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英雄:曹操、刘备、孙权的遗言,谁更高瞻远瞩?结果没想到

2021-04-06     沐一场月光雨

原标题:三国英雄:曹操、刘备、孙权的遗言,谁更高瞻远瞩?结果没想到

三国中虽有诸葛亮、关羽之一文一武,冠绝古今,二人在整部《三国演义》中也之占据主角地位,但三国终归还是曹操、刘备、孙权的三国,正如曹操对刘备说的那句话:“今天下英雄,惟使君与操耳。”

曹操说这句话的时候是199年,当时还没有孙权呢,属于孙策当政时期,而曹操对孙策的评价是:孙策藉父之名,非英雄也。公元200年时,孙策遇刺身亡,孙权才上位。曹操知道孙权之后,还专门补充了一句“生子当如孙仲谋”来评价孙权。可见,在曹操心中,天下英雄惟刘备,孙权与曹操罢了。

既然此三人被称为英雄,并且成功将天下三分,目的是统一或者是不倒,那么就要具备一个要素:高瞻远瞩,可以一针见血看透事物的核心。在这方面,三人的遗言可以很好的证明。因为临终前说的话根本没有容错率,一旦说错了,后悔也晚了,没法补救,因此遗言才是最代表个人能力的话。

曹操:

赤壁灭吴

曹操临终前靠三马同槽而食的梦境,来测试大家对司马懿的戒备心,结果竟无一人怀疑司马氏,说明司马懿隐藏的极深,于是大叮嘱曹丕说:司马懿其人,城府深不可测,只可用之,不可不防,切记。(事实证明,后代如果遵循这一条,曹魏肯定不会这么快就断送。)

随后曹操又交代大臣道:“孤纵横天下三十余年,群雄皆灭,唯有孙权和刘备,未曾扫除。而今病危……(托孤之事)”。曹操遗言的核心内容是:搞好内部关系,灭蜀吴,平定天下。

刘备:

先灭东吴,后灭曹操

刘备在临终时,处境比较尴尬,刚刚丧失了蜀汉全国之兵约70万大军,西蜀之地又刚平复不久,还是抢来的,民心尚未稳定。而在蜀汉集团内部,关羽、张飞两位兄弟都已经不在了,只剩下赵云和诸葛亮了。赵云是自家兄弟,这没的说,但却是保镖身份,缺乏谋略。而诸葛亮的智谋独步西蜀,免不了要出现专政局面,杀掉吧,没人能撑得起蜀国,于是就有了白帝城托孤。

于是刘备先是夸赞了诸葛亮的才能和对自己的恩情,随后有用马谡来测试诸葛亮,问诸葛亮怎么看马谡,如果诸葛亮有二心,必然会顺着自己,岂料诸葛亮却说马谡是当世人杰。于是刘备放心,便写遗照。因为刘备死的时候,孙权还未称帝,处于向魏国称臣的状态,所以刘备只说了“歼灭曹贼”,兴复汉室的意愿,其实本意就是:灭魏吴,平定刘家天下。

(刘备知道自己经常做反客为主的事情,比如:去徐州反客为徐州牧,去荆州又占了荆州,去益州又偷偷高走了人家的两川之地。他自然十分清楚这其中的心理过程,于是便让诸葛亮可辅便辅,不可辅便取而代之。让诸葛亮无法在刘禅这一代下手,除非刘禅死了,但诸葛亮咋可能耗得过刘禅的寿命呀。当然了,这只是万无一失的做法。)

孙权:

孙权临终前,也有一段离奇经历:吴主先陵的柏树,尽皆拔起,直飞到建业城南门外,倒插于道上。孙权因此受惊吓病重。没多久便支持不下去了,临终前,孙权也留下了遗嘱。遗嘱的核心内容是:看魏蜀两国斗争,持观望态度。二虎相斗,必有胜负,而吾必随之矣。……切记,天下非一人之天下,乃天下之天下,与贤者共忧乐,与民共乏困……如何善待百姓等。

许多人没想到孙权居然是这个态度。因为在三国之中,魏国帝位来自于禅让,蜀国属于汉位继承者,以复仇名义讨贼,一旦二者分出胜负,无论是曹魏胜还是蜀汉胜,孙吴想打谁都将毫无借口可言。而且,胜利方可以两面夹攻,打吴国还出奇的好打,防御不是长久之计。因此孙权死后留下遗言,不管是谁赢了,咱们便直接向其投降,不仅可保一方平安,还能使后代富贵无忧。这条遗言对于人民,对孙氏家族,对文武百官,都是百利而无一害,堪称三方之中最为精妙,最高瞻远瞩的一句遗言,或许这就是传说中的大智慧吧

文章来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ans/IuHnpXgBDlXMa8eqS2vB.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