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家弗洛姆说过:教育的对立面是控制。
前段时间读了一篇文章,大意是这样的:
一对夫妻都是博士,育有一个儿子。他们从孩子小的时候就给孩子立规矩,让孩子接触早教课,每天给孩子规定作息时间,并且各种规定雷打不动的执行,想把孩子打造成他们理想中的样子。
他们的孩子也很聪明,上小学前就已经会被很多首唐诗宋词,二年级的数学题都不再话下。身边的人都说孩子随父母,长大后也是一个高学历、成功的人。
孩子上小学以后,每次考试都是班里的第一名。这对夫妻很高兴,也很满意孩子的成绩和表现。孩子在上小学四年级的时候,有一次考试,考了班级第三名。孩子的父母如临大敌,好像孩子犯了天大的错误,对孩子一顿狠批,从此对孩子要求更严了。
从那以后,孩子的成绩时好时坏,升入初中以后,孩子对学习好像提不起兴致,性格也比较孤僻,与同学也玩不到一块,最后出现了厌学、逃学的情况。
初三那一年,偶然一次机会,孩子的母亲在孩子的日记中发现了一个惊天的秘密:孩子竟然在日记中写下了不想活的念头。这一发现,让一向对孩子严厉的她犹如当头一棒,把自己给打醒了。
痛定思痛后,夫妻二人带着孩子找心理专家咨询。刚开始孩子很抵触,认为父母就是想尽办法让自己把心用在学习上,找心理老师开导自己。因为,那个时候,孩子已经完全失去了对父母对信任。
心理专家告诉孩子的父母,放下对孩子的管控,试着让他做自己喜欢的事。
回到家以后,夫妻二人跟孩子有了第一次促膝长谈。父母告诉孩子,想打篮球就打篮球,想上网玩会游戏就玩会游戏,以后,父母会尊重孩子的意见。
孩子抬起头,目光中充满了怀疑。因为,他根本不相信自己的父母真的可以做到对他不管不问。当时,母亲已经下定决心,即使孩子不能成才,也不能让孩子丢了命。
孩子摆脱了父母的管束,放任自我。每天玩游戏玩的天昏地暗,有时候连饭也不吃。孩子的父母几次跟心理专家反应孩子的情况,心理专家安慰他们说先不要急,给孩子一段自由的时间。如果这时父母强行制止,亲子关系又会回到以前的状态。想再次与孩子建立信任关系,很难。
那一年,孩子的父母给他办理了休学手续。孩子在家玩了半年后,感觉到了无聊,跟父母说想上学,父母惊喜于孩子的变化,小心翼翼地构建与孩子之间的信任感和认可度。
从那以后,父母不再过多的管制孩子,而是凡事跟孩子商量,只要是不违背道德和不威胁人身安全的事,父母不会阻止孩子去做。
最后,孩子反而变得越来越独立,越来越有主见。高考那一年,孩子想报考自己喜欢的专业,父母没有阻拦,让孩子遵从自己的内心。孩子也如愿以偿的考上了自己理想的大学。
这是一个真实的案例,也有一个让人满意的结局。
英国教育家A.S尼尔认为:
严酷的家庭法则就是对健全心智的阉割,甚至对生命本身的阉割。一个屈从的孩子不会长成一个真正的人;一个因手淫而被惩罚的孩子,将来也得不到高度的性快感。
现如今的家庭教育,有一部分孩子真正接受来自父母的管制和监控。本意是为孩子好,却又无意识的伤害到孩子。
对孩子严厉管控会有哪些负面影响呢?
父母平时的无心举动,就会阻断亲子关系的信任感。
如把手机藏起来,把家里的无线网断掉,担心自己上班后孩子偷偷的上网;或者给孩子买的习题作业,买回来以后就把后面的答案撕掉藏起来,担心孩子照抄答案等等一系列对孩子的不信任,本身就是对孩子的一种伤害。
有的父母偷看孩子的日记,或者不敲门就直接冲进孩子的房间,查看孩子是在学习还是在玩,这些都是对孩子不信任的表现。
信任本身就是一种道德教育。
一个人之所以“小时偷针,长大偷金“,多半是因为偶尔的过失被错误处理,父母时刻用怀疑的目光”鄙视“他,监督他,不信任他。
孩子在父母不信任的情况下,破罐子破摔,最后,真的就成了名副其实的小偷。
没有人天生是堕落的,只有环境一直在营造一个小偷,一个人才能最终成为小偷。
从这一方面来讲,对人的不信任,应该是父母自我心理的一种投射,反映的是家长自身的问题,家长最应该做的是完善自己。
蒙台梭利认为:“让孩子服从成人的意志,这是成人犯的最大、最可耻的错误。它会产生一种后果,即儿童的胆怯。
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也说过:“失去自由,不能成人。”
孩子天生爱自由,生命有其无限的可能性和丰富性。如果父母仅仅让孩子按照自己的规划去成长,就如同剪掉了孩子的翅膀,打磨掉孩子的棱角,最后成了一个凡事“顺从”的乖孩子。当然,这个时候孩子已经不是自己,而是父母按照心目中的理想模样塑造的一个模版。试想,这样的孩子又有什么幸福可言呢?
身体是自己的,却又不能做自己想做的事,凡事受父母的控制,孩子的心理该有多憋屈呀。最后憋屈变成扭曲,成了有心理问题的人。
但凡能成才的人都是有主见的人。
别人的建议可以为自己提供思路,但让自己脱困、能扭转局面的一定是自己的果断和智慧。
为什么有的孩子从小学到大学学习成绩一直不差,最后步入社会后就混不好呢?其实,跟他从小没有养成自我做主的习惯,父母包办太多有很直接的关系。
如果一个孩子总是按照父母的要求做事,甚至吃饭、穿衣,最终就会活成一个毫无主见的木头人。
弗洛姆说:“在一切爱的关系中,自由最重要。”
给孩子适当的自由,让孩子活的有自尊,有价值感,才能点燃孩子对生命火焰。
把孩子换成我们自己。
假如我们正在看一档自己非常喜欢的节目,身边的人强行阻止你观看,你的心情会如何呢?我想,你肯定反抗,跟他争吵,甚至不惜得罪他,跟他的关系闹僵。
大人有的心情他都有,只不过大人的强硬压制了他,使他有情绪发不出来,或者不敢发,憋在心理,会更难受。因为无处发泄,只有让自己难受。久而久之,这种憋屈的情绪挤压的越多,随着他年龄的增长,他就会越叛逆。
有人说,孩子比大人能忍,并不是他们不气愤,而是他们深知自己的无能为力。
孩子因为看手机或电视不吃饭,当我们气呼呼的把饭倒掉的时候,表面上我们是在教育孩子要有时间观念。该吃饭时不吃饭,过了饭点就没有饭吃了。实际上我们是在发泄自己的愤怒,对教育孩子没有一丁点的好处,也起不到任何的作用。
卢梭在《爱弥儿》中提到:只要把自由的原理应用于儿童,就可源源不断地得出各种教育的法则。
没有自由就没有教育。自由是孩子的本能,当孩子失去本能或本能被压制,就会更渴望,更期盼,今后有一丁点的空隙,就会挣脱父母的管制,酣畅淋漓,放任自我。那个时候,他就刹不住车了。
如果孩子在小时候见惯了自由,不把它当作稀有物,就有可能成为一个自觉的人。
自由不是放纵和我行我素,它是一种能够托举的力量,它还给孩子选择的权利,并且培养孩子抵抗生活中的虚假和不堪一击。
参考文献:尹建莉——《最美的教育最简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