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一条微博话题引发热议:
广东一个小伙子,从2017年6月开始,每天雷打不动在朋友圈发情话向女友表白。
到了2019年10月4日,办婚宴群发喜讯的时候,他才发现自己早已被多位好友拉黑了。
据小伙子自己说,他发的内容大多都是从网上摘抄的情话。
日子久了,这倒真成了他生活的一种仪式感。
只是没想到,自己的仪式感竟然引来那么多人的反感。
就连曾经关系很要好的大学室友,都把他拉黑了。
小伙子很纳闷——
“明明一开始都说我是暖男什么的……”
其实纳闷的不只他。
因为频繁地晒朋友圈,导致自己被别人屏蔽的事例,生活里其实很普遍:
比如旅行党,出去旅游,一天能刷屏几十次的;
晒娃党,孩子睡着了来个九连拍、醒了来个九连拍,吃个饭也要九连拍;
炫富党,每天都在迪奥、香奈儿、爱马仕中纠结穿搭的;
自拍党,每天沉浸在自己的美貌中无法自拔;
还有加班党,每天带你领略凌晨两点的北上广的。
这些年,也有不少因为晒孩子成绩被踢出群的新闻:
一位家长在家长群中炫耀自己孩子考了第一,并不断要求其他家长一起晒成绩,最终被大家踢出群聊。
女儿刚拿到清华的录取通知书,家长立即在群里晒出“清华大学录取通知书就是大气”,结果发现自己不只被踢出了群,甚至被群主删除好友。
还有人因为开法拉利跑车送孩子上学,引起其他家长公愤。
老师在家长群里建议这位家长,以后不要再开跑车来送孩子。理由是会引起孩子攀比心理,不利于教育。
而跑车家长在群中回怼后,被踢出了群。
就连明星也不例外。
谢娜在参加综艺节目《妻子的浪漫旅行》时,很喜欢向其她几位妻子秀一些自己和张杰的恩爱事迹。
一开始,大家都很羡慕她婚姻甜蜜,家庭和谐。
在节目撒了两季的狗粮后,观众就渐渐吃撑了,甚至开始diss她业务能力不行,只能靠秀恩爱博关注。
其实这不是谢娜第一次因为秀恩爱引人争议。
2015年,张杰参加《最美和声》时,与台湾美女学员深情对唱《可惜不是你》,主持人开玩笑挑拨:“不知道谢娜看到会是什么感受?”
结果当天晚上,谢娜微博晒出自己用纸巾“擦泪”的照片,配文:“《最美和声》的导演您好,请出来面谈一下,尽快,连夜等。”
网友们对于这一举动并不买账,认为谢娜演技太差,这波恩爱秀得满屏尴尬。
恩爱秀得好,粉丝一边倒。恩爱秀得尬,全网皆来骂。
对于排挤,不少人都觉得委屈:
“好不容易出来旅游一次,就不允许多晒几张照片吗?”
“我家孩子太可爱,我想要记录下来不行吗?”
“熬夜抢到了最新款的包包,还不能拍张照秀一下?”
自己的朋友圈,自己不能做主?
这种话对于这个大肆提倡“自由平等”的时代而言,听起来荒唐得可笑。
所以,在朋友圈秀炫晒,真的是一种错吗?
为什么秀选晒那么招人烦?
听过一个真实故事。
朋友的一个女同事每天在朋友圈,直播她和男朋友交往的日常。
比如他给她买了一份甜品、她给他做了一次早饭、他给她发了一个“love you”、她叫他“小笨狗”。
朋友一开始还真心祝福,但看得多了,只觉得太腻歪了。
最无法接受的是,每次吵架,女同事都要男朋友写一封几千字的忏悔书发到朋友圈,求朋友见证监督。
甚至还把男朋友跪键盘认错的照片也一并发上去。
最后在一次收到女同事的抽查电话,问是否看到她男朋友发认错书后,朋友终于忍不住把她拉黑了。
这对冤家怨侣最终还是因为男人不堪重负,分了手,但屏蔽的好友却也没有再取消屏蔽。
沉迷于秀恩爱的人必须明白,你的甜蜜只对于你自己而言可贵。
朋友圈可没那么多人会真心祝福你。就算有,也不会每天祝福你。
针对秀恩爱的问题,中国青年报社社会调查中心联合问卷网,曾对2001名微信用户进行过调查。
调查显示,14.3%的受访者经常在微信朋友圈中“晒”,56.3%的受访者有时晒,26.2%的受访者很少晒,3.2%的人从不晒。而腻烦他人晒伴侣、“秀恩爱”的受访者高达51.5%。
这说明大多数人都有秀炫晒的需求,但同时,大多数人又受不了看别人秀炫晒。
人性如此。
有一句话很扎心,每个人刷朋友圈,都是希望自己能变成人生赢家。
所以,你爱情甜蜜,我祝福。
但是甜过头了,我就祝福不起来。
你孩子聪慧,双商爆表,我祝福。
但是太过优秀,我就祝福不起来。
你升职加薪,我祝福。
但是爬得太高,一夜暴富,我就祝福不起来。
毕竟,谁会愿意承认自己是比较不顺的那一个呢?
