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镇全景图】
《中国国家地理》2012年第7期,12页登载《博山陶镇》
本文节取的市《陶镇之陶镇人家》部分内容
详见孙伟庆著《陶镇》(山东友谊出版社出版)
陶镇之题记
日子就象抖落的花瓣,展开了,落下了,又展开了,层层的开,层层的落,一季又一年,越开越红火。由此,也看到城市变迁的脚步走的特别的快,新鲜的、现代的 东 西应运而生、拔地而起,然而老字辈留下的那些久远的物儿,却在渐渐的消失,也由此人们捕捉那些久远文明的眼睛越来越明亮了,总想着去抚慰一下那些陈旧,让 喧嚣的节奏沉闷一会,以免让还能用眼睛看到的东西成为记忆,因为记忆这东西鬼怪的很,是最吝啬的精灵,总选择脑子里零零碎碎的细节,留下来,越过时光之后 存放,酿出想念,放大了珍惜,也就对那些还尚存的久远的那些物儿,变的象宝贝儿一样想去抚慰他。
就象我热爱的事业一 样,带着我永也不知疲倦的镜头,捕捉那些美好的事物,捕捉那些将要成为记忆的东西。在一个早春季节我拍下了关于一座小城陈旧而班驳的历史,然而正是这些陈 旧而古老的东西深深的吸引了我,感动着我,让我的镜头想把那儿的一草一木,一砖一瓦都收进来,哪怕将来会成为记忆,每当看到这些将成为历史的图片,回忆也 是美好的。那是一个小陶镇,不过54平方公里的地方,却创造了华夏陶瓷史的辉煌。
山城博山在华夏的地图上也许很难寻的到一个点,但是小城久远的文化却撰写了不朽的历史,这儿不仅是孝文化的发祥地,还是陶瓷琉璃的故乡,中国五大瓷区之 一。 史实上记载这儿自古就乃兵家必争之地,因为其境内风景如画,山、泉、溪、瀑、洞、林、石等奇趣妙胜,还有着丰富的地下煤炭资源,史书上还记载着在距今 8000年前的后李时代博山就开始了陶瓷的制作。
陶镇山头就坐落在山城博山,早在宋代就有陶器问世,迄今近千年历史,素有"陶镇"之称。陶镇地处鲁中山地,位于淄博市博山区政府所在地以南约5公里处, 面积54平方公里,5.4万人口,21个村委[社区], 胶济铁路张(店)至八(陡)支线,博(山)--沂(水)公路从镇中通过,公路向西南通往莱芜、泰安、曲阜等地;向东南通往沂源、沂水、沂南、临沂等地;公 路、铁路向北通往张店,经张店东至青岛,西至济南。窑广是山头窑业早期发祥地,北宋初山头即有村落在此,《薛氏族谱》记载:"始祖讳德祥,字云 堂......,陶于八陡,捐员外郎。故于宋仁宗六年(1028年)卜葬于山头庄西为茔(系西庄薛家林)"。北宋初薛氏由八陡移徙山头村东建窑业陶,薛氏 为显示其窑业之广,取地名为"窑广"。
清朝康熙九年(1670年)《颜神镇志》记载仍为"窑广",延称至今。继窑广窑业之后,山头窑业兴起,山头岭丰富的煤炭及煤炭下层之陶土资源为当地窑业发 展 提供了极为有利的条件,其产品主要是用药土作釉生产粗陶黑盆、黑碗等器。明初,朱元璋为巩固其统治,采取安养生息恢复经济措施,外地移民便是措施之一。据 山头几家族谱考证,宋、周、蒋、田、侯等姓氏都是河北冀州枣强等地移民。明末,山头随着人口增加窑业复苏,其产品除黑釉粗陶器外,也始有用昆仑白药石为釉 生产的白釉陶器,继后开始用碱药(亦称化妆土)。
清代,山头窑业振兴,民间圆窑林立。经考证窑广的东台、南台,山头的东峪窑、瓦窑、东寨等处古窑址多为清代所建。乾隆五十九年(1794年),山头窑业 财力雄厚,窑场集巨资在山头村北建窑神庙。山头窑业盛况空前,一跃成为博山陶器重点产地,是六大窑场(山头、窑广、八陡、北岭、务店、郭大碗)之一。至同 治年间,其产品据宋信中的《山头杂字》记载:陶器有白黑、姜黄各种釉色,生产斗子碗、行碗、海碗、茶盅、套三盆、骰盆、蒜臼、拔罐、匾壶、灯台、香炉、凉 枕等品种,销售周围数县和附近乡镇。1933年(古历六月二十二日),山头镇发生水灾,窑场遭受破坏。1936年,山头主要生产陶碗、盘、碟、杯、盆、罐 及杂货,其中碗类居多,有西山碗、彩碗、供碗、大海碗、青莲碗、豆绿碗、三仙碗、四季碗、山水碗等品种。产品质量普遍提高,据民国二十六年(1937年) 《续修博山县志》记载:"瓷器以山头为最,窑厂有六十八处,近年出品精细光亮,几与江西货埒(制有茶色、燎蓝、燎绿各器及红泥壶等颇细致)","产品多销 售于邻县南及宿迁并胶济津浦沿线与东北诸省等处"。
