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出生于上海,1978年进入北京大学数学系,获学士学位;
4年后,师从著名数学家、北京大学潘承彪教授攻读硕士学位;
之后出国,1992年毕业于美国普渡大学,获博士学位。
如此高的学历,若是回国, 那个年代极有可能会有一份不错的工作。然而,他却没有回国,而是选择留在了美国。
他就是著名数学家张益唐。
1985年,张益唐获得了硕士学位,出国留学后,长达7年的时间才拿到了博士学位,而这期间倒不是张益唐不够优秀,而是他 毕业后既没有发表论文,也没得到导师的推荐信,因此想要在美国找一份基本的学术类工作难于上天。
而这就注定,留在美国的张益唐,学术道路将十分坎坷。自拿到博士学位后,长达7年的漂泊生活,他曾经做过快餐店收银员、中餐外卖员、汽车旅馆零工等,名副其实的打零工; 既无固定工作,也无稳定收入,时常穷得身无分文;曾经还借住在朋友家的地下室,落魄的让人难以相信,若无超出常人的毅力,恐怕很难坚持下去。算是验证了中国一句俗话: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
“找不到工作的时候,别人都说一定过得很苦,现在回想起来,其实没觉得有什么苦的, 因为那时候还是单身,对生活也没有什么要求,总不会饿死吧。”张益唐自我调侃说道。
然而,如此一位拥有留学背景的博士,在那个年代,要是放在中国,那境况或许会有所不同,但是 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想法,也有自己追求的生活。张益唐也许不愿意就这么回到中国。
不过,若是张益唐的故事发生在中国, 必然会引起是否浪费人才的一番争论,网友们也不会眼睁睁看着浪费人才,可是似乎在美国却成为了习以为常的事情。而曾任北大数学系主任的著名数学家丁石孙“非常看重张益唐”,并“力邀他回北大”,但张益唐最终还是没回来。
在多年远离学校下,张益唐于1999年,迎来了转机。他在一个朋友的帮助下回到了学校, 在一所综合性公立大学——美国新罕布什尔大学做助理教授、讲师。虽然可能薪水不高,但是这一变化,将张益唐重新拉回了学术圈内。
之后,张益唐在新罕布什尔大学数学系任教十余年,终于在数论领域做出了突破性的成果。
2013年5月前后,张益唐在孪生素数研究方面所取得的突破性进展,证明了孪生素数猜想的一个弱化形式。而且 在《数学年刊》发表《质数间的有界间隔》,证明了存在无穷多对质数间隙都小于7000万,从而在孪生素数猜想这一数论重大难题上取得重要突破。
至此,张益唐的人生再一次转折, 因该项数学成果,震动国际数论学界,获得了不少奖项。世界著名期刊《自然》在网上以“突破性消息”为标题通报了这一重要成果。
随后,张益唐受邀在2014年国际数学家大会作压轴大会报告,一般这样的报告只有45分钟,可是张益唐却获得一小时的受邀报告(invited lecture)。 2016年,张益唐被聘为美国加州大学圣塔芭芭拉分校数学系终身教授,算是苦尽甘来。2018年,张益唐担任山东大学潘承洞数学研究所所长,也以美籍身份接受北京大学的聘请,成为北京大学客座教授。
或许,张益唐的经历是许多留学生在国外搞学术的一个缩影, 成功并不容易,甚至可以说是艰辛万分,他是幸运却必然地做出了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