遥想老味道:为老无锡绘一幅美味地图

2019-08-01   吴歌说事

吴歌原创/吴说餐饮

对于一座城市,有无数种记忆的方式,老味道就是一种最为普遍而深刻的记忆。

味道是多种多样的,山的味道,水的味道,草原的味道,沙漠的味道,花的味道,等等,各人有各人的记忆。我记忆深处最深刻的,莫过于老无锡美食的味道,一直想为它们绘一幅美味地图。

无锡是一个美丽的江南城市

无锡还保留着不少的老字号,其中较多是从前的饭馆、面馆和小吃店,比如拱北楼、王兴记、迎宾楼、聚丰园、中国饭店。以前并不出名的穆桂英点心店,与那些百年老店相比属于年轻一代,现在也已经年逾花甲,进入到了老字号的年龄,还算办得红火。消失在岁月里的美食老字号无疑更多,几十年以来从起初的合营、重组、归并,到后来的改革、改制,很多曾经红火过的餐饮美食老字号找不到了,那些曾经诱惑过无数人的美妙味道,只能在那些老无锡的记忆深处还能寻得一些残留。

无锡保持县城身份长达两千多年,虽然后来在清末民初崛起,成为中国民族工商业的发源地,经济实力和产业工人人数一度仅次于现代大都市上海,城市规模却一直不大。无锡的市中心,很长时间只在老无锡县城的城墙之内,从南门走到北门,只有二公里多一点,从东门走到西门,只有一点五公里左右。城墙在上世纪五十年代初就被彻底拆除了,建成了环城的解放路,现在这条解放路仍然可以被看作无锡老市区的内环线。

我们把记忆回放到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徐徐勾勒一幅老无锡的美味地图——

老字号穆桂英创办于上世纪五十年代后期

记忆中的无锡老味道,以解放路环线之内居多,但解放路以外也有不少饭馆菜馆,比如南门之外有聚兴园菜馆和穆桂英点心店,西门之外有洪兴楼菜馆和绿杨馄饨店,曾经去吃过绿杨馄饨店的小馄饨和小笼包,比城里的要差一些。后来一直有个猜想,这家绿杨可能是从苏州学来的,绿杨点心店是苏州的中华老字号。北门之外有状元楼菜馆,记得座落在莲蓉桥堍,靠着古运河,位置很好,一个不高的二层楼,有点小名气。沿北塘大街有一些点心店,但都不知名,估计能让无锡人记住的也不会多。老北门进来,右拐,沿着解放西路就是聚丰园的老店了,聚丰园背靠护城河,那些装着湖鲜的竹篓就吊放在河里,客人点了单,就把竹篓吊上来,鲜鱼活虾迅速下锅。吉祥桥外是通向无锡火车站的交通要道,一路有中国饭店、京沪饭店、泰山饭店,都是极有名气的,在郭沫若的《洪波曲》里,郭先生就写过京沪饭店和泰山饭店,他曾下榻其中。这一路还有陆稿荐熟肉店、人和菜饭馆和伊斯兰饭馆,其他小吃店也零零散散好多家,只是有名气的不多。

那时的无锡城区,以东西走向的人民路和南北走向的中山路为主干道,两边分布着众多的小街小巷,其间又有更多的小巷里弄纵横分布,大约有数百条之多,这一块本来属于崇安区,一向被称为崇安百巷。小街小巷并无什么难忘的美味,一般只有些大饼油条店和生面店而已。人民路只有靠近崇安寺的一小段,才有几家餐饮美食。商店和餐饮主要在中山路上,那时中山路的热闹,从胜利门往南,经过市中心三阳广场,到了崇宁路那里就基本结束了。改革开放以后在学前街和欢喜巷之间的中山路段造了中日合资的八佰伴,业绩却居然始终做不过大东方百货(当时叫东方红商场,后改为商业大厦),就是中山路南段热闹不起来的生动解读。

中华老字号三凤桥肉庄

如果从中山路与崇宁路交汇之处,开始绘制我们记忆中的美食地图,那第一家就是至今风头仍健的三凤桥酱排骨,不过那时不叫这个名字,而是叫“慎余肉庄”,也没有三凤酒家。因为地处三凤桥堍,人们习惯称它的酱排骨为三凤桥酱排骨,后来就干脆连店名也改成三凤桥了。记得一位老先生告诉我:从前上午十点来钟,三凤桥熟肉开锅上市,半个城里都能闻到肉香,他当时学生意的商店在公园路附近,闻到肉香就想着赶快去买二角钱猪头肉解馋。三凤桥的熟肉包括鸡鸭鹅一直是无锡人的喜爱,外地人觉得太甜,无锡人却觉得如果不甜了就不是老无锡味道了。

