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在古典小说和电视剧里常常出现古人使用银锭的场景,所以很多人会认为白银在古代一直就是经常使用的货币。
但是实际上自秦统一六国以后,圆形方孔的铜钱才是真正流通最多的货币。在古代很长一段时间里,金银只是一种值钱的贵金属。在一些价值较大的交易或者支付时才会使用。因此历朝历代金银货币极少,通常是直接以重量来计算价值。
出现这种情况,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中国的金银矿并不多,产量有限,无法满足市场之需。
中国并非传统意义上金银产地,除了这几年中国黄金产量逐步成为世界第一外。在近代以前,近代最主要的金银产地是在南非、美洲等地,在古代中国的金银总量很有限。
比如说根据考证,在唐代之前,中国的白银中产量只有区区1400吨左右。而以当时中国的疆域和经济规模来说,这点白银根本不够使用,因此并未大规模流通起来。
到了宋代,随着技术的进步,白银的产量有所上升。中国累积白银储备大约达到了4000吨的规模。但是两宋时期经济繁荣,因此这些白银还是无法满足市场的需要,一直未能取代铜钱,成为主要货币。
黄金情况也是类似。根据《汉书》记载,汉朝时国库黄金储备大约有248吨。这个数量在当时来说可以说是非常多了。因此在汉代经常有大量赏赐黄金的记录。
不过当时人有使用黄金殉葬的习惯,加上原有金矿开采殆尽,新矿产量有限,到明清为止,中国黄金年最高产量不过1.25吨。因此存世的黄金数量迅速减少。这点黄金产量显然也不足以支撑经济流通之需。
明代以后,海外白银大量流入,白银才逐步流通起来。
直到明朝以后,随着对海外贸易的兴起,大量日本、美洲所产的白银流入中国(据考证,从从16世纪40年代起,陆续有大约2万吨白银流入中国,是中国自身白银产量的4倍以上)。大量白银的流入,终于使得白银逐步成为了一种普遍使用的货币。
至于黄金因为流入不多,因此在市面上流通的情况比白银还少。大多只是作为达官显贵、富豪之家的储备。所以黄金的数量较难考证。
鸦片战争以后,大量金银流失,存留到现在的金银数量其实很有限。
自第一次鸦片战争以后,中国对外贸易长期出超,加上大量的赔款和帝国主义的掠夺,造成了金银大量流失。到清末时,国内的白银存量大约只有1万多吨,黄金数量自然更少。两者都没有到不计其数的地步。
这点黄金和白银一部分是以国库储备的形式存在,更多的则是散落民间,被当作了保值的储备或者是祖先留下的纪念品。估计很多人家里都会有一些金银首饰、元宝之类的传家宝。
但是无论是哪一种形式存在,这些金银都极少流入市面。
而随着提炼技术的进步,现代金银产量和以前相比有了较大的提高。比如说现在中国年产黄金大约400吨,白银6000吨。以白银为例,古代留存下来那点白银也就相当于两三年的产量。
古代留存的金银数量相对较少,又很少进入流通领域,自然平时也就很少看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