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东生院士与科技考古

2020-06-18     archaeometry

原标题:刘东生院士与科技考古

200836日下午,刘东生院士仙逝的消息传来,尽管深知生老病死是无法抗拒的自然规律,然而仍久久不愿相信先生离我们而去的事实。确实,先生大智大慧、高瞻远瞩的大师风范,脚踏实地、精益求精的治学精神,淡泊名利、献身祖国的高尚品德,提携英才、甘为人梯的长者风度,科学登顶、誉满学界的光辉业绩,将永远留在我们心中。

刘东生院士创建了黄土学,不仅是国际杰出的第四纪地质环境学家,而且是环境医学、环境地球化学、环境考古学、高山科考和极地科考等领域的倡导者和奠基人。他为科学事业作出了卓越贡献,被公认为中国第四纪科学界的一面旗帜,一代宗师!

其实,刘先生对科学事业的贡献远不止上述领域。就以我们最为熟悉的科技考古学或考古学来说吧。早在上世纪五十年代,刘东生先生即和夏鼐先生一起,倡导建立14C测年实验室,将当时身处逆境的仇士华、蔡莲珍夫妇调入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和地质研究所一起,具体筹建了我国第一个14C测年实验室,并测出了准确的年代数据。七十年代,又和北京大学一起,发表了数以千计的年代数据,建立了我国新石器时代考古学的确切年代序列,奠定了我国14C测年的基础。

后来,我们认识到,刘先生关心、支持我国的考古事业,并非偶然为之,而有着专业上的渊源。他曾多次参加我们组织的科技考古领域的学术讨论会,并作了特邀报告或主题报告。这里择选的是先生几次报告的主要观点。

20013月,在中国高等科学技术中心召开的原始农业对中华文明形成的影响研讨会上,先生作了主题报告:黄土高原人类纪以来的环境与中华文。明确指出,我国黄土堆积的主要地区是世界上旱作农业起源的中心地区之一。在相当长的一段历史时期内,一直是我国政治、经济和文化的中心。中华文明是世界最早的文明之一,也是世界上唯一未曾中断的古老文明。以旱作农业为基础的中华文明与以灌溉农业为基础的其它地区古老文明,无论起源和发展,还是形成模式,都有明显不同。

2000年4月,在以“科技考古”为主题的香山科学会议上,先生精辟地指出,迄今为止,有关人类起源的地区都落在季风区范围内,这中间应有内在的联系,值得深入探讨。不仅如此,他还进一步点明,黄土区与华夏文明起源的关系密切,也值得深入研究。

2005年5月,国际第35届科技考古学术讨论会在北京召开,先生欣然应允为大会作了特邀报告,他以黄土之路——人类进化之路为题,以第四纪黄土的产生与演变为背景,阐述了中国大地的古人起源、进化和繁衍以及古代文化的兴衰与古环境变化之间的内在联系。之后,先生又将黄土之路向西一直延续至欧洲,向我们展现了远在草原丝绸之路前,中西方或欧亚大陆间,即有着基于黄土的天然联系。

显然,以上内容,仅仅节选自先生“客串”科技考古学术会议的报告,尽管如此,已足以使我们从一个侧面领悟到先生所创的“黄土学”是多么博大精深,也足以使我们从一个侧面感悟到先生治学之严谨、追求之执着。在这方面,先生无疑是我们崇拜的偶像,学习的楷模!

2005年,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成立科技史与科技考古系,先生满腔热情地给予了关心和支持,他和席泽宗、吴新智院士一起担任名誉系主任,并向中国科学院领导建议筹建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研究生院科技考古联合实验室。

然而,正当我国科技考古事业日新月异发展时,先生走了。我们感到无比地悲痛和无奈。为告慰先生在天之灵,我们将和其他受到先生恩泽的专家一样,以先生为榜样,对党、对国家、对人民无限忠诚,将毕生献给祖国的科技考古事业。

刘东生院士

文章来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ans/n9_ixXIBfGB4SiUwvhPc.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