三凤桥酱排骨往北一点,是一家大方糕团店,三开间或者四开间,四色汤团和玉兰饼都不错。走过浴德池和世泰盛绸布店,就到了无锡最大的南北货商店三阳了,人民路和中山路交汇处被称为三阳广场,就是因这家商店而得名。三阳南北货商店上下二层,一层卖腌腊制品、水果、炒货,二层卖熟食制品、蜜饯、茶叶和一些名贵的山珍海味。对于许多无锡人,三阳的五香豆、油汆豆瓣、油汆黄豆、油汆花生米和夏季的盐水鹅,绝对是忘不了的美味记忆。而过年时的腌腊制品,也必然是到三阳去买,大家相信只有三阳才能买到一等一的好货。

无锡广福寺的素面

隔着中山路,三阳对面的东大街口,有一家文记素面馆,一座小二层楼,坐北朝南,楼上服务那些点菜喝酒的客人,楼下大都是吃碗素面就走的客人。文记的面是纯素面,面汤里用的是麻油,还撒些芝麻,很香,但不如拱北楼的面好吃。文记还外卖素菜,炒面筋和素什锦的外卖量很大,老无锡人不想烧菜时,经常会来这儿买一两只素菜回家,二角钱的素什锦可以盛一大碗。

三凤桥酱排骨的马路对面,有一家东风饭店,旁边是第四百货商店。东风饭店令人记忆最深的是夏季的冷拌面,煮好的面放在竹匾里,已经用冷水激过,再用大风扇呼呼的吹着,有人来买,就加油、酱油、味精、白糖、陈醋、香葱等拌过,还必须加一些切得很细的菜椒丝、豆腐干丝和绿豆芽,特别有味道。相信许多老无锡人一定还记得那种冷拌面的味道。往北走过第四百货旁边的小巷,有一家太湖馄饨店,卖三鲜大肉馄饨和无锡小笼,是当时无锡价钱最贵的馄饨店,与当时在复兴路口吟春电影院北侧的无锡馄饨店有的一拼。无锡馄饨店就是现在王兴记的前身,是当时无锡最大的馄饨店,夏季还多种经营,卖赤豆汤、绿豆汤和冷饮,是年轻人除无锡第一副食品商店之外,必选的吃光明牌中冰砖的地方。

无锡三鲜馄饨汤里必加入豆腐干丝、蛋皮丝、小虾皮和葱花

再往北就只有县前街与中山路交界处的一家点心店和不到书院弄的那家知名度很大的“猫捉老鼠”又一邨点心店了。这两家店的模式和产品都差不多,但“猫捉老鼠”给无锡人的印象特别深刻,很多人只记得这一家,却记不起另一家。“猫捉老鼠”是店门前的一个霓虹灯,一只猫在追逐老鼠,却带来了巨大的广告吸睛效果,使本不起眼的小店名声四播。“猫捉老鼠”附近的书院弄里有和平电影院,吟春书场、锡剧团、歌舞团等几个专业剧团就在对面不远,使这家店获得了夜宵生意的机会,在无锡这个很少夜生活的城市,属于机会十分难得。估计当时“猫捉老鼠”的霓虹灯就是因为夜宵生意而安装的。那时一些住在城里的下了中班的工人师傅,也会骑车到这儿,叫一碗阳春面,几只冷菜,一瓶黄酒,几个人一起聚聚。因为那时城里就有这家店才会做夜宵到深更半夜。

崇安寺的入口在人民路北侧,正对着人民路南的三阳南北货商店北门。入口的西侧是迎宾楼菜馆,无锡的百年老店之一,改革开放后起起落落,至今开在了城中公园东侧新生路上。入口的东侧是第一副食品商店,一层卖各种糖果饼干糕点,二层设置了卡座,是吃热饮和冷饮的地方,也是当时青年人特别是恋人们必去的打卡处,吃个冰砖、喝个热饮,来点蛋糕,可能是当时恋人之间一定要做的事情之一,谁谈着恋爱却还没去过,会被小伙伴们鄙视的。改革开放之后,第一副食品商店二楼成为无锡第一家肯德基洋快餐的开办地,生意好得不要再好!

