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全椒县陈姓名人故居及县志人物考

2019-05-20     陈姓文化

陈有顺

全椒县,地处安徽省东部,滁州市南部。全椒县古名椒邑,西汉始称全椒,有“江淮背腹”、 “吴楚冲衢”之称。

全椒县初建于西汉,县名由古国演变而来。相传古代高阳氏在椒陵山(又名覆釜山,在今城内)建立古椒国。春秋时为楚椒邑,后为全氏居住,汉在故椒邑置县设治,故名“全椒县”。 明初,废全椒县入滁州。洪武七年(1374),以滁州隶凤阳府;十四年(1381),复为全椒县,属滁州,仍隶凤阳府;十九年(1386),升滁州为直隶州,全椒县属之。

在全椒县城东门内袁家湾,即现县土产公司门市部所在地,有“陈氏宗祠”。本县城陈氏在清末民国时,有个陈丽崑,在民国初任过县议员。陈丽崑,原名陈钰,陈葆经之父,礼堂里的楹联“阀阅承三恪;声华震二方。”就是其所作。在古代,人们称世家第为“阀阅”。古代王朝为笼络人心,巩固统治,往往封前代三个王朝的子孙,给以王侯的名号,称“三恪”。《左传·襄公二十五年》中说,周得天下曾封陈、杞、宋三国之后,以备三恪。恪即尊敬之意。“二方”载自《世说新语·德行》,即东汉陈寔二子陈元方、陈季方。二方兄弟俱佳,难分高下。陈寔曾答人问曰:“元方难为兄,季方难为弟”。所谓“难兄难弟”一说即由此而来。

祠堂内还有一陈葆经所作楹联“视勤民、为已职,自无三事之惭;以君子、喻偷儿,反有二绢所赠。”上联:汉代蔡邕《陈太丘碑》记有“云欲特表,便可入践常伯。超补三事”句。陈寔曾任太丘长(今河南永城县西北),故世称“陈太丘”。三事,古指三公为“三事大夫”。又指三件事,内容随文而异。《尚书·大雅》中指正德、利用、厚生。《诗经·大雅》中指春、夏、秋三季农事。下联事见《后汉书·陈寔传》,说有小偷潜入陈寔家屋梁上,寔阴见之。乃呼儿孙训之,“夫人不可不自勉,不善之人未必本恶,习已性成,遂至于此。梁上君子者是矣”。小偷大惊,自投于地。寔令赠绢二匹。

陈丽崑故居,大门联为陈自作:“无三事惭;有二缣赠。”此联平仄未究,且上比平收,下比仄收,用对联变格。厅堂悬有三幅对联,其中有两幅为张鉴怀撰赠陈丽崑之子丽子(陈葆经的表字)。一幅为陈丽崑在戊午年(1918)十二月夫妇五十双寿,因作此联自贺,书悬于此厅。

张鉴怀联二“丽藻新声名士气;子书固史古人风。”仲达解:固史,指班固所写的汉书。旧时六经之外,著书立说成一家言的,统称之为“子书”,子书,即诸子之书。

陈丽崑联“几声腊鼓助开筵,喜鸿案齐眉,合算春秋称百岁;数点寒梅争放萼,正羊云满意眼,双悬弧帨话长生。”仲达解:古时腊日(岁终祭祀百神之日)或腊前一日,有击鼓驱疫的风俗,称为“腊鼓”。而“双悬弧帨”,即悬弧(弓),悬帨。古时生男,悬弧于门左,称“悬弧”。男子生日,谓“悬弧令旦”。古代妇女用帨(佩巾)之擦拭不洁,在家时挂于门右。这里借指女子生日。

内室悬挂的二联,均是题陈丽崑肖像。汪仑元联“勤俭过人,精细过人,留与儿孙作榜样;节约救国,储蓄救国,改良社会革奢华。”约、蓄二处均应平而仄,拗。周兰亭联“早岁治生宗少伯;有儿勤学绍元方。”仲达解:《世说新语·德行》载有陈元方(名纪),东汉陈寔长子。与弟陈季方(名湛)皆佳,称“难兄难弟”。此借指陈葆经。而范蠡,字少伯。春秋时人,越为大夫。辅助越王勾践刻苦图强,卒灭吴国。以勾践为人只可共患难,不能同安乐,遂去越入齐,改名鸱夷子女。到陶,称“朱公”,经商致富。十九年三致千金,一再分散与贫交和疏远的兄弟。

