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有“心病”,大多是被父母“逼”出来的,别再执迷不悟了

2019-07-10   菜菜谈教儿育女

一位母亲给我留言,说她五岁的女儿性格内向,不爱说话,别人跟她打招呼她也不回应。和小朋友在一起玩,都是别人欺负她的份,她总是受委屈的那一个。

遇到这样的孩子,很多人可能以为是性格的原因。

同样也不排除,这个孩子受到过挫败和打击,而到目前为止,其父母还浑然不知。

同事霞的女儿也出现了类似的情况。霞跟我说,有一次孩子幼儿园搞活动,有一个让孩子独自上舞台分享的节目。

霞心想,女儿第一次登台,很有纪念意义,特意带着女儿去买了一件白色的公主裙。霞的女儿本来长的就漂亮,穿上新裙子后,愈发好看。

霞心想,女儿露脸的机会来了。

与妈妈相比,小女孩却显得闷闷不乐。头晚睡觉的时候,她跟霞说不想上舞台表演节目。霞没有在意孩子的低落的情绪和担忧,依旧跟孩子说,这是你人生第一次登台,更是一次自我展示的机会,一定要好好表现。

结果可想而知,站在舞台上,霞的女儿用小手抓住两边的裙摆,涨红着小脸,半天没说出一句话。砸了!

霞给我打电话时,是带女儿回家的路上。她的语气有点生无可恋,丧气的跟我说:“我女儿是不是这辈子跟舞台无缘了?”我问她是不是孩子在身边,她说是。我说千万数落孩子,她现在最需要的是安慰,别在孩子面前否定她,毕竟一次失败代表不了一辈子。

每个孩子都有个体的承受力,但当外界给予她的期望超过她的承受力时,她就会茫然无措。

因此,在孩子小的时候,家长除了给予正面的引导和鼓励以外,不要逼孩子做她不想做的事,会把孩子的信心逼掉。

没有信心的孩子,会把自己的头缩进壳里,以求得安全感。

每个孩子自有她独一无二的成长轨迹。急于求成,拔苗助长反而让孩子无所适从。身为父母,过早的“逼”孩子做以下六件事,反而适得其反,不利于孩子成长。

【1】逼积极发言

如果有一天老师跟你说,孩子在班里很积极,每次都抢着回答问题。相信,很多父母都会心花怒放,心里美美的。

而那些被告知自己的孩子在班里从没有发过言的父母,开始焦躁不安了。赶忙找老师探究如何让自己的孩子也能积极发言。

上课积极发言的孩子真的都是在认真听讲吗?未必。

记得一位小学二年级的班主任写过一篇关于孩子上课发言的文章。

这位班主任在文中指出,孩子上课期间举手发言,也不全是好事。当孩子一心一意想举手回答问题的时候,会把注意力放在举手抢答上面,而忽略了老师的讲课内容。

孩子也都是最会察言观色的人,看到老师经常表扬那些举手积极的学生,也很想被老师表扬,就会积极的回答问题。有的孩子即使不知道答案,看到其他同学举手,他也赶快举手,老师问到他时,却不知道该怎样回答。

因此,老师不要盲目的给学生灌输“举手思维”,最好也不能以是否举手判断孩子的表现。

【2】逼读书认字

很多家长担心孩子输在起跑线上。

在孩子不认识字的时候,就让孩子去背一些文言文,古诗文,诗歌。并且规定每周背几首背几篇,给孩子排的课程表比自己的上班时间还要准时。

我们要知道,教育孩子不能盲目的跟从,应该遵循孩子自身的发展规律和特点,毕竟您的孩子和别人的孩子不一样。

孩子提前背诵一些古诗词,确实有助于他今后的学习,但是孩子记得快,忘的也快,如果父母只是一时心血来潮,不能够持续的为孩子营造学习的氛围,于自己,于孩子都是一种痛苦。

