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孩子1、2年级也看了不少课外书,但是写作也没见有多大进步。”一位家长这样询问我,“而且,我发现他现在三年级了,越来越不爱看书,这是为什么?”其实,阅读之作用无须我们过度介绍,家长的焦虑只是因为:儿童的阅读在语文学习,甚至在对其他各学科学习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如何帮助和引导孩子对阅读产生兴趣,以阅读更好地促进写作能力、理解能力等的发展,是家长们很关心的问题。
无可否认,阅读能极大地增加我们对这个世界的认知范围,而一个人的认知则会构成自己的世界观,有了自我认知,也表示着自我觉醒和对自己的主动塑造。一旦激发起了自己的主动性,阅读所能带来的能量是巨大而持续的。但是,如何找到刚才那位家长陈述的阅读见效不明显的问题的根源,对家长们来说,是更加迫切的问题。所以,我们要明白孩子应该读什么书?应该怎么读书?
在我们一生的阅读中,可以分为功利性阅读和消遣性阅读。回想我们少年时候,课本总是被扔在抽屉一角,不到上课是绝对不想去碰的;而那些用弹珠换回来的小人书、残破的四大名著,则藏在书包最隐秘之处,只要一没人,一有时间,就立刻拿出来阅读。课本就是功利性阅读,为了考试一定要读懂的书,总是躲着看的那些“四大名著”类的书就是消遣性的阅读,它给我们带来的是快乐和自主寻觅的养分。
消遣性读书带来阅读的最大乐趣 让读者全情投入 忘乎所以
现在的阅读已经成为儿童学习的一个重要部分,所以不需要偷摸着去找书读,每个重视阅读的家长都为孩子准备了非常多的课外读物,孩子喜欢什么什么样的书,就会投入更多的时间去读这类书,你当然可以把这种阅读看作是消遣式的阅读,但说实话,对于一个小学生来说,只要是正常的课外读物,还真的就是开卷有益,无须计较他是否能马上从中学到什么。所以,这时候,提醒家长:孩子的阅读种类要杂,多种学科的阅读,比单一领域的阅读,对于认知视角的扩大更有益。
从小学一年级开始,老师就让学生的阅读从圈划字词句开始,有的老师还会让学生使用“批注法”,接着就是准备一个小本进行摘抄......凡此总总,每个孩子都曾经使用过。当然,以上在阅读过程中使用的方法,都是经过实践证明很有效的方法,不能说完全没用。但家长们很快就会发现,这些方法一旦老师不再检查,就会被孩子们束之高阁,不再使用。这种现象一是因为不是每本书都适合某种方法,二是因为孩子学习时间紧张,一读书就要圈划、批注、摘抄,根本不可能;第三就是因为老师并没有告诉学生哪类书可以用上以上的方法,哪类书可以轻松痛快地一读就扔。
部编本小学语文教材总主编 温儒敏
部编本小学语文教材总主编温儒敏倒是看到了这个问题,他说:“我现在特别要提出,让中小学生‘海量阅读’,学会‘连滚带爬’地读。不要每一本书都那么抠字眼,不一定全都要精读,要容许有相当部分的书是‘连滚带爬’地读的,否则就很难有阅读面,也很难培养起阅读兴趣来。”这句话让不少家长振奋,可是具体到哪些书精读,哪些书可以连滚带爬地读,则是一头雾水。因为,学校老师教的阅读方法太少,而且大部分是精读的方法,对温主编的提出的“连滚带爬”地读更是不知如何下手。
其实,阅读也是要讲方法的,而阅读的方法非常多,个中差别也很大,就是同一种方法,在不同的人使用起来,也会有不同的效果。所以,没有人可能把阅读的方法进行真正的整理和完整地教授,只能大概列举出:精读、略读、猜读、跳读、目录索引读、群读等,阅读过程中大致有一些方法可使用:圈划、批注、文摘卡、读书笔记、思维导图等。在这里,我们介绍一下“做笔记”这个方法。
做笔记的方法在阅读什么书时要用呢?学生功利性的阅读一定要做笔记。也就是为了学习书中的知识、为了考试的那一类书,都应该做笔记,还有一些世界名著,经典作品,要从中汲取写作需要的营养,也得做笔记。先讲一个故事:以前,在一个寒冷的冬天,有一个木匠带着孩子在地主家干活,木匠干活干得大汗淋漓,就一件一件把自己的衣服脱掉了。这时他想起了孩子,生怕他热着,也一件一件把孩子的衣服给脱掉了。后来孩子被冻死了。
