杏坛讲学图
在中国历史上,孔子是个不容忽视的人物。他整理了《诗》《书》《礼》《乐》《易》等上古典籍,开启了中国平民教育的先河,创立了儒家学说。待至汉代,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儒学正式成为朝廷的意识形态,影响了中国古典社会长达2000年之久。创造了一个又一个盛世:汉唐的雄风,宋的风雅富丽,明的坚韧博大,清的民族融合……不能否认,儒学在推进古典社会的治理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也表明是十分成功的。因此孔子被称为“至圣先师”,历朝历代都对孔子推崇备至:“天不生仲尼,万古长如夜。”也就不足为奇了!
大哉孔子
自然,有崇敬也就有贬损!有人认为,儒学阻碍了中国的发展,让古代没有发展出科学;儒学是愚民的学说,孔子这样的人应该扫进历史垃圾堆里,等等。正是在这种观点指导下,历史上多次出现过“打倒孔家店”的情况,孔子被掘坟鞭尸,他的书籍被焚毁,意欲把他的功绩一笔抹杀。但事实究竟如何呢?“孔家店”打倒了吗?事实的情况是,每一次对孔子的贬斥所造成的结果,是儒学很快又复兴起来,孔子被推崇备至!这是历史上颇有意思的一个现象!
儒学曾经多次被打倒,又不断复兴
这说明,儒学对于中国历史具有独特而深远的意义!
在这里我们有一个假设,如果中国历史上没有孔子,也没有儒家学说,中华文明会发展地更好吗?
我们尝试做一下分析:
儒家对中国民间社会影响深远
儒家和道家是中国古典文化发展出来的两个重要分支。一个是入世的,一个是出世的,因此,我们先尝试用道家来进行治理。
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儒道是互补的
1,道家
老子讲究“小国寡民”。他的理想是国不必大,就像村子一样,鸡犬之声相闻,但居民老死不相往来。在这里没有法度,自然不受朝廷约束;居民们凿井而饮,耕田而食;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官不知有民,民不知有官;不崇尚财货,因此没有偷盗;不崇尚美好,因此没有诲淫;不崇尚竞争,因此没有纷扰;不讲究饮食,因此居民质朴;有了如此好风尚,因此居民们路不拾遗,夜不闭户:可谓一个“桃花源式”的“理想国”!但试想,这样的理想国是存在的吗?
道家治国并非“想象”。老子崇尚“治大国若烹小鲜”,这是他“以退为进”的法子。我们要了解道家“消极”的一面,也要了解“积极”的一面。不扰民让百姓安心发展就万事大吉了!老子宣扬这些理念就是为了在社会上推行!但现在看来,道家的想法过于理想化,不具备推行的可能!
老子出关
2,法家
法家进行治理是先秦一些国家切实推行过的,比如商鞅变法。后来秦朝建立,在很大程度上还是继承了商鞅的法子。无规矩不成方圆,无标准不成方圆。因此要制定律条。有功必赏,有刑必罚;一切遵照法度办事就行了。法家推行社会治理肯定比道家要现实多了。律条的制定和完善是历史的一大进步。但法家的弊端在于:推行者为了达成自己治理的目标,律例的制定不免走向严苛,推行者眼里只有“法度”,没有别的。“法度”成了最高的、唯一的标准!这难免会让法度变得不近人情,而走向社会治理初衷的反面!秦朝的苛政就在于法度的严酷,因此以法度为唯一标准来推行社会治理,并没有达到良好的效果!单纯依靠法家是失败的!
法家太过严苛
3,墨家
在先秦时代,墨家与儒家并称为显学。有“儒墨之徒盈天下”的说法。奔走在各诸侯国去游说的不是儒家门徒就是墨家门徒。墨家的创始人墨子曾经求学于儒家,因此墨家与儒家有很多相似之处,比如关于仁义以及君主应该爱护百姓的理论与儒家基本上没有什么两样,不同之处在于墨家讲究勤俭节约,儒家讲究礼仪排场;这最终造成了墨家与儒家成为相互反对的两个存在:儒家更多是站在朝廷的角度来看问题,墨家更多是站在平民的角度来看问题,一个是贵族学说,一个是平民学说!但墨学的精华还不至于此,墨子最大的功绩,是创立了中国的古典逻辑学和科学,这在世界上是具有独创性的,与古希腊的逻辑学,古印度的因明学,并称为世界三大古典逻辑学,非常了不起!墨家还有另外一个特点:他们有自己“见义勇为”的武力团体,由300名门徒组成,当听说某一个诸侯国发生了不义战争时,墨子就派遣这300门徒拿着武器,去进行援助;由这里可以看出,墨子这个人是嫉恶如仇、急公好义的!但是,墨家对纯粹学问的钻研和特立独行的武打作风,注定不会有诸侯国运用他们的理念来推行治理!待至汉朝以后,墨家被儒生们打入历史冷宫长达2000年之久,也就不足为奇了!