在孩子受教育的路上,父母不应该把自己搞得紧张兮兮。

别人比自己的孩子多背几首诗,多算几道题没什么大不了。最关键的是要从小培养孩子自学的能力和一些好的习惯。

【3】逼勇敢尝试

孩子受到父母的鼓励以后会大胆一些,这无可厚非。但是,如果孩子真的打内心里面不想做的事,父母非要逼着孩子去做,反而会适得其反,给孩子心里造成阴影。

父母对孩子期望越大,孩子越担心自己失败。当孩子在担心和后怕中完成一项任务的时候,成功率是非常低的。

父母越焦虑,孩子越有压力。

因此,父母应该对孩子的某种参赛抱有一种云淡风轻的感觉,这样就会给孩子缓解压力。

对于参加各种各样的比赛,如果孩子真的不愿意参加,父母也不要强求。有时候遵从孩子的意愿,反而会让孩子内心释然。

【4】逼分房睡觉

中国人现在比较喜欢模仿外国人,无论从生活习性或者是在教育孩子方面,跟着外国人学习,以为是赶时髦。

其实不然,外国人有外国人的风土人情,中国人有中国人的传统文化。关于孩子几岁的时候,最适合与父母分床睡这个话题,也是父母经常谈论的话题。

我认为孩子在7岁之前,都没有一个准确的时间。孩子性格不同,时间也不应该相同。

有的孩子从开始上幼儿园,就跟父母分床睡,很自然而然的发生,也不哭也不闹,这样就可以分开睡了。

有的孩子父母跟他分床睡,又哭又闹,反而会给自己造成心理恐惧感。如果这个时候父母一定要狠心的,和孩子分开睡,我感觉不妥。

父母应该从孩子开始上幼儿园时期起,给孩子灌输一些独立睡觉的思想,让孩子先从心理上接受。孩子在经历了这个过程以后,父母某一天再跟其分床睡,孩子从心理上也能够接纳了。

教育不能一刀切

不能一味的“堵”,而应该“疏”。特别在教育孩子方面,越急越办不成事,越急反而会弄巧成拙。

【5】逼进食吃饭

我曾经也经历过让孩子进食吃饭的苦恼。

晨妞从小体质变偏瘦,为了让孩子多吃饭,我想尽了各种各样的办法,但效果都不好。

现在想想是自己的方法用错了,真的要听老人的话,孩子饿了自会吃,你逼着他吃反而会不消化,容易生病。

孩子没有饿病的,都是撑病的。

晨妞上幼儿园时,幼儿园的饭菜本来就不错,下午4点多吃完饭以后回到家里,喝点汤就可以了。

我们吃晚饭的时候,我担心她饿着,还要硬逼着她再吃点东西。但这种做法反而导致吃的东西太多,晚上消化不了,使她的的脾胃更加虚弱。

晨妞小时候,每次生病都是因为吃的太多,积食上火引起的,现在想想真后悔。

【6】逼与人打招呼

和孩子走在路上,如果碰到熟悉的人,看见孩子没有跟他们打招呼,你是不是会觉得很没面子?转过头来埋怨孩子没礼貌呢?

甚至我们会在串门走亲戚之前提前叮嘱自己的孩子,见到亲人要打招呼,这是礼貌的行为。

让孩子从小养成有礼貌的好习惯,不用你提醒,孩子自然会做到位。

培养有礼貌的孩子,在孩子小的时候就要对孩子进行潜移默化的影响,而不是等到孩子上小学五六年级才时时提醒他。

当孩子把礼貌用语当成一种习惯的时候,即使你不提醒他,他照样会礼貌待人。

而那些往往逼着孩子与熟人打招呼,关键时刻在督促孩子的做法,已经晚了。

其实有时候孩子打不打招呼,也没什么大不了,关键是父母面子上过不去,担心别人说自己的孩子没有教养,说自己没有把孩子教好。

心灵感悟:

好孩子不是“逼”出来的,逼孩子做一些事会在不知情的环境下给孩子造成心理伤害。父母“逼”孩子体现出的是父母的焦虑和不成熟,父母的这种表现只会给孩子带来负担。

部分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