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何处见炊烟

2020-05-31     饮食的诱惑

原标题:不知何处见炊烟

文|江南月

童年的时光总是充满饥渴,放学回家的路上,远远看见自家的烟筒冒着袅袅炊烟,心里总有一种温暖,我会不由自主加快回家的脚步。

我和弟妹读书时,父亲在学校教书,母亲在生产队挣工分,每天一家人的饮食全靠奶奶一人操持。

奶奶一生育有二子三女,我的父亲排行第三。奶奶有一双她的年代最后的小脚,走路时拄着一根拐杖,每天一早就开始烧火做饭,那时的乡下一天做三顿饭,母亲在出工之前就备好蔬菜交给奶奶,我们放学、母亲收工后,奶奶已做好饭菜,锅头灶垴收拾得干干净净。一家人端菜,盛饭高高兴兴吃起来。

等我们出工、上学后,奶奶又开始准备下一顿的饭菜。那时候乡下做饭都烧柴禾,稻草、麦桔、棉梗,做饭时,一边添柴,一边炒菜,土灶的烟筒需畅通,如堵塞或柴禾不干,满屋烟雾让人睁不开眼睛。

我和弟妹最高兴的是在冬季的厨房,偎在灶台旁,帮着奶奶或母亲往灶膛添柴,有时将红薯焖在灶灰里,等饭做好,红薯也熟了。

奶奶经常教育我们说,做人要诚信,不可偷天换日,屙尿变,做事情要有进步,不能像婆婆的鞋——老样。 奶奶很少闲下来,她不是浆衣洗裳,就是擦洗桌椅,家里最古老的物件是一架纺车,那是奶奶的心爱之物。冬日的暖阳下,奶奶坐在纺花椅子上,一手摇着纺车,一手纺出细长的棉索。那是一幅温馨的油画,奶奶慈祥的面容泛着岁月质朴的光彩。

奶奶去世后,烧伙做饭自然落在母亲手上。在物质匮乏的年代,母亲总是想方设法让一家人能吃上热乎乎的饭菜,一斤小鱼小虾,或一幅鸡架,加上白菜、萝卜、豆腐炖上一锅,等一家人都回家后再开饭,驱去寒冷,温暖了心窝。如果有谁有事不能准时回,母亲会将饭菜盖在锅内保温。

后来人们做饭先是用蜂窝煤,再用煤气灶,做饭时干净、快捷,如今的乡村很少有人用土灶做饭,没有了袅袅炊烟。

我的母亲做饭时会将食材充分利用,锅巴加米汤一煮,就成了香喷喷的锅巴粥,那时候粮食紧张,干活时吃干的,农闲时吃稀的。新麦收割后,大部分都要送到粮站缴公粮水费,留下种子,余下的母亲就拿去兑换面粉,那是激动人心的时刻,蒸馒头、擀面条,偶尔买斤把猪肉,包上一顿饺子。土灶做的饭菜香气诱人,一揭锅盖,热气腾腾。我想,这就是人间的烟火气吧。

我有时回故乡,总想看见缕缕炊烟,像云雾,像呼唤,像我儿时贪玩,母亲唤归的拖腔……我始终认为,故乡的炊烟是一道最美的风景,在我心灵深处,袅袅飘拂着似水流年……

文章来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ans/o0sYa3IBiuFnsJQVhvju.html







关于胡辣汤

2020-05-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