党的领导下的工作,在这期间他还担任了学校里的党支部书记,全身心的投入到党的工作当中。这段时间素有“胶东王”之称的刘珍年和山东省主席韩复渠也是尔虞我诈,争端不断。
结业之后的王一平,在党的安排下先是回到老家做了一名普通的小学教员,一方面可以隐藏自己是共产党人的身份,避免被国民党发现,一方面发展当地的革命事业,秘密的从事党的思想的宣传工作。
直到党中央和红军的主力经过千难万险到达延安之后,王一平才根据指示去往了西安。
也就是这个时候,中国大地上遭遇了从未有过的灾难,日军打开卢沟桥,向泱泱中华发起了全面侵略。乡村教师出身的王一平,也从戎入伍,在东北军的抗日先锋队中做起了政工工作,这也为王一平后来成为我军当中,一名出色的政治工作者奠定了基础。
1938年,已经在西安进修一年的王一平再一次回到了家乡,回到了山东。他从一名普通的中队指导员干起,从团政治处主任到分军区的政治委员。
无论是泰山地区,还是著名的红色革命根据地沂蒙山地区,都留下了王一平的身影,解放战争前夕,已经做到了鲁中二地委书记。
当蒋介石独裁的枪声打响之后,王一平再一次回到了他熟悉的政治工作当中,长期在陈毅元帅的军中主持政治工作,对将士们进行思想上的教育。
到了1952年的时候,已经做到了第三野战军第8兵团的政治部主任。
03刚正不阿、严于律己
在有关包公的影视剧中,都不乏有包公怒铡包勉的桥段,用来彰显包公刚正不阿、公正严肃的人物形象。
曾经有人质疑,这本身就是影视化的形象,只是贫苦老百姓对于清官的期望而已,现实社会中,怎么会有这样的人呢?可王一平就是这样的一个人。
1952年的时候,在陈毅的举荐之下。王一平从部队的政治工作当中,再次回到了政府管理的工作岗位上,担任了上海市的组织部长。
当时新中国刚刚诞生不久,从战场上回到生活中的人们,渐渐地开始沉迷于和平时代的生活,也逐渐滋生出了贪污腐败的现象。
王一平主动扛起了上海“三反”工作的旗帜,对上海市的党员干部们开始清查,当时有人提出老虎越打越多的不当言论,王一平提出了坚决的反对。
他在大会上说,社会上应该有多少老虎,就该打多少老虎。打老虎不是一个可以指定数量、有指标的事,也正是王一平这种公平公正的做事原则,才避免了不少人被冤枉、被错判。
王一平向来是个对事不对人的主。在彭柏山的案子上,他力争公平,坚决反对把彭柏山定为反 革命。为了此事,王一平甚至愤然辞职,辞去在上海的工作,只可惜他最终没能拦下这一冤假错案。
十年浩劫的那段日子里,王一平毫不在乎张春桥的打压,与之据理抗争。W革结束之后,他接过了上海市委书记的重担,与当时的第一书记、以及各级领导班子同心协力、携手共济,为上海的飞速发展做出了不少的贡献。
然而,就这样一位热爱着人民,宽容着同志的人,对家人的要求却极其的严格,她的妻子张梅修在纪检的工作上表现出色,本应受到提拔却被他挡了下来。
儿子在企业中表现优秀,本应能成为企业的管理人员,却在他的“阻拦”之下,只能以普通工人的身份退休。
部队转业的女儿原本可以调回到上海,他却怕因自己官位的关系,让她留在了南京,直到退休。
王一平有五个子女,工作中表现都非常优秀,但没有一人能当官。
这或许对他们来说,父亲过于严苛,但也是父亲为了避免特权的滥用。不得不感慨这位优秀共产党人的大公无私。
文章来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ans/o_oEu3gB9wjdwRpvSVmO.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