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新闻网·大美青海客户端讯 湟水湿地的浅水里,生长着好多芦苇。每年夏天,茂盛的芦苇长满河边,远远看去,像一条绿色的林带。
有人做过测算,芦苇普遍高出水面二、三米,每亩至少可产芦苇一万多公斤。芦苇是一种富有营养价值的野生经济植物,是食草性动物的理想食物。因此,许多可爱的鸟儿也来到这里,过着吃喝不愁的悠悠闲闲日子。有水草,就会有水鸟。湟水河畔,早成为候鸟迁徙的驿站,变成鸟的天堂。
一
有人长期观测,在湟水流域看到的野生鸟类多达百种。鸟儿们沿着湟水河飞翔,也会沿着湟水的支流飞翔,它们往往在河中滩涂上歇脚,在水中、在河边觅食。就在宁湖湿地公园里,一群白骨顶、普通秋沙鸭在碧水中游来游去。它们有可能是旅居河湟的鸟儿,天气冷起来,便会飞去南方越冬。
不难看出,湟水的水质明显改善了。2019年底,湟水河水质进一步提升,民和桥出省断面水质稳定达到Ⅳ类。湟水流域28个监测断面水质优良比例为89.3%,出省民和桥断面水质稳定达到国家Ⅳ类考核目标,且Ⅲ类以上水质占比不断提升;小峡桥断面在提前一年达到Ⅳ类考核目标的基础上,2019年主要污染物浓度同比呈下降趋势,水质持续改善。
据了解,我省累计投入近80亿元,通过实施污水厂提标改造、截污纳管和排污口整治、中水回用及人工湿地建设、重点支流生态保护修复等阶段治理,“还青海人民一条清澈母亲河”的目标基本实现,湟水出省断面Ⅳ类水质达标率为100%。
二
治河的功力在支流。笔者在湟水流域白沈沟支流水污染防治与水生态修复项目现场看到,通过开展一系列河道治理工程,以往这里淤泥拥堵渠道、周边群众倾倒垃圾的现象已不复存在。湟水流域白沈沟支流水污染防治与水生态修复项目二标段起止于阿岱高速以北至109国道段,该项目位于城区街道中央及居民密集区,河道景观工程建设显得尤为重要。平安区全力推进水环境保护工程,投资1.68亿元整治湟水流域白沈沟河支流水污染及水生态环境,建设内容包含水污染防治及水生态修复、城区段河道水景及滨河两岸景观提升两大工程。目前,各项工程建设已经接近尾声。沈家村村民沈存邦说,这个河道治理前并没有路,老百姓都趟水过河,自从河道整修后村里环境有了明显改善,老百姓的环保意识也提高了。
塘川河也是湟水河的支流,多年前,因为生活污水和企业污水的排放,原本清澈的湟水河变得臭气熏天。如今,通过数年的治理,塘川河又恢复了往日的清澈。塘川河两岸400米范围内被划定为禁养区,对32家畜禽养殖场进行了搬迁。现在,塘川河水蜿蜒流淌,河水中央的小渚上小鸟雀跃,河边的小水洼里小蝌蚪游来游去。塘川河两岸,绿树成荫,刚修建好的步道,成了两岸百姓锻炼的场所。对这样的成果,两岸百姓赞不绝口。塘川镇大庄村村民王统发说,原来的塘川河臭气熏天,河水污浊,如今通过政府的治理,塘川河成了大家休闲的好去处,那里的环境,一点都不比城里的公园差。
三
在素有“天下黄河贵德清”美誉的贵德县,笔者看到,贵德污水处理尾水湿地正在建设。卵石排列得整齐有序,尾水能得到好的过滤,水泊周围人工种植的芦苇、香蒲随风摆动。这项工程正在建设之中,工程竣工后能对污水处理厂的尾水进行净化再处理,之后排入黄河。贵德县生态环境局副局长余德清介绍,全县着力实施“净水工程”,采取合理拦蓄、疏导、防护等工程和非工程措施,打造“全天候清清黄河。”同时建设“护湿工程”,陆续投资1.8亿元,建成了“贵德黄河清国家级湿地公园。”推进“全域无垃圾示范县”创建,持续开展“白色污染”集中整治,全县生活垃圾转运设施覆盖率达95%、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98%。大力推行“河长制”,实现了全县19河1水域责任区域全覆盖,构建黄河岸线生态保护带,黄河在贵德真的越来越清。
海东市化隆回族自治县是黄河上游的农业区之一。采访中,化隆县生态环境局局长韩平告诉笔者,生活垃圾的收集、转运、处置和生活污水的收集处理,成了全县农村生态环境保护关注的焦点。全县下大力气整治了沿河边的餐饮、河道采砂等影响黄河水质的隐患,笔者看到,昔日的采砂场如今种上了杏树、榆树和云杉苗,大部分都已经成活。
四
据省生态环境厅水生态环境处处长李旭东介绍,去年以来,我省深入落实《水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和实施方案,坚持“好水差水”一起抓,统筹推进水环境保护、水生态修复、水污染防治。利用中央水专项、长江经济带生态保护修复补偿和省级水专项资金,实施长江、黄河干流、青海湖和湟水流域水污染综合治理工程。积极配合省人大常委会对全省贯彻实施《水污染防治法》情况开展执法检查。扎实推进县级饮用水源地环境保护专项行动,列入国家调度的61个县级地表水型水源地环境问题全部整治。全面完成禁养区内326家畜禽养殖场关停拆转工作。联合住建部门印发实施《青海省城市黑臭水体治理攻坚战实施方案》,组织西宁市自查评估,强化排查,巩固成果。全省13个省级以上工业集聚区中11个已完成污水集中处理设施建设,2个正在建设。加油站地下油罐防渗更新改造完成率为98.5%,提高22个百分点。建成37个地表水水质自动监测站,实现重点流域、重点湖库自动连续监测。列入国家考核的19个断面水质优良比例达94.7%,高于国家考核目标5.2个百分点;长江、黄河、澜沧江及境内西北内陆诸河水质优良率均为100%,青海湖等重点湖库水质保持优良;县级及以上集中式饮用水源地水质全部达到Ⅲ类以上,地下水水质总体保持稳定。
省生态环境厅水生态环境处干部王雅珍介绍,现在全省扎实开展污染防治八场标志性战役,系统推进水生态保护、水资源管理和水污染防治,强化城乡人口聚居区的水污染控制,加强面源污染治理,还在黄河源头区域实施重点流域干支流环境综合整治和生态修复、良好湖库生态保护、污水集中处置、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规范化建设等工程,从而保住了水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