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末的三年级作文班上,要求孩子们写一篇作文,向别人推荐一本自己最喜欢的书。脸蛋圆嘟嘟、聪明灵活的徐轩从书架上取下一本书,叫着:我最喜欢这本书,我要推荐这本,我就推荐这本。我看了看他手中的那本书——《当鸭子遇见死神》。 问他为什么选这本书。他大声答道:我最喜欢这本书,我在里面第一次看见了死神。
作为利用绘本进行阅读和写作研究的我,喜欢了解孩子们自己真正喜欢什么样的绘本,也经常在课间休息的时候,观察已经三、四年级的孩子会喜欢什么样的绘本。看久了,发现他们很喜欢反复翻看和死亡有关的主题,这一类书,他们不仅反复读,而且会提问。比如:读《再见了,艾玛奶奶》,他们会问:这是真的吗?读《我的爸爸叫焦尼》,有的孩子会说:“我爸爸和妈妈离婚了,每个月才来看我一次。”读《活了一百万次的猫》,他们会非常感叹:“猫真好,可以活那么多次。”
他们的这些问话和表达,表达出了最直接、最关心的事情:人的生与死,以及对生活中一些困难的认知和化解方法。这其实是生命教育的一部分内容。如果我们能及时抓住这些问题萌芽的时候,重视孩子对你提问时的时机,作出适当的回应,比专门为孩子上生命教育课更有效力,更能让他们入脑入心。
早在2013年5月23日 17 版的《人民日报》发表过一篇文章《生命教育,不容缺位》,里面介绍了西方国家的生命教育情况:美国生命教育的主要内容包括死亡教育、品格教育、挫折教育、生计教育、个性化教育等。英国生命教育课程主要涵盖两个方面:一是以公民教育为主,辅之以健康教育课程;另一个是生命关系的教育,旨在让学生学会在珍惜自己生命的同时,与他人、社会、环境和谐相处。
我国生命教育领域的开拓者之一,北京师范大学生命教育研究中心主任肖川曾经分享过两个观点:一个是“每个人的生命,无论是成功还是失败,无论是幸或是不幸,都很宝贵”;另一个是“每个人都负有使自己的生活越过越好的特殊责任”。
我国生命教育领域的开拓者之一 肖川
尽管中国的生命教育起步晚,但国家和许多有识之士从来没有放弃推进,在中、小学课堂,我们也经常能看到老师为孩子讲解生命的意义,透过课文学习、图书阅读去感受生命的价值和存在的意义。但除了学校的维度,从家长的角度来讲,父母给了孩子生命,并且在孩子的成长阶段,父母是陪伴孩子时间最长的亲人,自然应该肩负起生命教育的一部分责任。接下来我们要讨论的是:家长应该怎样对孩子进行生命教育?
直接与孩子交流死亡,自然是一件比较困难的事,但如果能抓住时机进行引导,则会起到好的成效。比如文章开头那位男生,当他要分享自己最喜欢的《当鸭子遇见死神》时,才发现想表达的东西不知怎么说出来。此时,抓紧机会与他讨论:那只鸭子活着的时候过得怎么样?它有一个叫死神的朋友陪伴着,过得快乐吗?这样看来,其实死神也没有那么可怕,它只是你身边的一个影子。我们人也一样,我们的身后也一直有一个叫“死神”的影子,重要的是,在我们活着的时候,我们快乐吗?幸福吗?珍惜过吗?
生命教育不仅仅是直面死亡,而更要有生的智慧教育。德国著名哲学家叔本华在《人生的智慧》中谈到,每个人都会有适合自己的一类快乐,这由他身上所突出具备的是哪一种能力而定。“第一类是为机体新陈代谢能力所带来的乐趣:这包括吃喝、消化、休息和睡觉。 第二类是发挥肌肉力量所带来的乐趣 第三类为施展感觉能力方面的乐趣:包括观察、思考、感觉、阅读、默想、写作、学习、发明、演奏音乐和思考哲学等。”每个人都可以在一生中找到很多层面、很多种类的快乐,去享受,去愉悦地生活。
生而寻求快乐,无可厚非,但生活中不全是快乐,这就是生命教育中一大内容:挫折教育。
著名的心理学家马斯洛说:“挫折对于孩子来说未必是件坏事,关键在于他对待挫折的态度。”很多青春期孩子自伤的案例,都是因为在面对挫折的时候,没有人给他们以正确的应对方法和途径,他们在家人的保护中长大,但内心却还是单纯、虚弱的童年。挫折教育应该在青春期之前,甚至更早的时候进行,而父母则不要做庇护的大伞,应该告诉孩子现实生活的多元化、残酷性,并同时告诉他应该采取的态度和方法。
挫折教育包括意志力、品格、忍耐、独立与合作等,这些教育当然要在孩子的成长过程逐一完成,最好是从日常生活和学习活动中去达成教育目的。但在绘本阅读的过程中,我们也可以去适当地进行挫折教育相关的引导和帮助。我们以挫折教育中的“情绪管理”来举例:
生气,无法控制自己的情绪,将是孩子面对外界世界时最大的人际关系障碍。因为他们很快会发现这个社会、这个世界并非如在家一样,一切都会按自己的意志进行,凡遇到不顺心、不公平的现象必会采取不接受的态度,或者意志消沉,随波逐流,或者反其道而行之,让事情火上浇油,种种方式,都是缺乏情绪管理能力的表现。我们可以从4-5岁孩子阅读绘本时,就给出情绪管理的一些小方法,让他们从小尝试:《菲菲生气了》告诉我们生气是正常的情绪,不应被忽视;生气需要表达,甚至是发泄出来;生气可以被大自然安慰、消解,也可以出去走走、一个人呆会儿、或者画幅画来缓解。《生气的亚瑟》告诉我们生气的原因有时候会很小很可笑,但如果不当地让气蔓延和不可控制,产生的结果会非常可怕。
《生气的亚瑟》插图
当今世界的联系已经越来越紧密,东半球和西半球也不是天涯海角,我们的生命教育应该有更高的站位,从父母的眼光和视角已经不够,而是要站在地球村的角度去进行生命相关的教育。环保,就是其中一大主题,我们希望地球能有更好的环境,更适合一代又一代的人类繁衍生活,所以,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把自己当作自然一分子,也是许多国家对儿童进行生命教育的一大内容。
美国著名图画书作家、生于19世纪末的玛丽.荷.艾斯有一本经典作品叫《和我一起玩》,在淡雅细腻的图画中,清新自然的故事中,隐藏了一个很深的主题:“静观聆听、和谐共处”。就像故事中的那个小女孩,当我们要享受自己之美,与动物你快乐玩耍的时候,我们生扑上去是不行的,只有当你安静地观察,仔细地聆听,才能获得自己想要的快乐。这个故事后面的主题,比现在许多家长让孩子养宠物,培养爱心更为深刻,它告诉我们:人与自然界的纭纭众生是平等的,我们并不高一等,学会尊重和平等以待,才能给这个世界最好的未来。
总而言之:对孩子的生命教育,不只是揭开生死的面纱,还有敢于尝试、勇敢地迎向生命中的挫折,坦然接受、享受生命带来的甘苦,更要以自己的能量去温暖和照亮这个世界的某一部分,为别人的生命照亮。请在阅读中把这一切用美好的绘本带给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