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下,学校迟迟不开学,一年级的杨景涵很不开心,因为她太想上学了。
于是,她给校长写信,询问开学时间。
谁知,一小时后,校长竟给她认真回了信。
校长不仅耐心地解答了小景涵的问题,还向她一一解释了目前学校开展的工作。
陈校长说:
“考虑到一年级孩子的识字量,如何最快地传达给小朋友,以及孩子期盼的心情,就用了打电话的方式。”
网友评论:这真是教育中的暖流啊。
陈校长的暖,就暖在把景涵当作独立的个体,没有因为她是个孩子就敷衍对待。他理解孩子迫切等待答案的心情,并且用孩子能够理解的方式回应她的诉求。
把三个孩子培养成斯坦福大学生的教育学博士陈美龄说:“孩子发问时,永远不要让孩子等一等。”
无论是陈校长还是陈美龄博士,他们都深知:
及时而有效的回应,才能带给孩子存在感和安全感。
大人的傲慢,正在毁掉孩子
在知乎上看到一个故事:
一个四岁男孩和妈妈下楼玩。小男孩在花园里发现很好玩的事,招呼妈妈过去看。
妈妈让孩子“等一等”。因为她正在和其他人聊天。等到小男孩第三次招呼妈妈过去的时候,妈妈凶了小男孩。
他当时就委屈地哭了起来:“你根本就不是来陪我玩的。”
让孩子一等再等,这种漠视所带来的不受重视的、不值得被爱的感受,会陪伴他们一生。
著名导演姜文,在现实生活中是一个不自信的人。
他在《十三邀》中接受采访。当许知远问到他如何处理人际关系时,
他说:“我不拍电影回到现实,我仍然面对的是我十几岁的困境,我不知道怎么处理这个事。”
这种困境最初来自于他的妈妈。
他考上中戏,拿通知书给妈妈看,妈妈说:“你那一盆衣服没洗呢,你快别给我聊这个。”
后来,他赚到了钱,给妈妈买了套房子,妈妈觉得这是应该的。
他做出了很多努力,就是为了让妈妈高兴起来。
可他的妈妈,总是一副不高兴的样子,这让他不知所措。
在心理学中,这被称为“无关反应”,即家长的反应和孩子想要的无关。这会让孩子自尊心受到打击,不会处理和外界的关系。
当孩子兴冲冲地告诉我们他的新发现,我们让他等一等。
当孩子求赞求表扬,我们漠视孩子的心情,做出无关反应。
这背后折射的都是大人的傲慢。我们认为这是我们的权利,孩子只能无条件顺从。
时间一长,那种被无视、自尊心被践踏的感觉,真得可以摧毁一个孩子。
俯下身平视孩子
才能直达他们内心
大S因为儿子怼汪小菲,上过热搜。
那一天,发生地震,大S在外地,只能通过电话安慰孩子。
他们的对话是这样的:
大S很温柔地说:弟弟,我的心肝。你今天有没有感觉到地震。
孩子用很委屈的声音答:有。
大s:你怕不怕?
孩子:怕。
另外一个声音补充道:他哭很大声。
看来,地震真是把孩子吓不轻。
汪小菲听到,用很严厉的声音说:你又哭?你一男孩子,地震有什么可哭的?
大S立马打断说:Shut up,汪小菲。
又继续安慰孩子:
妈妈要给你魔法亲亲。你害怕的时候就把魔法亲亲放在你的胸口。我爱你,我爱你,我爱你,箖。
心理学家皮亚杰说:
“孩子只能从自己出发看世界。”
对于孩子来说,他对这个世界还很陌生,包括地震。害怕,是正常的情绪反应。
大s主动和孩子聊起地震,尊重孩子的感受,用孩子能理解的方式,给予孩子安全感。
相反,汪小菲只站在成人的角度,刻板地去指责孩子。这样不仅不会让孩子变勇敢,反而增加了孩子自责的情绪。
我们用大人的标准去要求孩子,得到的结论永远是孩子有问题。
正确的回应,应该是放下大人的架子,俯下身,去倾听孩子的心声,肯定他的情绪,用不带偏见的姿态,引导他学会新的认知和规则。
只有这样,孩子才愿意向我们敞开心扉,接纳我们。
父母如何做到及时而有效的回应?
对于孩子来说,无回应之地即是绝境。孩子获得回应的数量和质量,将决定他的未来。
如何做到高质量的回应呢?
一、保有一颗谦恭的心。
1897年,8岁女孩弗吉尼亚给人气很高的《太阳报》写了封信,询问:世界上真的有圣诞老人吗?
《太阳报》用了整版进行了回复。
其中写道:
如同有爱,有同情心,有诚实一样,圣诞老人也确确实实是有的。
不止如此,他大概永远不会死亡。
用一颗谦恭的心,去守护孩子的童真,才能让孩子感受到幸福,这种幸福感会陪伴他一生。
二、学会倾听,而非说教。
倾听是以尊重和欣赏的态度,听到孩子心底最真实的发声。孩子可以放心地去描述自己经历了什么,感受到了什么。
说教是在灌输自己的价值观给孩子,比如去把玩具收拾好,去做作业,你应该这样,你不应该那样。
说教也许会得到看起来听话的孩子,可他的内心早已对我们关上了门。只有学会倾听,孩子才有可能带我们走入他的世界。
三、第一时间回应孩子的感受。
“在人类天性中,最深层的本性就是渴望得到别人的重视。”
孩子也一样。
他们问问题的真正意图是求关注,所以,最好的答案是让他们感受到“我爱你”。
当孩子的存在感和安全感得到满足,他就不会一直索要父母的关注。
知乎上有一个问题:被父母忽视是种什么感受?
高赞答案是:
像有一把很钝的刀,在身上不停地划,不会流血,但痛感很真实。
父母的忽视,是孩子的切肤之痛。对他们来说,爱的反义词不是恨,而是遗忘和忽视。
不要把孩子当作自己的附属品,要学会用平等和欣赏的眼光看见孩子;
不要忽视孩子的感受,那是打开孩子心灵的钥匙。
所以,当孩子需要你的时候,请父母学会看见和回应。
只有这样,孩子才能确定自身存在的价值,充分吸收爱的养分,获得探索世界的勇气。
当他们要独自面对自己的人生时,这才是抵御现实世界最好的铠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