书室联为陈丽崑在其子陈葆经就读无锡国学专修学校(苏州大学前身)时,撰寄勖勉之联,后书悬于此室中。联语“丽句漫持骄,自是儒生常口气;子书多立异,须于经学下功夫。”仲达解:古时信奉孔子学说的人,亦称为“儒士”。自汉代以来,推尊儒家,儒家经学成为历代王朝的统治思想。经常,即研究经书,为诸经作训诂,或发挥经中义理之学。

全椒县除了城内所遍布的诸多名人故居外,城外乡里还有陈葆仁故居等。

陈葆仁故居,在县城西南十五里许之白酒岗村中,今属白酒乡。陈葆仁,为清末民国间当地人,塾师。故居已不存。故居曾有陈葆仁所作的两幅楹联“呼童沽取岗前酒,教子勤耕郭外田”;“黄鹤归来梅几度,绿林凋尽柏长存。”

座落在县城北郊高丘“走马岗”南坡上的“吴敬梓纪念馆”,占地面积约五千平方米,建筑面积约一千平方米,馆内悬挂有大量楹联。其中即有许多陈氏名人墨宝。如:陈葆经联:“人无虚设,事无虚构;心有实感,笔有实描”《儒林外史》所写人物,皆有所本。虽系小说,多为化名实录。此联平仄未深究。

陈葆经又联:“襟怀合寄闲斋序,手迹唯存出塞图。”闲斋序,卧斋序,卧闲草堂本《儒林外史》,镌刻于清代嘉庆八年(1803),是目前见到的最早刻本。其中有一篇序文,落款署“乾隆元年春二月闲斋老人序”。近人考证,“闲斋老人”即吴敬梓别号。出塞图,指《卢见曾出塞图》上有吴敬梓亲笔题诗一首,清晰完好。此图现藏北京故宫博物馆。

陈葆经又联:“百里扁舟辞故土;千秋椽笔绘儒林”。上联引述吴敬梓是独子,二十三岁父亲吴霖起亡故,险象环生,孑想一身,不善治生,又愤世嫉俗,周济穷困。不到十年将遗产二万余金,花费迨尽。在家乡受到市侩们的鄙视。清代雍正十一年(1733),三十三岁的吴敬梓于二月的一天,携家在河湾街“探花第”门前上船,顺襄河,下滁河,渡长江,当天夜里就到了百里之遥的南京。定居在白板桥西秦淮水亭。下联指写《儒林外史》。

陈葆经另联:“恋燠赋移家,九重温语,三殿胪篇,万籁寂无声,抛玉局残篇,脱名缰利锁。疗愁书讽世,八股文章,十年膏火,一针旋见血,绣儒林丑像,运鬼斧神工。”吴敬梓曾迁居南京,并作《移家赋》。《移家赋》有“九重温语,三殿胪篇”。九重,指宫禁。温语,这里指皇帝的话。三殿,指清代皇宫中的太和、中和、保和三大殿。胪传,传告,后专指传告皇帝的诏旨。又,科举时代,进士按殿试后之甲第,唱名传呼召见,称“胪唱”,亦称“传胪”。而八股,是指明清科举考试规定的文体。又称“时文”、“制艺”等。以“四书”的内容命题,围绕朱熹的《四书集注》论述,程式固定,不能自由发挥,束缚思想,每篇由“破题、承题、起讲、入手、起股、中股、起股、后股、束股”八个组成部分。自“起股”始为正式议论,议论的四段,各有两股排比对偶的文字,合共八股,因名。自清末废科举后,这种文体也随之消亡。而吴敬梓所写的《儒林外史前》,是书讽史,也讽科举八股体制,如《范进中举》。玉局,指棋局的美称,又为官名、官署名。

惜哉!今全椒县陈氏名人故居及“陈氏宗祠”皆已不见一砖一瓦,所幸遗址尚存,后人追念先祖尚知有个去处。

(注):吴敬梓(1701—1754),字敏轩,号粒民(现存吴敬梓手写《兰亭叙》中盖有印章:“全椒吴敬梓号粒民印”),清代安徽全椒人。吴敬梓生于清圣祖康熙四十年,卒于高宗乾隆十九年,年54岁。幼即颖异,善记诵。稍长,补官学弟子员。尤精《文选》,赋援笔立成。不善治生,性豪迈,不数年,旧产挥霍俱尽,时或至于绝粮。雍正十三年(1735)巡抚赵国辚举以应“博学鸿词”,不赴。移家金陵,为文坛盟主。又集同志建先贤祠于雨花山麓,祀泰伯以下二百三十人。资不足,售所居屋以成之,家因益贫。晚年,自号文木老人,客扬州,尤落拓纵酒。后卒于客中。

