辅导孩子作业,你焦虑吗?
在广州白云区,曾经有一位33岁的张女士。孩子上小学,每天放学回家,妈妈都要检查作业;孩子做错题,妈妈就要指出错误然后督促改正。妈妈的性格很认真,孩子的脾气却很执拗,不知道是不是妈妈说话的语气方式孩子不喜欢,不管妈妈怎么说,孩子就是不愿改错,非要让妈妈帮他改。
改几道错题当然没什么,可是长此以往,孩子的学习怎么办?就这样,张女士每天都感到烦躁和恼怒,甚至到了焦虑抑郁、严重失眠的程度。
2014年,某网站曾做过一项“家长焦虑调查”,有92.8%的父母都表示在孩子的教育和抚养过程中时常感到焦虑。可以说“教育焦虑”正在成为如今大多数父母和家庭,感到最烦心和困惑的事情。
毫无疑问,每个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够成龙成凤,学习成绩好,将来也有出息。
但是无论孩子的学习基础和理解能力如何,都要“赶鸭子上架”,以急于求成的心态去督促孩子学习,如果孩子的作业写不完,成绩一再退步,父母又感到自尊心受挫,失败感和内疚感油然而生,如此这般的“逼迫教育”,很多父母出现焦虑和抑郁的心理状态,也就不奇怪了。
教育孩子,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并不是只要父母努力,花时间、花精力就能看到效果。俗话说得好,“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可见教育本身,具有长期性和不确定性的特点。
父母在当前培养孩子的学习习惯,每天督促孩子按时写作业,跟着老师和学校的教学步骤,按部就班地给孩子灌输课本知识。但是日常这样的努力,在短期是看不到效果的。况且有的学期,孩子明明很努力,作为父母也付出了远超以往的心血,可是孩子的学习成绩因为考试发挥失常或是其他种种原因,偏偏下降了。
然后父母就要背负很大的压力,包括来自学校和老师,如果孩子的成绩确实差劲,那么老师可能会在家校群或家长会上点名批评。不要说孩子了,就是父母也经受不起这样的奚落和折磨啊。正是因为教育的不确定性,会令参与到孩子学习中的父母感到紧张、烦躁和不安,但是在当前的中小学教育形势下,比如全面减负、素质教育等措施,又使得孩子的学习必须得到父母的督促和配合。
因此,父母在家里就像是孩子的老师,事实上也的确承担着一部分老师的职责。不过我们也要看到,尽管老师给孩子布置作业,必然会交代清楚各项步骤和要点,但是很多家长因为自身文化素质不高,辅导孩子写作业确实是力不从心。
教育孩子不是靠吼,也不能对孩子进行简单粗暴的“逼迫教育”。
教育要遵循一定的规律和方法,不能一道题讲几遍孩子不理解,有些父母就开始怀疑孩子的学习态度和智力水平有问题,但对自己的教育方法是否得当却从来不自省。
辅导孩子写作业,也需要专业的教育素养。
父母坐在书桌旁边,督促孩子写作业,对于孩子来说肯定是喜忧参半。高兴的是不会做的题目可以问问父母;烦恼的是父母坐得太近,感觉自己被监视。
所以父母陪写作业,在距离上可以离远一点;孩子写作业,父母也别像个摄像头一样,目不转睛地盯着孩子;而是应该找点事情自己做,看书写字都可以,就是别玩手机。
和书桌保持适当的距离,既不会让孩子有压迫感,也让孩子明白:写作业是自己的事情,父母没有逼迫也没有打扰,应该自己完成。
对于中小学生来说,适当的时间奖励是必要的。
孩子写作业磨蹭,注意力不集中,父母可以根据孩子的作业量制定好所需的完成时间。只要孩子确实完成了作业,那么父母就要言而有信,在不影响休息的前提下,奖励孩子一定的休息和娱乐时间。相应的,如果孩子超过了作业时间,也应该约定好适当的惩罚措施。
很多孩子一写完作业,把笔一扔就去玩手机,这显然不是好的学习习惯。
不管是写作业还是读书,都是一个过程而不只是一项任务,所以父母在陪孩子写作业的时候,要培养孩子的责任心和仪式感。比如,每写完一项作业要先自己检查,然后再交给父母核查;每天写完作业要对照课程表自己削好铅笔、整理课本和收拾书包。
如果孩子把写作业看作一项任务,那么任务一完成就意味着万事大吉;可是如果父母能培养孩子具备责任心和仪式感,那孩子就会认为写完作业不是结束,还要检查、整理和改错。这样父母发现孩子的错题,孩子才不会闹情绪,甚至大哭大闹让父母帮他改错题。
孩子在成长中会有很多问题,但是任何时候,父母都不应该站在孩子的对立面,有的“熊孩子”不听话、不懂事,也许是因为,父母和孩子根本就没有划清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