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亿正规校园贷,到底是“护花使者”,还是拔苗助长?

今天是2019年9月30号,今天和大家聊聊校园贷的话题。

上周,湖北省银保监局表示,将要加大校园信贷产品供给,力争按照每个学生消费贷款5000元左右标准,向全省大学生投放80亿元至100亿元消费信贷。

按照湖北省银保监局的意思,此举是“为引导大学生远离“非法校园贷”,进一步遏制这一校园‘毒瘤’。”

那么,这官方给出的校园贷,到底是“护花使者”,还是拔苗助长呢?

有人说,既然学生的信贷需求已经被遍地的消费主义诱惑激发起来了,与其全面打压,不如好好引导,这次官方出手,让不法分子无利可图,算是为“祖国的花朵”筑起了防火墙。

有人说,这纯属好心办坏事,对学生不是好事,对于放贷的正规金融机构来说也多了个麻烦。大学生也都是成年人了,应当对自己的行为负责,没必要这样“操碎了心”。

还有更激烈的批评说,为了防止“非法校园贷”,真的要大规模地推行“合法校园贷”吗?这跟为了防止下一代吸海洛因,所以就先给他们喂点儿鸦片有啥区别?

菜导觉得啊,这个做法确实有点“操心过度”的感觉。

从金融本源的角度来讲,学生有自己的消费需求,以及由于消费需求而衍生出来的消费信贷需求,这个并不是什么过分的事情。

监管要做的其实还是打造良好的市场环境和竞争秩序,让更多的正规金融机构根据市场的需要和选择,按照市场的规律来满足这一部分的需求。

此前校园贷各种负面新闻频发,导致了各个层面对此进行了一刀切的处理。

但要想恢复校园贷市场的合理秩序,不仅需要“大乱大治”,也需要多方疏导和更为有效的长远机制。

而湖北提供的这100亿校园贷,怎么都给人一种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感觉,并没有从深层次上解决学生们的根本问题。

换位思考一下,对于要求参与这100亿校园贷的正规金融机构来说,其实也是个头疼事。

大学生确实是个非常优质的消费信贷群体,但这种业务的开展不说在风控和催收上面的麻烦,单就一个道德和舆论上的困境,就让很多银行头疼不已。

是,大学生确实已经成年了,应该对自己的行为负责了。

但能在读书期间产生消费信贷需求的,往往是学生因为某些虚荣的消费需求,靠从家里要的生活费不够用了,或者说不想让家里知道自己大手大脚花钱了。

对于这种行为,菜导觉得首先要做的绝不是给个5000块的官方额度引导支持,反而应该从大学校园的本质功能“教育”上着手,对学生进行更为全面的引导和更为有利的激励啊。

在菜导看来,学生应该贷款吗?如果是因为交不上学费所以申请助学贷款,那是完全没有问题的。

如果是因为自己想超前消费所以到处去借钱,与其直接给他们5000块的额度,还不如多创造一些勤工俭学和社会实践的机会,让他们通过自食其力的方式来满足对应的消费欲望。

5000块而已,有头有脑有手有脚的大学生,干点啥赚不回来?

犯得着从校园阶段就开始鼓励他们借钱消费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