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队才能吃到的军屯锅盔,藏着这样的故事

2019-07-11   看四川杂志社

锅盔又名锅魁

最早起源于军队

用头盔烤锅盔来吃

渐渐传到各地

因饮食习惯不同演变出了多种口味的锅盔

在四川

锅盔有无数种吃法

拌着肥肠粉、凉菜、卤肉、猪耳朵

没吃过锅盔的

怕是假四川人

没吃过军屯锅魁的人

也难称得上是正宗“吃货”

连韩国的美食节目

都对这个从三国时期流传至今的

街头小吃赞不绝口

追踪军屯锅盔的缘起

不得不提一个叫周乐全的人

他制作“军屯锅盔”长达60年

同时也是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

“军屯锅盔”的传承人

他与军屯锅盔的故事

充满了传奇与感动

军乐镇军屯路131号

(周锅盔是军屯锅盔老字号 摄影 / 刘艳)

从彭州市铧炉街口驶向军乐镇的110路公交车行驶十分钟后,在接近军乐镇中心的柏油马路两旁慢慢开始出现锅盔铺的身影。潘锅盔、张锅盔或者李锅盔,当店铺越渐密集,就表明“军屯锅盔”的发源地就在前方不远处。

这儿的道路不宽,社区也旧,大多是低低的楼房,顺着街道走下去,那些让四川人吃了20多年都不厌烦的迷人香气,和熟悉的市井烟火,回来了。

军乐镇军屯路131号,“周乐全锅盔店”的招牌做得比其他家更体面,但并没有想象之中那么大的店面。小小的几米宽的一间铺面,想要轻松走进去并不容易,因为铺面从里到外都挤满了人,外面是围锅等候热锅盔出炉的食客,里面是忙得团团转、戴着白色围裙做锅盔的师傅们。

(周乐全正在打锅盔 摄影 / 刘艳)

店面之中,木板操作台、平底锅炉、玻璃食品柜占了大部分空间,剩余的比较抢眼的是“传承非遗文化”“军屯锅盔协会会员店”等字样, 以及三国文化昭示于墙面。

(店面墙上的三国文化 摄影 / 刘艳)

流水线上的打锅盔

对于食客们来说,亲眼看到锅盔诞生的过程,才算是完整地品尝了锅盔。我很喜欢看军屯锅盔的制作过程,螺旋形的锅盔,是先卷成梭子形,再压扁的。

上午十点多钟,三位师傅正在木板操作台上擀面团, 周乐全在中间,踮起脚尖使出全力处理还未分割的大面团。一两分钟后,周乐全将发好的面团分成坨,将每一坨拉长往操作台一摔,“哒”的一声,面团变成长条形,再将每一个长条用手力擀开并压平。尽管是施用手力,周乐全全身都因为使力而带着劲儿,高频率抖动,像在做一项高强度运动,熟练、有力。

一个长条形的面皮几秒后成型,徒弟卢明生在一旁将做好的肉馅涂抹在一个个的面皮上,周乐全再将装好肉馅的面皮卷起来,用他几十年来养成的手法给带馅的面团造型,接着让面团顶部沾上白芝麻,再压平成饼形即可下锅。

(煎好的锅盔要进入炉子中进行翻烤 摄影 / 刘艳)

盛有香油的平底锅上始终有金灿灿、油汪汪的锅盔在上面滋滋作响,煎好的锅盔进入下一个流程,即刻又有白生生的生锅盔进入“煎锅队伍”。

最后一个流程是金色锅盔进入平底锅下的火炉中进行翻烤,一个个锅盔挨着炉壁竖立,师傅拿火钳一遍遍给它们翻身,一两分钟的时间,炭火将锅盔上的油烤干,锅盔被“去油”,变得更酥脆。这个流程后,从炉中捞起摆放在玻璃柜中的锅盔就是成品了。

看似简单的程序,要是做不好其中一项都会使锅盔从外形到口感千差万别。

“‘打’锅盔也是流水作业,你看,很快的,五六分钟就是一锅”。周乐全称他的这门手艺是“打锅盔”,他一边“打”锅盔,一边用抖动的声音为小编介绍其过程和细节,慢慢地,额头渗出汗珠。