《全椒县志》陈姓人物传略

(一)、明泰昌元年杨道臣纂修《全椒县志·人物志》

官师志·知县:(宋) 陈 察 (国朝)陈 亮 陈 颙 陈德华 陈 诲

主簿:(宋)陈之祥

典史:(国朝)陈 定 陈 宙

教谕:(国朝)陈 信 陈 砮 陈一德 陈大谏

训导:(国朝)陈 选 陈忠谏 陈 采 陈启泰 陈焕彦

陈 诲 以南京都察院经历谪任。椒之迁学,规制仍旧,相继增修,未壮厥观。公至,慨然兴役,毁淫祠,鬻官弃地,一举而新之。又于县治作草亭,匾其堂曰“仰欧”,轩曰“思过”。风流蕴籍,文彩翩翩,非俗吏也。

选举志·乡举:(国朝)陈大琛

贡士:陈 义 陈 佐 陈焕然 陈 钺

封爵:(国朝)云阳伯陈旭 武平伯陈友 龙骧卫千户陈 兴

庠彦:陈立基 陈士奇

增广:陈宏达

附生:陈大典 陈王佐 陈 璧 陈奇抱 陈培基 陈廷策 陈敏孝

陈国士 陈九卿 陈见龙 陈 吉 陈廷诤

掾仕:陈子昌 陈 楠 陈 论 陈 棋

人物志·武功:陈 友 (传略)

耆寿:陈 通

艺文志·制敕:敕义民陈通 国家施仁,养民为首。尔能出粟一千一十石,用助赈济,有司以闻,朕甚嘉之。今特赐敕谕,奖以羊酒,旌为义民,仍免本户杂泛差役五年。尚允蹈忠厚,表励乡俗,用副朝廷褒嘉。故敕。正统七年。

《白鹤亭记》 陈 文

《县堂记》 陈 信

《草亭记》 陈 诲

诗《送吴颖司训全椒》陈 琏

《赠张升千户之任全椒屯》 陈 循

(2) 、清·康熙《全椒县志》卷之六·职官志

职官·令

梁:陈昕 为北谯太守

宋/十六人 陈察 绍熙间任,祀“名宦”,有传

明/七十八人 陈亮 河南祥符人,特兴学校,恤民勤政

陈颙 广东人,监生

正德间任 陈德华 福建怀安人,由举人

陈诲 湖广崇阳人,由进士,有传

主簿 宋/一人 陈之祥 皇祐间任

典史明/六十人 陈定 广东四会人,吏员

正德间任 陈宙 广东电白人

隆庆间任 陈昌言 福建闽县人

教谕明/五十二人 陈砮 福建莆田人,由举人

宣德间任 陈信 浙江仁和人,由举人,有传

正德间任 陈一德 山东沾化人,岁贡

隆庆间任 陈大谏 广西陆州人,由举人

天启间任 陈宗舜 湖广益阳人,岁贡

训导 明/七十九人 陈选 本县人 陈焕彦 本县人

嘉靖间任 陈忠谏 河南桐柏人,岁贡

隆庆间任 陈采 扬州泰州人,选贡 陈启泰 凤阳泰和人,岁贡

天启间任 陈所学 北直丰润人,贡生 陈邂 扬州通州人,贡生

(3) 、民国九年续修《全椒县志·人物志》

编修人员:陈蔚光 陈宝书

卷九·职官志

名宦:陈 察 (传略) 陈 诲 (传略) 陈骐昌 陈 信 陈伊鼎

职官: 郡守:(南梁)陈 昕 主簿: 陈之祥 进士

(永乐)陈 砮 福建蒲田人,举人。 陈 定 广东会稽人,吏元

陈 亮 河南祥符人。陈 信 (传略) 陈 宙 广东白电人,吏元

陈一德 山东沾化人,岁贡。 陈忠谏 山东濮州人,岁贡

陈 采 江苏泰州人,选贡。陈方泰 江西泰和人,岁贡

陈昌言 福建闽县人,吏元。 陈宗舜 益阳人,岁贡。 陈 续 贡生

陈所学 直隶丰润人,贡生。陈 君 河南商丘人,举人

陈文述 浙江钱塘人,举人。陈 炳 浙江山阴人,监生

陈骐昌 (传略)。陈 浩 捐纳。陈恭桢 捐纳

陈福源 江苏人,监生 保举。陈赞平 江苏人,监生

陈宗泰 江苏高邮人 吏元

人物志:

武功:陈 友 陈 旭 陈金福(三人传略)

忠节:陈国桢 陈谟子均遇贼被害赐恤。陈廷谏 (传略)陈兆麟

笃学:陈沛霖 贡生(传略) 陈锦文 (传略)

