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自清2篇散文惹争议,有家长建议删除,纯属断章取义、吹毛求疵

2020-06-18   教育思享

原标题:朱自清2篇散文惹争议,有家长建议删除,纯属断章取义、吹毛求疵

朱自清作为现代杰出的散文家, 他的散文常常出现在教科书中,而给我印象最为深刻的,不外乎是这两篇经典之作《背影》和《荷塘月色》。

小的时候不知道何为美文何为经典,但这两篇绝对是90后儿时的噩梦, 虽然读起来朗朗上口,只是全文背诵难度可是不小呀。估计有不少的小伙伴,因为背不出来这两篇而被老师罚抄或留堂吧!

长大后才明白,他的散文里充满 “整饬而温和、庄重而矜持”的文人气息,而且文辞优美,意境恬淡,读后引人深思,不愧多年来能够一直入选中学语文课本。

然而,前段时间却有家长提议,要从语文课本中删掉《荷塘月色》一文,那到底是因为什么呢?

其实在此之前,就有家长强烈要求删除朱自清的另一篇散文《背影》,而删除的理由令人哭笑不得, 就是文中父亲穿过铁轨去给作者买橘子,还爬上了月台。而这样的做法,在家长眼中,就是违反了交通规则,如果孩子跟着学的话,在铁轨和月台上跑来跑去,很是危险。

好吧,感觉说得也蛮有道理,但家长还是有些杞人忧天了。在我看来, 初中的学生已经逐渐建立起三观,至少能分辨基本的危险,不会拿自己的生命开玩笑。

然而一波未平一波又起, 朱自清的《荷塘月色》再次受到了批评,而这次是仅仅是因为文中的8个字。

我们首先来看这篇散文的创作背景:《荷塘月色》作于1927年7月,正值大革命失败,白色恐怖笼罩中国大地。 而朱自清虽手无缚鸡之力,却一直在呐喊和斗争,但他始终没有投笔从戎的决心和毅力,从而无法平息对现实黑暗和憎恶。

那时的朱自清内心是抑郁的,久久无法平静。于是他通过对月夜下荷塘景色的描写, 流露出寻找安宁但又不可得的复杂心情。而文中那月下荷塘景色,正是朱自清的内心“桃源”,也是他对美好生活的憧憬。

如此美好的散文,能够令读者心灵涤荡,是历年来中学生必学必读的一篇优秀课文。但我们耳熟能详的文章,有的家长直言要删除,仅仅是因为描写月下荷花的8个字上。

原文这般写道,“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

朱自清把荷花和月色的交相呼应, 比喻成“刚出浴的美人”,其洁白、纯净的特征自不待言,是用来形容荷花的清新洁净的,学生的想象也仅限于此!

然而“又如刚出浴的美人”, 这8个字在家长看来,描写得过于直接,而且中学生刚好是青春期,对一切都充满了强烈的好奇心,有早熟孩子看到这8个字,会让他们想入非非,充满了误导的作用。

而实际上,朱自清先生的本意,很显然,是为了突出其 亭亭玉立、风姿绰约、婀娜柔美、娇羞无比的特征的,它对应的本体事物是“袅娜地开着”,“羞涩地打着朵儿”的荷花!

有些网友也看不下去了,也表示 又如刚出浴的美人”本就十分美好,孩子没有什么想法,家长反倒先行“想入非非”了。

总之,不管是《背影》中的父爱深厚,还是《荷塘月色》中的荷花婀娜,都具有特定的时代意义。如此优秀的作品, 仅凭文章中的几个字就断章取义、吹毛求疵,是说不过去的。毕竟时代不同、观点不同、立场也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