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科学院研究发现:中国植物区系具有生物均质化风险

2019-12-18     技术力量


A为所有物种,B为30%的最窄物种,C是30%的和最广泛物种的网格单元平均范围填充地理模式图

随着人类活动的加剧,许多物种面临灭绝的威胁。但是,也有很多物种正在扩大其范围。是否存在一种普遍规则来确定哪些物种是“失败者”或“胜利者”?距离变化对中国植物区系生物多样性有什么样的影响?

为了回答这些疑问,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马克平教授领导的研究小组与来自丹麦奥尔胡斯大学生物多样性动态中心的科学家合作,他们发现,在人类密集活动的条件下,中国的植物更有可能是“失败者”,而外来扩张的物种往往是“胜利者”。


胡焕庸线

中国是世界上物种最丰富的国家之一,但是,由于长期以来的巨大人类压力,全国人口分布不均加剧了这一压力。中国多数人口居住在一条假想的对角线的东南方,该对角线称为“胡焕庸线”,这是一条从黑龙江省黑河市一直延伸到云南省腾冲市的线。 想了解更多,直接用今日头条app上方的搜索框输入“胡焕庸线”:


由于缺乏广泛的,动态的物种分布数据,全面评估人类对高多样性生物群中物种大规模分布的影响的研究相对不足。此外,由于气候等自然驱动因素的混杂影响,这种评估也变得很复杂。


A为天麻,由于过度开发而在野外非常罕见;B为马尾松,一种非常常见的造林树木。

为了克服这一知识鸿沟,研究人员量化了中国9701种维管植物物种(是指具有维管组织的植物)分布的影响。该研究通过评估人类活动如何影响每个物种填充其潜在气候范围的程度(即,根据其统计估计的气候生态位确定其潜在分布)来排除气候的影响。

这项研究发现,在以人为主导的东南部(即胡焕庸线以下的地区),近距离分布的物种具有较低的范围填充,而相对于西北地区的同等物种,广泛分布的物种具有较高的范围填充。此外,范围填充的变化与人类影响因素密切相关,窄范围物种与这些因素负相关,而广泛物种则具有正相关。

研究结果表明,相对于其气候潜力,人类活动减少了近距离物种的范围,但扩大了广泛扩张物种的范围。

狭窄范围的物种可能对人的压力更为敏感,因为它们在环境上相对专业化或分布较差。相反,作为先驱物种的广泛物种可能更具通用性和/或更好地分散,使它们更有能力开发不受人类干扰的栖息地。

该研究的第一作者徐武兵博士说:“由于人类活动,近距离物种被广泛的物种所取代,中国植物区系具有生物均质化的风险。”

由于近距离物种比广泛物种更多,因此人类对物种分布的负面影响可能非常普遍。该研究的合著者,奥尔胡斯大学生物技术研究所所长詹斯•克里斯蒂安•斯文宁教授说:“这凸显了建立更多保护区,以及面向生物多样性的广泛生态系统恢复以保护中国独特而丰富的植物区系的重要性,”。

该研究于2019年12月16日发表在《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刊》上。

文章来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ans/nbHeGW8BMH2_cNUgHz1j.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