选举表:陈 友 陈锡蕃 千总 。(正统)陈 义 河南遂平县训导

(正德)陈 佐 山东临清州州同。陈 钺 河南邓州学正

陈焕然 山西大同府通判。陈立基 河南光山县训导

陈国彦 县训导。陈沛霖 笃学 (传略)同知

(光绪)陈 功 附笃学(传略)。陈东序 训导

陈莜东 学校毕业。 陈 道 民国九年 训导

民国议员:陈国桢 陈蔚光 陈专锦 陈宝缙

恤赠表:陈淑庵 陈 饯 陈朝正 陈国泰 陈 鏊 陈 铸 陈天爵

陈朝勋 陈朝佐 陈绍尧 陈经邦 陈凤儒 陈茂林 陈殿元

陈大奇 陈德建 陈兆元 陈连登 陈世锦 陈国华 陈大海

陈怀根 陈万春 陈朝凤 陈文开 陈士恺 陈宗儒 陈元士

陈文武 陈元贵 陈元和 陈宗球 陈尚彬 陈尚德 陈观德

陈观礼 陈朝兴 陈朝宗 陈观沂 陈朝阳 陈大受 陈天荣

陈金相 陈贡珍 陈凤扬 陈怀珍 陈天佑 陈大来 陈瑞庭

陈大猷 陈敬成(武庠)陈在东 陈 镐 陈国民 陈 宗

陈元瑞 陈 学 陈 鏊 陈启元 陈大金 陈 坤 陈开林

陈启馀 陈 涌 陈 文 陈 富 陈怀玉 陈凤鸣

耆民: 陈世荣 陈可发 陈起瑚 陈云龙 陈起珩

文童: 陈杏林 陈凤池 监生

《全椒县志》卷之六·职官志(清·康熙)

全椒历史人物(包括与陈姓相关人物)

1、乐韶凤:明代全椒载入《明史•列传》中的人物,首推文武兼擅的兵部尚书乐韶凤。乐韶凤,字致和,一字来仪(明史作“舜仪”),全椒人。元末与同乡赵奎、王才、鲁文质、陈旭、陈友等相友善。至正十五年(1355)春至和州拜谒朱元璋。从军渡采石,协助朱元璋处理军务,随军攻金陵。明朝建立后,于洪武三年(1370)为朱元璋掌起居注。是秋,首开科举,与詹同、宋濂等五人为京畿考官,与刘基、秦裕伯推行科举考试,为中国八股科举始作俑者之一。全椒科举,至明尤盛,大约与乐韶凤但开风气有关。翌年,改任谏官给事中、中书省员外郎,旋升任兵部侍郎,晋升为兵部尚书,一年三迁。与中书省、御史台共同制定“教练军士法”,为明代军队建设致功厥伟。洪武六年(1373)秋,改文职,授翰林学士,与詹同一起厘考注释“先师乐章”。同年九月,任历书推纂官,撰《祭祀回銮乐歌》。八年(1375)三月,因当时语音过杂,旧韵多起于江南。朱元璋命令乐韶凤制定全国性的统一声韵。乐韶凤用中原雅音正之,取名《洪武正韵》,成为中国音韵学史上的巅峰巨制。大明开国之初,礼制久荒。因前朝为元,为游牧民族,所以儒家礼制亟待恢复,任务艰巨而重大。朱元璋悉委托乐韶凤制定。洪武十二年因病去职。不久,又和宋濂同被征复启用,拜国子监司业,升祭酒。第二年再次辞官,获准回椒,旋病卒。葬在草庵乡郑桥附近,与张洎、张瑰祖孙为邻。

乐韶凤是大明开国功臣中全身而退、得以善终的为数不多者。民国九年《全椒县志•摭拾》载蒲圻廖道南云:乐尚书韶凤尝从太祖御河游。皇上曰:“携手上金桥,有事不相饶。”韶凤跪对曰:“平生仗忠义,不畏帝王刀。”君臣相得之盛,罕见其比。乐韶凤辞朝诗云:

壮年扈跸侍龙颜,几度承恩虎豹关

环佩陛辞人似玉,旌旗阶引象如山。

忠勤恋主心犹赤,潦倒还乡鬃已斑。

明日淮西瞻望处,九重宫阙五云间。

古时全椒学宫编载其履历。乐韶凤有弟四人,俱应辟举。乐呤凤,原名晖,官授开封府知府;乐梧凤,原名毅,官诸既州同知;乐止凤,原名禧,官礼部侍郎;乐文凤,原名礼,官太常寺卿。《明史》言其兄弟“俱知名”。