早上六七点起床后第一道工序是生火,然后揉面,面揉好后开始绞肉——将市场上买来的新鲜肉用机器绞,肉绞好后就拌上调料。接着,就是搅拌肉馅和抓碱配面(老面和子面混在一起进行配合),面搅拌好后,拉开铺子门帘就可以开始一天“打”锅盔的日常了。

“香”“酥”“脆”

周乐全锅盔的特点是“香”“酥”“脆”,能保持这样的状态并不容易,需有一些讲究。

“配面,就是老面跟子面配合而成的,不用发面(发酵的面)。 配面可以时刻保持面粉的活力,像年轻人一样,但发面缺乏活力,就跟‘老头子’一样”。周乐全最善形容,将自家锅盔的特点讲得栩栩如生,“而花椒的选择影响口味,我们家的花椒是正宗的四川汉源花椒,还必须是红花椒,做出来又香又麻,不是五香粉那些可以替代的。”

军屯锅盔,尝起来每一口都不一样。咬下第一口是干脆油爆的面皮,那是经过反复揉捏后的千层酥脆,耳边是油的沸腾声,鼻尖是从深处渗透的葱爆香。咬下第二口,是面皮与内馅的藕断丝连,干脆的面皮与酥油绵软的叠加,鲜肉与香料蕴藏的香气在一瞬间爆发,又在唇齿之间咀嚼研磨。

一个锅魁,60年

一根细细的擀面杖,一块因为浸透了食用油而红润的案板,一个铁鏊,一个火炉,简简单单的几样行头架构了周乐全七十二年的人生故事。

今年恰逢72岁本命年的周乐全仍旧记得,12岁进入国营“军屯锅盔小吃店”参加工作时的时代背景。那时候全国人民普遍比较困难,以吃饱为终极目标的家庭里,周乐全的父亲不同意他去参军当警卫员,认为当时的情况下在国营锅盔店工作一个月工资20多块已经是很好的待遇,那样的状况不仅可以自己吃饱,还可以帮忙供养家中弟妹。

于是在店里,和其他的年轻人一起,周乐全跟着师父马福才学了这门手艺。那时到现在,周乐全坚持打锅盔已整整60年了。

女儿周文娅也记得童年的时光里,她很多时候都是在小吃店,也即现在的军屯路131号“打混”,每天看着人们拿着粮票或者米来换锅盔。只是到了80年代,改革开放大潮下,小吃店“解体”,国营锅盔店不复存在,家里买下当时小吃店一半的店铺,开始自己家的生意。

“就从我爸开始‘打’锅盔算起,都已经有60年了,再往前推锅盔的历史,就非常长了。而我们的店,‘解体’ 前后地址都没变,后来又被评为‘非遗’,所以可以说我们这里就是军屯锅盔的发源地。”周文娅非常笃定又自豪。

起源于三国

不论今人如何讲,较为可信的是,军乐镇是军屯锅盔的发源地。军乐镇旧名为“军屯镇”,传说三国时期,诸葛亮去世之后,刘禅任命蒋琬为尚书令,掌管国事。蒋琬执政期间以“休养屯垦”(即军屯)的战略代替诸葛亮时期“以攻为守”连连征战的战略,指令各地将军镇守边关,不得轻易北伐。彼时,镇西大将军姜维在蜀汉剑门关、彭州等地执行军屯政策,“军屯镇”因此而得名。屯军期间,军队操练外出,翻山越岭,士兵多以干粮充饥,锅盔携带最为方便,军屯镇盛产锅盔,故名“军屯锅盔”。也有一种说法认为,因为屯兵时期碰巧有人用头盔煎出白饼干粮, 此为“锅盔”二字的起源。

彭州军屯镇有军屯锅盔本是常识,90年代初,地名普查时,因与成都市新都区军屯镇重名,故彭州军屯镇便取军屯镇之“军”及本地别名乐兴场之“乐”,更名为“军乐镇”。于是又有了军乐镇盛产军屯锅盔这一新的演变。

倾囊相授

军屯锅盔被冠上“非遗”的名头之后,周乐全的名气变大了,“但仅仅是名气变大了,感觉对我自己并没有什么影响,因为我并不想挣多少钱。”

采访过他的人都知道,周乐全的店每天只营业半天, 从早上六七点干到下午一点多就收摊。但不同于网上流传甚广的媒体人的“文学想象”,周乐全并不是上午营业,下午“打牌、喝茶、搞运动”,下午的时间,据他讲述, 基本都用来带徒弟了。