这个故事背后印证的一个社会学中的概念,叫虚假同感偏差。斯坦福大学社会心理学教授LeeRoss也通过有效的实证研究,证明了虚假同感偏差对人们的知觉和决策的影响。简单来说:虚假一致性偏差,指的是人们常常高估或夸大自己的信念、判断及行为的普遍性,它是人们坚信自己信念、判断正确性的一种方式。
有的孩子上课听讲也很专心,但不愿意记笔记,老师一提醒,他总会信誓旦旦地说:“我记住了。”实际上,这正是虚假一致性偏差造成的一个知识的错觉。这也正是为什么阅读过程中,许多人不喜欢做笔记的原因,因为他们认为自己读的过程很认真,也对重点观点进行了认真的记忆,不需要依靠笔记的形式来进行存储。但是,我们认为的“记住了”,往往到最后是“似乎有点印象,但记不得在哪里看到过。”
或许有人要问,既然做笔记这么重要,是不是所有的学生都应该在阅读中使用“做笔记”的方法呢?这倒不能绝对。曾经就有人说爱因斯坦有一个“总,分,合”三步读书法,鲁迅喜欢“跳读”,著名的英国作家毛姆则喜欢很多本书同时阅读......所以,我们要鼓励学生除了按照老师教的方法进行阅读外,还应该从自己的阅读中去总结、找到适合自己的方法,甚至可以创新出独特的阅读方法来。
中国从来都有死读书的教训,孟子曰:“尽信书,则不如无书。”这句出自《孟子·尽心章句下·第三节》的名句,就是在告诉我们读书不可视书为唯一可信之物,视书中内容为完全之真理。在这一点上,德国著名哲学家叔本华说得更为直接:“思考和读书在精神上的作用,可说是大异其趣,其距离之大,恐令人难以置信。”“我们若要将所学得的知识消化吸收,变为己有,并且能够充分应用发挥的话,就必须经过思考的过程。”阅读中的思考和阅读后的思考,都是一本书或一篇文章的阅读的一个组成部分,产生思考的阅读一定是深阅读,也是最能让阅读产生成效物阅读方法。
阅读是否有成效,是否能算是深阅读,有一个很重要的标准就是:你是否在阅读后有所输出。哪些算是输出呢?把自己读后的一点感悟写出来,跟朋友聊天的时候说说自己的看法......写和说都是表达,当阅读的量积累到一定程度,我们的表达欲望自然就会滋生出来。在儿童身上,就体现在对写作的兴趣和喜爱,因为此时写作的他,不仅是在学习语文,学习作文,而是在表达自己——将阅读中自己学会的词句、产生的思考、积累的想法统统写在作文里,这种表达让孩子感受到最充分的成就感。同时,因为喜欢写作,所以就会更加主动地去阅读,这样持续的良性循环,才是真正的读与写最好的一体化。
教育部颁布《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
2012年教育部颁布了《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给出了低年龄段儿童阅读的培养方向:其中每段都有对阅读内容进行输出的要求:3-4岁——喜欢跟读;4-5岁——喜欢给别人讲故事;5-6岁:喜欢与他人一起谈论阅读的内容。
从官方给出的儿童阅读的正确引导方向来看,首要的应该是培养孩子阅读兴趣,同时要注重鼓励孩子在阅读过程中思考、质疑,最后要让孩子们懂得阅读不是目的,读后要进行表达才是能力的一个提升。
总的来说:在儿童读书的过程中什么更重要?有阅读兴趣最重要,在兴趣之上,阅读方法中什么最重要?学会深阅读重要。思考则是深阅读的一个标竿,阅读中的思考,能让我们的阅读变得有价值,能让自己获得真正的成长。有的家长说:孩子还太小,先告诉他不要全信书中所言,是不是会影响孩子的阅读兴趣。其实这点,家长大可不必担忧。阅读中的思考,要从孩子小时候去引导和培养。当然,幼小的孩子缺乏积累,无法对大部分书的内容产生更深的思考,但我们可以为孩子们选择丰富、适宜的低幼读物,和他们一起看绘本、讲故事,拓展他们的阅读经验,在此基础上,讨论、交流、甚至辩论,都是引发孩子思考、表达,从而养成阅读好习惯的方法。
我们始终关注儿童阅读与写作的融合,关注以绘本为媒介的阅读拓展,从幼儿期到小学低段,绘本是最佳的阅读和写作启蒙书。欢迎加入我的圈子,关注绘本阅读与写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