一门五凤,实则恩荣无比,显赫无比。

2、陈 旭:在明朝建文年间争夺皇权、叔侄相残的“靖难之役”中,有一位全椒人作出了与平安相反的选择,从而封官晋爵———这就是成祖即位后首次大封功臣中的功臣榜里的人物云阳伯陈旭。陈旭,全椒人,父陈彬,从太祖有功,为指挥佥事。陈旭袭父职,为会州卫指挥同知。有智略。靖难初,率所部归降燕王朱棣,力战真定,从徇滦河,功多,被封为伯爵,禄千石。永乐元年(1403),巡视中都及直隶卫所军马城池,即今凤阳、全椒、滁州、南京等处俱受其节制,可谓光耀故里。四年(1406)征伐交趾(今越南),破西都,胜利还师,加禄五百石。后作为黔国公沐晟的副手,守西南边陲。八年(1410)卒于军中。见《明史•列传三十四》。

(仲达谨按):明太祖把儿孙分封到各地做藩王,藩王势力日益膨胀。他死后,孙子建文帝即位。建文帝采取一系列削藩措施,严重威胁藩王利益,坐镇北平的明太祖第四子燕王朱棣起兵反抗,随后挥师南下,史称“靖难之役”。1402年,朱棣攻破明朝京城南京,战乱中建文帝下落不明。同年,朱棣即位,就是明成祖。第二年,改元永乐,改北平为北京。1421年,迁都北京,称北京为京师,南京为留都。靖难之役,是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死后不久爆发的一场统治阶级内部争夺皇位的战争。

3、赵奎、王才、袁兴、彭胜、陈友、何洪:除以上诸人外,全椒明初列名《明史》的尚有骠骑将军、福建都指挥使赵奎,骠骑将军、广东都指挥王才,明威将军袁兴,明威将军彭胜,均为洪武初年从征的功臣。明初全椒功臣中封爵最高的是陈友。爵位分公、侯、伯、子、男五等,陈旭为伯爵,方瑛为侯爵,而陈友却是公爵。

陈友与方瑛同时,曾一同征苗。陈友,祖先从西域入中原,居全椒,遂为全椒人。明英宗正统(1436-1449)初年,官千户,累升都指挥佥事。多年出使瓦剌,念其劳,进都指挥使。九年(1444)任宁夏游击将军,与总兵官黄真击兀良哈,多有俘获,晋升都督佥事。未几,出塞招抚答哈卜等四百人归降明廷。景帝即位后,晋升都督同知。征讨湖广、贵州诸苗,任左参将,守备靖州。景泰二年(1451)破苗兵于香炉山,留镇湖广。论功进升右都督。陈友征苗有冒功行为,曾遭弹劾,令其杀贼自效。天顺元年(1457)英宗复辟,陈友随方瑛征天堂诸苗,大获,命充左副总兵。方瑛虽为陈友上司,但有同乡之谊,应多有提携。后又随方瑛破蒙能余党,召封武平伯,赐予世券。后孛来犯边,充游击将军,连破敌兵,俘一百六十人,升总兵官。讨宁夏寇,因甘、凉等地将士皆不能抵御,唯陈友稍有俘获,晋爵为武平侯。卒后数年诏赠沔国公,谥“武僖”。世袭子孙,至明亡乃绝。事见《明史•列传第五十四》。康熙《全椒县志》有关陈友记载多误。陈友而外,征麓川的还有一位战将是全椒人,名何洪,嗣世职,为成都前卫指挥使。《明史•列传第六十三》有传。

(仲达谨按):陈友一族于明初由西域迁全椒县,其祖父陈敬宗、父陈景通于洪武初随朱元璋征战天下,封骁骑校尉,常年出使西域哈密、亦力把里等地。陈友于正统元至七年亦曾以正使身份多次出使西域瓦剌及哈密等地。

4、陈金城:(1901—1983)安徽全椒人,号精诚。国民军中将军长。中央军校第二期、陆军大学将官班甲级第一期毕业。历任第1师见习排长、参谋、排长、第2师参谋、团附、第31军政治部科长、第1军独立团团附、第26师营长、第93师团附、独立第15旅参谋主任、第46师副师长、第109师师长、第36军副军长、第9军军长、第29军军长、第4方面军高参、第96军军长、整编第45师师长、整编第96军军长兼45师师长。1948年4月27日在山东潍坊被俘。1960年11月特赦释放后任南京国营木器厂工人、江苏省文史馆馆员。1983年1月6日病逝南京。

文章来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ans/nt6t_GsBmyVoG_1ZTPDt.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