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找朋友玩,玩得很开心的时候,聊起了朋友的孩子。
朋友说自己家的孩子不知道怎么回事,说过好多次了不要拿别人的东西,可惜孩子还是不听,记不住这个建议。每次去幼儿园总得带点东西回来,不是幼儿园里老师发的玩具还是其它幼儿园小朋友的东西,总能从孩子的小书包里找到别人的东西。问孩子这是谁的,但孩子就是不说怎么来的,也说不出来这是谁的。朋友说是不是孩子道德出问题,如果这种习惯长大了可不好,养成偷东西的习惯,对于孩子的一生都不好。
肯定家长都会遇到这种事情,以为自家的孩子不会染上偷东西的习惯吧,其实家长们不用太担心,毕竟孩子偷东西,不一定是孩子的道德出了问题,可能还有其它原因。
对小孩子来说,某件事物的归属问题还不是这个年纪应该考虑的问题,毕竟孩子在家里是被爱被宠着的一方。而且这个年纪的孩子来说,与外界的交流并不多,一般情况下都是在家里,接触的东西几乎都是自己的。这个心理认知让孩子不自觉地用于外面的世界(不是家里的世界),然后就发生了孩子在幼儿园或者商场超市,对于手里的东西以及看到的东西都想拿,顺带着就装进自己的小书包或小布袋。
而且,这个年纪的孩子,如果关注这件事情的同时,突然对于另一件事情感兴趣了,就会马上被另一件事情吸引过去,甚至忘记了这件事情。就这样,孩子对于原来关注的事情变得完全没兴趣,吸引力却被另外的事物吸引过去。所以对于孩子来说,手里拿着东西的时候,如果自己的注意力被另外的事物或者事情吸引过去的话,就会暂时忘记手中的事物,顺手放到自己的小布兜里面了,然后就忘记这件物品,就不知不觉得带回家了。
其实孩子为什么会带这些东西回家,还有就是满足自己的心理需求。孩子可能在家里的时候,问父母要过一些东西,父母并没有满足自己的要求,孩子对于这些物品的需求心理没有得到满足,孩子只能拿学校里或者其它孩子的东西来填补内心这种满足感,所以家长要正确教导孩子,正确地引导孩子释放这种心理,及时观察到这种心理,并且及时帮助孩子调整。
可能在孩子眼中,就是学习了父母的某些行为,然后在自己的行为中体现了出来,不过可能是“另类体现”罢了。有些家长在平时爱占小便宜,给孩子不好的示范,孩子有样学样,就会形成不好的行为习惯。所以家长要注意自己的行为规范,不要把孩子的行为品行带偏。
孩子偷东西无非就是上述的原因,千万不要以为是自己孩子的道德问题,毕竟孩子的年龄还小,即便犯了错误也还有补救的可能和机会。家长们要对症解决问题,使孩子不再偷东西,自己也应做好孩子的榜样示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