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20日,《叶问4》一上映,我就迫不及待地跑去看了。
感受就一个字:值!
坐在荧幕前的那种感动和震撼至今萦绕心中。
主演甄子丹在采访中说,这是他最后一部功夫片,他希望能划上一个完美的句号。
事实也是这样,十年传奇,完美谢幕。
一代宗师,江湖再见。
说到近十年最让人难忘的功夫片,就不得不提《叶问》,而一旦说到叶问,就不得不提甄子丹。
从影37年,77部电影,不能说他没有拍过烂片,但一路走来他从未放弃对动作电影的执着追求,因此,他成就了《叶问》,也被《叶问》成就。
戏里,甄子丹武艺高强,戏外,他也身手过人。这和他的家庭与成长经历是分不开的。
他的母亲麦宝婵是一位武术家,父亲甄云龙是一位报社编辑,身份迥异的两人却因为音乐结缘,母亲擅长女高音,父亲擅长小提琴演奏,就这样,两人在广州交响乐团相识相恋。
这样的家庭组合可谓是能文能武,可盐可甜。
甄子丹继承了父母的优点,既有武学天赋,又颇有音乐资质。
钢琴和武术都是他成长中必不可少的部分。钢琴亦他所欲,武术亦他所欲,可二者不可得兼,于是他舍钢琴而选武术。
在年幼的甄子丹心里,武术已经有着高于他物的地位。
其实,他的钢琴弹得很不错,多年以后,在香港回归20周年的晚会上他还同郎朗一道演奏,但是在喜欢和更喜欢之间他作出了遵从内心的选择。
但小孩子往往淘气贪玩,这份喜欢并不是一开始就是喜欢。
将他推进武术之门的人是他的母亲。
香港月华街,他们一家人曾经生活过的地方,至今甄子丹依然清晰记得这里的点点滴滴。
贫苦的生活,艰辛的锻炼,孤寂的童年,慈祥的阿嬷。
就是在这街边的小公园里,妈妈带着他和徒弟们一起练武术,蹲马步、打剑、压腿......
那时候,甄子丹很不愿意做这些,一是要起得非常早,往往都是妈妈把他从床上强拉下来,二是练武术很辛苦,他那时只想玩。
也算是,甄妈妈把他“逼”上了这条道。后来,甄子丹上节目谈到这段经历,非常感谢妈妈当时的强硬和坚持。
在香港生活了一段时间,全家移民美国。那正是李小龙的时代,他不仅让世界重新认识了中国面孔,还在无数人心中种下功夫梦的种子。
这其中也包括甄子丹。
在那个备受歧视的环境里,甄子丹更深刻地认识到人必须自强,在偶像的指引下他的功夫梦破土而出,茁壮成长,一发不可收拾。
也因为妈妈的要求,1985年,甄子丹和妹妹来到北京什刹海体校学习武术,当时的什刹海体校还不能接受留学生居住,甄子丹只好住在东城区的华侨饭店,每天挤一个多小时的公交去学校学习。
艰难的日子,锻炼着他的身体也磨练着他的心,一个身心都经受住考验的人才能真正懂得何为“功夫”。
也是种种经历让他澄清内心真正的喜欢。
从此,他在自己的征途上走得愈发坚定。
机缘巧合下,甄子丹结识了袁和平,1984年两人合作了第一部功夫电影《笑太极》,这是甄子丹的处女作也是他的成名作。
那一年,他21岁。
这部电影在挑剔的豆瓣依然有7.1的评分。
网友在评论中说,“硬桥硬马真功夫加谐趣笑料,甄子丹最佳作品”,
“原来三十年前甄子丹就是宇宙最强了,而且霹雳舞还跳得很牛逼”。
他的实力让人惊喜,可这部电影却没能让他大火。
除了电影本身的一些局限,还有他自身和环境的影响。刚出道的甄子丹功夫没得说,可是演技上很欠缺,这就使得他的表演模式化,在同类型电影里并不出彩。加上,八九十年代正是成龙、李连杰炙手可热的时期,完全掩盖了新人的风头。
此后,他多以配角出现,也偶有角色泛出微光,但总体反响平平。
生活就是这样,给你一颗糖,又狠狠地抡你一巴掌,甄子丹也想不到,寂寂无名并不算事业的最低处,真正的最低处是1998年他自己做导演的时候。
1998年,香港受到金融风暴的冲击,影视行业一下子凋敝起来,很多演员都无戏可拍。
甄子丹不想坐以待毙,自己开公司做导演,可连拍两部电影都几乎赔得血本无归。
尤其是第二部电影《杀杀人,跳跳舞》还未拍完就断了资金,为了完成电影他铤而走险向黑帮借高利贷。为了省钱,这部电影的音乐是从音乐工厂借的,还是最便宜的那种,配乐后期发行都自己做,勉强让电影面了世。
这段时间,是他最受煎熬的时候,从不抽烟的他每天要抽3包烟来缓解压力。很多次他都想一逃了之,但最终,他选择了坚持。
路是死的,人是活的,在荧幕上难以突围,甄子丹就转战幕后。
凭着扎实的武术功底和独特的动作理念,他成功转型为武术指导。
美国、德国、日本等地的电影公司频频相邀。他担任过德国电视剧《代号美洲狮》的动作导演,曾为美国科幻动作片《挑战者之终极之战》的主演设计动作,还有电影《修罗雪姬》《刀锋战士2》......