(周乐全新收的徒弟卢明生 摄影 / 刘艳)

卢明生是他最近收的徒弟之一,重庆大足人,从网上得知周乐全的信息后专程来到军乐镇拜师学艺。这一天是卢明生学习的第五天,主要是配合师父,师父揉面时他就仔细看好,待到面团压成长条形就立马给每一份面条涂上肉馅;师父进去拿材料时他就看着平底锅里的锅盔,到点进行翻面。

“我想学会了就回家乡开一家店,到时候自己取一个名字”。卢明生说,“但我现在还在入门,还没上手。我是觉得学手艺得靠自己的悟性,师父已经有60年的功底, 他这样教,但打不打得好还是我们自己的问题,这也是个熟能生巧的过程。”

“我的徒弟们学了回去都要当老板的”。周乐全搬了东西出来听见卢明生讲自己的计划,笑呵呵地说道,“我的徒弟啊,少说也有七八百个, 徒弟学了还要再收徒弟。他们学了到全国各地去 了,有的养家糊口,也有赚了几百万、上千万的大富翁呢。”

周乐全对于向徒弟传授技艺这件事从不保守。即便是已经成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代表性传承人,周乐全也并不觉得多了“光环”,总会将自己所有的技艺毫无保留地教给徒弟们,“我保留下来做什么呢?”他常常这样说。他的传承方式最为简单,只要愿意学,只要干净、利落,他都愿意教授。

因地制宜,开发更多口味

对于学成之后的结果,周乐全也有灵活开放的态度。据女儿周文娅介绍,他们接收的徒弟往往来自全国各地,而各地又会因水土等各方原因导致饮食口味不同,这是客观存在的问题。因此他们赞同徒弟们对军屯锅盔进行因地制宜的改良,“比如南方人喜欢吃麻就多放点花椒,北方人不喜欢吃麻就不放花椒,爱吃甜味的就做成甜锅盔。”如此一来,近千个学了手艺的徒弟们散布于全国各地,甚至世界各地也是可能的。

(周乐全的锅盔店每天都很忙 摄影 / 刘艳)

军屯产业化与传承

这样的传承方式可以联想到军乐镇当地的锅盔产业的发展。据当地人的描述,上世纪80年代锅盔私营化后,军乐镇当地人就有了新的生计道路——学会打锅盔的技能,然后到外地去挣钱。不少人带着老婆、兄弟姐妹到外省打锅盔挣钱,于是,全国各地的军屯锅盔店雨后春笋般出现,不同地域的人开始熟悉“军屯锅盔”这种街头小 吃。对军乐镇而言,这是一个产业的兴盛——发源地的居民怀揣这门制作技艺让锅盔店不断向外扩张,且外出的队伍日益壮大,直至今日。

周乐全算是驻守当地推动着这场扩张。他守着自己的老锅盔店,日复一日地教授着不同的新徒弟,让徒弟们把军屯锅盔带到不同的地方。这便是他被“非遗”二字所赋予的“传承”使命,但对他而言仅是平常之事。

采访周乐全印象最深的是,每当问及他是不是本地最佳手艺,或者是不是生意最好的一家店,他都会非常淡然又带点儿戏谑地回答:“都好,都好,大家都好,不是只有我这家好,大家都是为了生存,没有谁更好,大家都好。”

打锅盔主要是为了生存,或者说生存面前人人平等,采访期间周乐全用不同的言辞都表达过这个意思,这仿佛跟60年前他进入此行时的感受吻合。他常说生活困难才会来打锅盔,打了锅盔就挣到钱了,如此简单的逻辑改变了包括他在内的多少人的生活窘境。

即便是60年过去了,那些年的生活痕迹依旧清晰可见。而今,与现状更接近一点的是,他为了身体健康而持续打锅盔,“现在挣太多钱已经没啥意义了,要比身体了,打锅盔好啊,可以锻炼身体,安逸、安逸!”今年夏天,作为传承店的周乐全锅盔店将进行全面装修。

彼时,新的光鲜靓丽的装潢将对外,而旧址不变,锅盔不变,周乐全不变。

马牧河畔烟柳绿,军屯乡里锅魁酥

一个个锅魁匠人

将彭州最原始的味道带到世界各地

延续着自己的手艺

陪伴着偏爱这种味道的朋友们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