无锡崇安寺

崇安寺区域位置最好的是拱北楼面馆。拱北楼坐北朝南,正对人民路,上下二层,上层点菜聚餐,底层吃面和小笼。拱北楼的热菜是经典的无锡面馆菜,与一般本帮菜馆略有差别,品种并不太多,却都是经典无锡口味,老烧鱼块,红烧划水,四喜面筋,响油鳝糊,红烧同肠,都是其中热门。拱北楼不供应现炒面浇头,都是冷碟,姜丝、辣酱、素鸡、爆鱼、糖醋排骨、酱鸭、白斩鸡、豆腐干丝,等等,挺丰富。经常有人点一份阳春面,一二个冷菜,从口袋里掏出个二两装小酒瓶,美滋滋地喝一通,再吃了面,打着饱嗝回去。拱北楼的东侧有一家点心店,冠名“北方”,主要卖一些饺子大包之类的北方美味,店面不大,倒也经常生意爆满,想来应是无锡当时北方风味的店家实在太少了,弄得一店难求。

拱北楼背后就是崇安寺了。传说中的古老的崇安寺早已消失在历史的烟尘中,皇亭也了无踪迹,那儿只有三个简易大棚。西面一个,三分之二是卖蔬菜的摊点,三分之一是皇亭小吃的摊点,几十张方桌依次排列,围着长凳,大体是现在的美食广场格局,汇集着小馄饨、梅花糕、鸡子大饼、罗卜丝饼、豆腐花、酸辣汤等各种小吃,每一种都没有品牌和字号。传说皇亭小吃兴盛时有一百多种,但那时却只有二三十种了。东面两个大棚,一个是卖肉的摊点,一个是卖鱼的摊点。

白汤阳春面用鸡汤鸡油才会喷香扑面

东面两个大棚的北端,是紧挨着的金阿胖面店和新万鑫银丝面馆,规模都不太大。金阿胖面店以圆盅出名,圆盅蹄膀、圆盅排骨、圆盅鸡块,在蒸笼里冒着腾腾的热气,都只卖二三角钱一份,点一份圆盅,一碗光面,三四毛钱可以吃得满嘴流油。因为店面狭小,金阿胖的炉子和蒸笼是放在门外路边的,给路人以鲜美可口的强大诱惑。新万鑫占据了丁字路口的一个转角,银丝面用的是鸡汤,端上来黄黄的鸡油浮在碗面,撒着葱花,香气扑鼻。新万鑫同时供应各种现烧本帮菜,价格略低于迎宾楼等菜馆,所以生意也是一向不错。

从新万鑫银丝面馆右转向东,进入公园路,面对面开着丰收糕团店和伊斯兰牛肉面店。丰收糕团店是当时无锡最大的糕团店,四色汤团,松糕、方糕、蜜糕、猪油糕,大概有几十种,五颜六色,看着就特别诱人。现在城中公园还开着一家丰收糕团店,无论是品种还是人气,都无法与当年相比了。如果说当年这家店是风华正茂,那现在那店只是风烛残年罢了。至于伊斯兰牛肉面店,记忆中的面条很一般——因为附近三家面店都比它好吃,但牛肉和煎饺还是挺不错的。从图书馆转出去,朝东走几步,新生路口还有一家点心店,印象就很一般了,估计记得起它的老无锡不会多。

无锡小笼驰名江南成为无锡美食名片

匆匆看完这幅老无锡的美味地图,可能会让人惊讶:啊,一个无锡城怎么可能只有这几家餐饮店啊?确实如此,可能会有疏漏,但主要的餐饮美食就在这儿了。社会餐饮的繁荣与否,和经济社会的发达与否是紧密相连关。计划经济的年代,无锡城里就靠这些店家为民众提供着餐饮服务,稍微解决一下他们对美味的消费需求,其实主要的是略解温饱和改善伙食的基本需求,兼顾请客和社交的需求。那时特别提倡的是艰苦奋斗的精神,批判资产阶级贪图享受的生活方式,大多数并无余钱亦无胆量去大吃大喝。

当我们遥想无锡那些老味道时,回望这幅老无锡美食地图,分明能够感受到当时那种经济文化的状况:窘迫而贫乏。这种状况直到改革开放之后,才从量变到质变,终于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昔日无锡的餐饮美食寥寥可数,如今早已是遍地开花数不胜数,走进崇安寺,走进苏宁,走进云蝠,走进恒隆,走进三阳广场的地下广场,任何一处的餐饮美食数量都超过了当年城里的全部餐饮美食。老城区之外的各个新城区,餐饮美食更是星罗棋布,随处都有。利用“大众点评”查询,无锡已有四万多家小吃店。三十多年的变化如此巨大。这就是发展,进步,经济的,文化的,全面的发展进步。只是,我和许多朋友都怀有希望,那些消失了的曾经的老味道,能够出现在发展的潮流之中。

无锡南长街古运河

后记:因为是记忆,难免挂一漏万,疏漏出错,请老无锡们补充纠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