在2003年,他以武指的身份携电影《千机变》回归华语影坛,斩获第40届台湾金马奖、第23届香港金像奖最佳动作指导奖。
此后又凭借电影《杀破狼》获第25届香港电影金像奖最佳动作指导奖。
之后,电影《导火线》获金像奖最佳动作指导奖和金马奖最佳动作设计奖。
这位功夫巨星用另一种方式回归大众视线,让人们对他武学上的天赋赞叹不已。
其实,《导火线》获奖对他而言意义非凡。
这不仅是对他动作设计的肯定,也是对“甄式风格”的认可。
在此之前,功夫片的招式都是潇洒帅气的,没见过哪位主角对战时像普通人一样抱住对方扭打甚至滚地的,怎么看都有点怂。
可这就是融入综合格斗的甄式风格。
拳拳到肉,真实对抗,让人热血沸腾。
一路跌跌撞撞,一路摸索探求,他终于自成一派。
黑暗笼罩过他的路,还好,他活成了自己的光。
遇到《叶问》时,甄子丹已经43岁。
因为《叶问》,我们看到了不一样的甄子丹。
在此之前,人们对甄子丹的印象只停留在“功夫”层面,身手矫健,动作凌厉,是个不错的功夫演员。
人们喜欢他的武戏,却没有人期待过他的文戏。
所以,当我们在荧幕上看到叶问,儒雅稳重,温润如玉,真的是惊喜不已。
原来甄子丹还有这种可能!
温柔的丈夫,慈爱的父亲,可靠的朋友,心怀大义的武学宗师,这个复杂而立体的角色被他演绎得恰到好处,有那么一瞬间会觉得,叶问本人就当如此。
演过叶问的不止甄子丹,可提到叶问最先想到的却是甄子丹。
不惑之年,他突破了自己。
08年,是他演艺事业的高光时刻,凭借叶问一角横扫各大奖项。提名百花奖和金像奖最佳男主角,获华表奖优秀境外华裔男演员奖,获铁象电影大赏最佳男主角奖,获北京大学生电影节最佳男演员奖,还有MTV超级盛典最具风格港台地区影视男演员奖......
因为《叶问》,他真正地火了。
而《叶问》的影响远不止于对演员个人事业的帮助,它的成功极大地激励了当时疲乏的电影市场,尤其是让功夫电影看到了希望。
这些改变和荣耀,将永远和甄子丹相关联。
星光不问赶路人,皇天不负苦心人,人生没有白走的路,每一步都算数。
他曾在采访中归纳自己的性格,其中有两点是“执着”和“完美主义”。
和他合作过的导演、演员都知道,甄子丹对动作是精益求精,略有瑕疵就会重拍,直到他觉得完美为止。
王宝强曾这样说他,“甄子丹平时在片场是个老好人,但一进入拍摄状态就非常严格。”
吴越则如是评价他,“对拍打戏的细节更讲究,拳头到的位置都必须精准。”
执着,严格,耿直,这种性格很容易得罪人。在他年轻的时候,如果对别人设计的动作不满意他就会直接指出:“这个不合理,没有武术逻辑没有武术理论,一个人他不可能这样做。”
在他看来如实表达自己的看法是中肯,可在别人听来很刺耳。
所以,很多人对他的评价是“脾气臭”“不合群”。
甄子丹回顾自己入行的前20年,“完全靠‘拳头’说话”,不善处理人际关系的他,每走一步都得靠自己的实力。
欣慰的是,踏遍大半红尘,历尽人世风雨,他还能坚定的说,“我还是那个我。”
随着年龄的增长,阅历的丰富,他变得成熟了,柔软了,但骨子里的刚毅执着依然在。
一半英雄,一半俗子;
一半柔情,一半铁血;
这样的他邂逅了《叶问》,彼此都是最好的时候。
12年后,《叶问》迎来了完结篇,但甄子丹的人生还可以乘风破浪。
他说,“我还有其他类型的武打片可以去创造,也希望创造另外一种大家喜欢的IP出来,演员必须要不断去找寻新的突破新的尝试。”
挑战自我不仅是武道精神,更是立世准则。
有时候说告别,是为了更好的开始。
愿他不忘初心,一生都做追梦人。
也愿我们不失赤诚,为自己喜欢的事倾尽全力。
电影有最终章,但热爱没有。
你,我,他,都可以做自己的传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