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棍棒”教育,是父母某种性格缺陷的一块“遮羞布”

2019-08-05   菜菜谈教儿育女

前几天回老家,正巧遇到堂哥追着打自家孩子。

起因是堂哥家的孩子跟邻居家的孩子因一个玩具发生了口角,谁也不让谁,最后为了挣那个玩具,两个人使用武力,扭打在一起。

虽然两个孩子年纪不分上下,但堂哥家的孩子长得结实健壮,邻居家的孩子身体瘦小,被打得哇哇大哭,哭着跑回家向父母抱屈。

父母看到自己的孩子被别人欺负,心里气不过,就去找堂哥理论。脾气暴躁的堂哥不分青红皂白,随手抄起身边胳膊粗的棍子追着孩子打,边打边恼怒地说:“三天不打你,你就皮痒痒了!”

8岁的小男孩吓得连忙往母亲身后躲。我和堂嫂护住孩子。

在我和堂嫂的劝说下,堂哥怒气才减少了一些,扔掉棍子,蹲在堂屋门口抽闷烟。邻居见堂哥这样惩罚子,也不好说什么,数落着自己的孩子,推搡着孩子回家了。

在农村,很多父母都用这种简单粗暴的方法体罚孩子。认为只有惩罚了孩子,打他一顿,打的让他害怕,他就不敢再惹是生非了。

思想家蒙田曾说,棍棒下成长起来的孩子,心灵更为懦弱,更为固执。

孩子在父亲暴力的惩罚下,确实会因为害怕,有所收敛,短期会看到效果。

但这是一种建立在因恐惧而不敢有所为的基础上,你会发现,当孩子忘记了当初的体罚,忘记了身体的疼痛时,他还会惹是生非,根本起不到长期效果。

“好了伤疤忘了疼”,孩子一次次犯错,家长一次次使用暴力,周而复始,不但打掉了孩子的自尊心,而且也打掉了孩子对父母的依恋和温情。

长期受家庭暴力的孩子,内心会滋生很多的负面情绪,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1】恼恨——你们这么不信任我,凭什么让我信任你们

孩子感觉遭到不公平的待遇,失去对父母的信任,父母说的话,左耳朵进,右耳朵出,每天一副吊儿郎当的样子。家庭条件好的,就是纨绔子弟;家庭条件差的,就是街头小混混,惹是生非。

【2】反叛——我偏要这么干,以证明我不会按照你们要求的做

孩子的逆反心理来自于父母对自己的不尊重,让自己没有面子。这些孩子长期得不到父母理解,唯一与父母的沟通方式就是母亲的唠叨和父亲的暴力。孩子就形成了条件反射,“反正我在你们眼里一无是处,那我就坏到底让你们看看!”

【3】报复——我偏不按你们说的做,看你们生气我就高兴

你们不是说我没出息吗?无论我怎么做都不会入你们的眼,我又何必努力呢?考试时,明明会做的题故意写错;稍微不顺心就会去网吧找刺激,故意激怒父母,让父母生气。

【4】退缩——偷偷摸摸的做坏事,以免被父母发现

还有一些孩子在父亲的暴力下,会变得胆小怕事,谨小慎微。但他内心是自卑的,认为自己无能,什么都干不好,赢不了父母的欢心。那么,就干脆少说话,或者少与父母碰面。有了自己的想法也不敢跟父母说,就会偷偷摸摸的去做。

尹建莉在《最美的教育最简单》中提到:

放不下体罚严厉教育的人,真正的原因是潜意识放不下莫名的恨意。他们以为在”教育“孩子,其实只是在发泄自己从童年积淀的恨意。

那么,父母应该怎么做呢?