抗日战争时期,山头多建中、小窑时有圆窑141座,只有寥寥数家能坚持常年生产,多数厂家时干时停。陶盆增加了套五花盆,陶碗增加了荷花碗、缸公碗、全红 碗、牡丹碗、团鹤碗等品种。1943年,当地闹灾荒,陶瓷工人倍受苦难,有的逃荒要饭流落他乡,有的卖儿卖女死于饥饿。1945年平7月25日(古历六月 十八日),岳阳河暴发多年少有的山洪,山头居民和旅客死亡近300人,窑业损失惨重,有的厂房窑炉冲毁,被迫停产。直到1948年博山解放,才使山头窑业 真正获得新生。解放以后,特别是到了二十世纪中叶,随着社会的变革和陶瓷产品的不断更新,窑的变化也由当初传统间歇圆窑,逐渐转变为倒焰窑、梭式窑、双层 油烧辊道窑、重 油烧成隧道窑、煤气烧窑、电气立式窑等等。上个世纪八十年代末,随着各种窑的产生和改进,那些古圆窑终于完成了它的使命,退出了历史舞台,结束了几百年的 历史,成为今天人们难得一见的纪念品。
在穿越了上千年的时光隧道,博山的陶瓷已经是历尽沧桑日新月异,畅销世界了,陶镇那传奇般的陶瓷历史以及陶镇独特的陶瓷文化风土人情撰写了我国陶瓷艺术 中最 为辉煌的篇章。然而,那些古老的瓷器发源地,那些旧日制陶的古窑、古作坊正在被现代的水泥建筑、麓篱的广场、艳丽的霓红所淹没,但是从陶镇的西头走到东 头,那千年的老窑、老作坊、那千年的陶瓷碎片还在燃烧着火色,还有碎瓷片背后老窑工动人的故事还在不断的延续,为此我的心一直在感动着,我只想用我的镜头 越过满目的繁华,在曾经的陶瓷烧制处翻阅一个世纪前的日历,让人们来目睹触摸那些久远的历史和美丽的故事。
——以上图片均选自《陶镇》一书
《陶镇之陶镇人家》
李笃孟家
李笃孟家是住在这个四合院的最后一家。上个世纪七十年代在这个院子里还有七八户李姓人家,随着其他住户的陆续搬出,到2007年农历的正月十二,就剩下他一户还住在这里。他今年68岁,有5个孩子,小儿子一家同老人住在一起。
朱洪轮家
朱洪轮老人今年69岁,住在窑广大街221号,身体非常硬朗,是个很健谈的人。他的祖宗朱永贵是乾隆年间搬到窑广的,到他这辈是第八代。上几代人都是挖矿土的,到了孩子们这一代基本上都转了行。
他的小儿子朱通训,住在铁道东坡的新村上,留着长长的头发和胡子,像个搞艺术的人。过去在八陡镰刀厂干过,1990年辞职回家,在家里支起塑料大棚,养起了花。这几天,村里拆迁房子,他每天都到现场看看是否能拆出有价值的东西来。在挖地槽的过程中,他捡到了一些清末民初的纸钱币,有山东版、烟台版、青岛版和 济南版的。收古董的人听说后,纷纷到他家要买他的,他都拒绝了,说我捡到了又不是为了赚钱,有喜欢的朋友,就送给他们做个纪念。
李福水家
李福水居住的四合院是父辈留下的。北屋是座二层小楼,有地暖,东、西、南屋建得也很有特色,院子地下是个储藏地窖。在屋里堆放着一些手工制作陶器的工具,多年不用已经都生了锈。
赵大娘家
窑广大街106号是一个四合院,西屋住的的是赵大娘和她的儿子张民祥。儿子在村里负责打扫卫生,女儿女婿都在博山街里工作。这是春节期间全家人的合影。
张成华家
住在窑广大街14号的张成华和妻子冯延红同在美陶干成型工,下岗后,他们在34平方米的家里建起梭式窑,利用平时学到的技艺制作艺术陶瓷。
张同祥家
住在窑广大街52号的张同祥,今年70岁,退休前是在博陶行政科工作,1962年搬到这里至拆迁。他有三个孩子,现在大了都在外面居住,平时只有他和老伴在家。到了节假日,孩子们才回来团聚。
到了他的家里,就像到了一个家庭博物馆,有老的照片、老的电唱机、老的照相机、老的陶器皿等等。
83岁的宋作秀(左)和73岁的翟焕美在这条路上走了60多年。
孙启富和妻子在房子前合影。
从外地来的这两位民工在老房子前合影。
万松山5号大院是祥瑞窑窑址。当年的瑞祥窑远近闻名。
薛希顺今年60岁,身板硬朗。他来到拆迁工地上,捡拾有用之物。从《薛氏族谱》上了解到,是薛云堂从八陡迁移到此建窑才有了窑广村。发展到今天,窑广村薛姓人家却非常少,只有薛希顺一家。
作者介绍:
孙伟庆
淄博市摄影家协会主席、中国摄影家协会会员
1993年荣获“淄博市十大摄影家”称号
1995年荣获“首届淄博市十大杰出青年编辑记者”称号
1998年《暗访路边店》荣获中国新闻奖铜奖
2002年出版《百姓.广场》摄影作品集
2003年荣获“第四届淄博市十佳编辑记者”称号
2004年【百姓.广场】荣获山东省泰山文艺奖
2006年3月至7月参与策划“百天探访齐长城”大型纪实摄影活动并举办“走近齐长城”大型摄影展
2006年8月至10月参与策划“寻找百岁老人”大型纪实摄影活动
2007年2月至6月参与策划“淄博记忆”大型人文摄影活动并出版《淄博记忆》一书
2007年荣获“首届淄博市德艺双馨中青年艺术家”称号
——以上信息据《陶镇》一书
2007年9月出版《陶镇》摄影作品集
以上内容选自
-【时代映像 博山纪事】-
扫描二维码 关注淄博城市发展的每一个角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