墨子及其门徒
4,名家
名家可以说是墨家的分支。主要是从墨家的逻辑学里单独发展出来的。在当时被儒家讥讽为是“诡辩派”。名家的代表人物是惠施、公孙龙等人,倡导“白马非马”等纯粹逻辑学的论说。名家可以说把墨子的逻辑学发展了一大步,到了形式逻辑的程度。但在某种程度上,说他们“诡辩”也无不可,因为他们常常运用“名词”,来扰乱是非!试想,用名家怎么来推行治理?
名家的诡辩
5,佛家
佛家非中华本土学派。但自从佛学传入中原后,就很快被中国化,成为中华古典文化的一部分,相反在它的老家印度,却渐渐式微!历史上也有运用佛学治理的先例,比如五代十国的梁武帝,特别推崇佛学,在国内大量兴建佛寺,因此有“南朝四百八十寺”之说。僧侣成为最尊贵的阶层。但其弊端也显而易见,佛寺极力扩张,土地被寺院兼并,和尚们成了大地主,农民成了依附于寺庙的奴隶阶层!这是很难让人理解的,敲木鱼子和念经能成为梁武帝的国策!
梁武帝崇尚佛学
由以上可以看出,道家、法家、墨家、名家和佛家来推行治理,是非常不现实的!不是说它们“不好”,而是在很多方面都“失之于偏颇”,不能兼顾到现实和人性的一面!但是,儒家最重要的理论是“中庸”,却很好解决了“走极端”和“失之于偏颇”这样一个矛盾。“中庸”也就是“不偏不倚”、“恰到好处”,这正适合了朝廷和平民共同的价值需求:朝廷需要稳健的策略来推行治理,百姓需要稳定的生产和生活环境。上升到“形而上学”的理念,则是:世界分为“天地人”三才,“人”是“天地”之中的“最贵”着,因此,人具有“改天换地”的主观能动性。“人”要对社会有所推动,首先要“修身”;“修身”先要“正心”;“正心”先要“诚意”;由“个人”然后推及到“他人”,由“他人”然后推及到“家庭”,由“家庭”然后推及到“大家”——也既“国家”,由“国家”推及到“社会”、“外物”、“天道”。“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正是因为由自身的经历,能够推及到不认可的事物,所以才能理解别人也有做不到之处,“将心比心”,做到“君子和而不同”,由“自身”——“外物”——“国家”——“天道”,然后又返回到“自身”。这是一整套完备的形而上学的、社会学的理念!
孔子讲学
儒学是一种“修身”哲学,“天道演化”哲学,“社会治理”哲学。说得再透彻些就是:人要在遵循天道运行规律的基础上,积极地推动治理,让社会更快更好地发展,以完成“人”——作为“天地”掌控者的职责!“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相反,如果中华的古典社会运用道家、墨家、法家、名家、佛家来推行治理,文明不但没有进步,还有可能产生大幅度的混乱和倒退!这也是中华文明上下5000年来,为什么独独选择了“儒”,这一文明内核的原因!
儒学并非孔子原创,而是他上承黄帝、虞舜,夏商周三代的主流文化,发扬光大,并影响后世2000多年的
结语
任何一种学说都不是“万能”的。儒家也是如此。在历史上,儒家屡次被否定,认为中华古典社会没有发展出科学和民主精神是孔子造成的,这就令人啼笑皆非了!儒学原本就不是一种“科学技术”的理论,我们不能要求它解决这方面的问题。让孔子来发明火箭和智能手机是十分可笑的!
儒学在当代仍然有强大的生命力
儒学有很多糟粕,因此在今天,我们需要在增强文化自信的基础上,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有选择性地来继承祖先的优秀传统文化。不能像某些居心不良的人所做的那样,把“磕头跪拜”和“女德班”也继承下来!道家、墨家、法家、名家、佛家的糟粕也要去掉,继承它们的优秀之处!
“去”与“法”的甲骨文以及后来演变,文化的继承需要去伪存真
儒学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需要不断发展的。“创新”是儒学始终推崇的一种能力。“苟日新,又日新,日日新。”主要的是,中华2000多年来原生态的民间社会,虽然历经多次变迁,但从总体上来说,仍然是儒家的,在未来也很难改变!历史上很多伟大人物和文人墨客都属于儒家,他们以自己的智慧推动了社会进步、文明发展,这是无可否认的。因此,遵循儒家倡导的社会稳定性和生产力的创新、以及不断推动文明发展的理念,是当代儒学应该深入研究的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