很多教育的缺失往往来自于父母没有耐心,忽视孩子内心感受,急功近利,对孩子的事根本没放在心上。

张爱玲说,因为懂得,所以慈悲,这句话对于孩子同样适用。

父母最应该做的是,俯下身,靠近孩子,聆听孩子的心声,了解孩子,用足够的耐心和兴趣走进孩子的心里。

只有了解孩子的父母,才能用正确的教育方式引导孩子。才能建立健康、开放、无隔阂的亲子关系。

孩子与父母关系的质量,又决定了孩子未来和整个世界的相处质量。

很多家长对孩子的表现一头雾水,爱莫能助,无计可施,还是缺乏对孩子的了解,对每一阶段孩子的表现缺乏认知。

有一次,一位妈妈询问咨询老师:“我孩子五岁,胆小怕事,又会无故发脾气,我也不知道哪里出了问题,问她,她总是耷拉着脑袋不出声。”我能看得出来她的焦虑和忧愁,

咨询老师说:“您和您的爱人是不是经常当孩子的面发脾气,争吵甚至打架?或者平时对孩子管的比较严,控制孩子,孩子心里受阻,也会胆小易怒。”

那位妈妈说:“您说的这两种情况都有,我和爱人确实需要改正。可您并没有告诉我,如何让孩子不胆小,不发脾气。”

可见,这位妈妈从来都没有耐心的从家庭内部,从自身寻求原因,而是火急火燎的向外界求助。

自己的孩子应该自己最懂,不懂自己孩子的父母是因为对孩子关注太少造成的。她们和孩子见好像隔着一块透明的玻璃,表面上靠的很近,却无法拥抱,无法沟通。

心理学家阿德勒说过:“所谓母亲的技巧,我们指的是她和孩子合作的能力,以及使孩子和她合作的能力。这种能力无法用教条来传授。每天都会产生新的情景,其中有很多地方都需要应用她对孩子对领悟和了解。她只有真正对孩子有兴趣,而且一心一意要赢得他的情感,并保护他的权利时,才会有这种技巧。”

心用在哪里,哪里就有收获,关键还要用对方法。

再神奇的教育方法都是建立在理解、接纳、移情的基础上,否则,你能培养一个清华生,不一定能培养出一个心理健康的孩子。

父母用“棍棒”教育孩子,是外在力量在起主导作用,是父母对孩子负责,承担责任的是父母而不是孩子,这种教育方式只会让孩子被动接受,无法培养孩子的责任感。

H·鲁道夫·谢弗在《儿童心理学》中指出,孩子从一出生就有自我控制的意识和能力。父母过多的干涉,反而会扭曲孩子的正常心理发展。

婴儿期(0~1岁):

婴儿从很小的时候,就有自我管理的技巧,比如把大拇指放进嘴里允吸,以此满足自己的愉悦感。当他对某个东西过于刺激他时,他会移开目光,后来会演化为自觉地遮住眼睛或捂住耳朵。

幼儿期(1~3岁):

孩子会走了以后,就会主动寻找最亲密的人的怀抱。例如,当同时有几个人都给孩子一个拥抱的姿势时,孩子会有辨别性的投入妈妈的怀抱。最重要的是,他已经形成了自我意识,认为自己是自主的,可以控制事件的。

学前期(3~5岁):

他们用语言和思维来考虑情绪的能力越来越强,能够将情绪现象客观化,并能释放情绪。通过与别人讨论,分享自己的情绪,不让它对自己产生伤害。

儿童后期(5岁以后):

他们能意识到情绪可以被管理,因此,他们会问自己:“我如何应对我的愤怒、害羞或恐惧?”同时,他们还懂得调节其他人情绪的方法,拥有社会交往的良好方法。

教育孩子最有效的方法是让他对自己负责。

父母对孩子对过度担忧反而阻碍孩子有规律的发展,应该还给孩子自我成长的机会。不担心孩子犯错,在背后默默支持。

父母应该是孩子心里最信赖的人,而不应该是严厉的执法者和暴君;家应该是孩子最放松、最温暖的避风港,而不应该是充满指责和不满的冰窖。

教育不是管,也不是不管,而是一种“守望”。

“棍棒下出孝子“的理论已不再适合当下,教育孩子,需要“破冰”,解除误解,与孩子握手言和,放下自以为是的“为你好“,以一种和孩子共同成长的姿态相处。那时,教育的是孩子,升华的是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