《奇葩说》上,高晓松与田朴珺的对话耐人寻味。
田朴珺说:“今天这个社会,但凡能活得让人嫉妒,就别活得让人同情。”
高晓松马上应对:“但是如果能活得让人喜欢,就不要活得让人嫉妒。”
这年头,活得优秀不是最难的,难的是活得优秀又不遭人嫉妒。
秀炫晒是一门学问,且秀且当心。
“我晒我的,你嫉妒是你有问题”
当然,也有不少人为这名小伙子打抱不平:
“朋友圈不就是记录自己的生活么?”
“同学们的嫉妒心就快形成黑恶势力了。”
这一部分人认为:
“我就想发朋友圈感慨一下怎么了?”
“我的朋友圈我做主,如果你看不惯,那是你嫉妒心强。”
“你嫉妒心强是你的问题,不是我的责任。”
可试问一句,同为普罗大众的我们,谁又没有点嫉妒心呢?
人人都想在朋友圈散发正能量。
可对不起,你所散发出的“正能量”,在我看来是负能量。
听过一句最实在的笑话——
“我屏蔽你的朋友圈,不为了别的,就为了省点流量费。”
听起来玩笑,却深藏大智慧。
秀炫晒被拉黑,到底冤不冤?
一条微博评论总结到位——
“你有每天向女友表白的权利,别人也有拉黑你的权利。”
大家都是在合理使用自己的朋友圈罢了,说不上谁冤了谁。
只不过,朋友圈之所以为“圈”,就说明它的定位是“社交场所”。
在朋友圈里无限制地秀炫晒的人,更多的把朋友圈错误解读成个人舞台,而忽略了它的社交属性。
须知,朋友圈本质上是一种“轻社交”。
这种轻社交,是介于朋友社交与陌生人社交之间的“熟人社交”;
是介于“见面聊天”与“知道彼此”之间的“点赞社交”;
是介于“主动聊天”与“被动聊天”之间的“随机社交”。
微信曾经以熟人社交为核心,过去当我们发动态时,内心边界比较清晰。
可发展到现在,熟人比例逐渐下滑,老板、同事、商户都在朋友圈,情感安全大幅降低。
当我们对圈子的不安全感增强时,就无法释放自己的轻松状态。
每次刷朋友圈,可能都会积累一些压力或情绪。
也更容易激发出嫉妒和怼人的冲动。
在这样易引战的社交场所中,只有遵循大众约定俗成的社交规则,才能维系好社交关系。
正如谁也不会待见一个在图书馆大吵大闹的人,或是一个在公交车上跟老弱病残抢座位的人。
喜欢在朋友圈秀恩爱、晒娃、晒车晒房、晒优秀,都是个人自由。
只是当你选择秀炫晒时,也请你承担起每一次秀炫晒的代价。
蔡康永也在《奇葩说》里说过:“我鼓励大家做一个冷淡的人。”
冷淡的人,会合理过滤掉一些低质量的社交,从而提高自己生活的质量。
对于不经常发朋友圈的人,他表示赞赏:“我宁愿相信他们把大部分心力,拿去对付真实的生活,我会恭喜他们找到了生活的重心。”
而那些已经在真实生活中找到重心的人,显然不会愿意与那些迷失在朋友圈里的人为伍。
所以,与其埋怨别人删了你,不如问问自己,为什么总是向别人展现重复的无效信息?为什么会被别人当成低质量社交过滤掉?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