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锦衣之下》出现的箜篌,看中国流传千年箜篌文化的内涵

2020-03-01   小银子壁纸

《锦衣之下》虽然作为一部悬疑探案剧是不够烧脑的,但在道具上还是靠谱的。尤其陆绎大人和今夏弹的箜篌很有古典美!

说起箜篌,真是一种雅致又自带仙气的乐器,箜篌的声音灵动、水润,只一个弦音的拨动,便可知无可比拟的古典意境和韵味,让人着迷。

今天,我们不妨来谈一谈箜篌的前世今生


1、箜篌的前生

中国是世界上音乐文化最早发达的国家,因而促进了乐器的产生。但要说世间形态最具仙气的乐器,那箜篌当真是当仁不让。

儿时我初知箜篌,应该是从语文课本上学到的汉乐府的《孔雀东南飞》那句:“十三能织素,十四学裁衣,十五弹箜篌,十六诵诗书。”这说明箜篌已是当时女子十分喜爱的常习乐器 。

箜篌是中国古代传统弹弦乐器又称拨弦乐器,最初称"坎侯"或"空侯",在古代除宫廷雅乐使用外,在民间也广泛流传。

箜篌到唐代发展鼎盛,演奏技艺达到极高的水平。唐代国乐中代表少数民族的著名乐曲《高昌》和《龟兹》就是由箜篌主要演奏的,并东传日本。

在古代,有卧箜篌、竖箜篌、凤首箜篌三种形制。

卧箜篌古琴、琵琶、古筝相类似,同属品柱一类的弹拨乐器,在春秋战国时的楚国就已出现,汉代被作为“华夏正声”的代表乐器列入《清商乐》中。

西汉著名史学家司马迁所著的《史记·封神书》中就有记载:“于是塞南越,祷祠太一,后土,始用乐舞,益召歌儿,作二十五弦及空侯琴瑟自此起。”说的就是卧箜篌。后来这种乐器传到日本,被称为“百济琴”;传到朝鲜半岛,被称为“玄琴”。

古画中的卧箜篌

竖箜篌是古竖琴的一种,早在东汉之时竖箜篌就随着“丝绸之路”上的商贾往来进入中国。《隋书·音乐志》记载:“今曲项琵琶、竖头箜篌之徒,并出自西域,非华夏之乐器。”,又有唐代《通典》:“竖箜篌,胡乐也,汉灵帝好之。”

为避免与汉族的箜篌混同,称竖头箜篌,亦称“臂箜篌”,或“胡箜篌”。后来卧箜篌逐渐失传,人们就把胡箜篌直接叫做箜篌了,隋唐时期中国人对其进行改造创新,创造了新的具有华夏文明气息的“唐箜篌”。

唐代宫廷曾出现一位箜篌圣手,他就是梨园弟子李凭,又称李供奉。元和年间,诗人李贺听完李凭的箜篌演奏之后,写下了流芳百世的《李凭箜篌引》。于是生出那句:“昆山玉碎凤凰叫,芙蓉泣露香兰笑。女娲炼石补天处,识破天惊逗秋雨。”

竖箜篌也东传日本,在奈良东大寺的正仓院中,至今还珍藏着唐代制作的一架漆箜篌和两架螺钿槽箜篌残品,这是中日两国文化交流的历史见证。可惜我国的明代以后失传。

唐代的竖箜篌。

凤首箜篌东晋初由印度经中亚传入我国,因为形制似与卧箜篌相近,又以凤首为装饰而得名,故也深受人们的喜爱。正如史书《新唐书》中所记载的“凤首箜篌,有项如轸”一般。至今还在缅甸流传,称"桑高"或"弯琴",也叫作"缅甸竖琴"。

凤首箜篌

不幸的是,以上这三种箜篌,都在明末清初时失传了。

其实还有一种小箜篌,我国古代北方少数民族弹拨弦鸣乐器。又称角形箜篌。是竖箜篌之一种,属于竖箜篌中的较小者。自东汉由波斯经西域传入我国中原后,曾在历代宫廷中应用,隋唐用于西凉乐、龟兹乐、疏勒乐、高丽乐和天竺乐中。历史久远,结构简单,造型美观,使用方便。后清代失传。

于是,上世纪70年代末,就有学者依据典籍中的记载,并参考现代乐器的形制,仿制出“双排弦压颤箜篌”,而后又经进一步改进,“雁柱箜篌”诞生了。

在雁柱箜篌的基础上,又设计制作出转调箜篌,使其成为结构完善、造型优美、表现力强的乐器。

2、剧中箜篌的用途

箜篌自兴起时,便以天籁之音深受人们喜爱。箜篌之美,在于演奏者与箜篌之音的相互交融,犹如一副绝美的古典名画,在人们的心间留下了深刻的艺术体验。

网剧《锦衣之下》中,出现了三次弹箜篌的场景,当然,这里用的就是仿制出的现代箜篌啦。而箜篌的美,只听一次便会爱上,这是一种猜不透的古典气质让人深深地着迷。

第一次是:严世蕃和陆绎在青楼妓馆潇湘阁相遇。严世蕃点名要找红豆姑娘,拉着陆绎听红豆姑娘弹箜篌。

为拿到陆绎手上的图纸,袁今夏潜入潇湘阁。以轻纱遮面假扮成潇湘阁的红豆姑娘,弹奏箜篌曲目《桃夭》。

听到这首曲子,陆绎无法不注意她。因为小时候,陆绎母亲曾经弹过这首曲子。并且,母亲告诉陆绎,《桃夭》是她师傅的作品,外界已经失传。

对弹奏箜篌的袁今夏和同在听曲的严世蕃来说,这首《桃夭》只是一首普通的曲子,但是对陆绎来说却不是这样,因为这首曲子代表着他对母亲的思念之情。而箜篌就是母亲的象征。

且今夏那时的女装扮相,优雅美好的弹奏着箜篌,让陆绎不由得想起来他已故的母亲,因他的母亲也是一位有才情即会弹箜篌的女子。

虽然在发现真相后,陆绎暗自嘀咕穆老收她为徒是在败坏门风。但不得不承认,这种睹物思人的怀旧之情让陆绎对今夏的印象有所改观,而这也是促使陆绎对其产生好感的一大重要原因之一。

这首箜篌所奏的曲目《桃夭》,可以说堪称两人的定情曲目!

第二次是:陆绎和父亲发生冲突后,独自弹箜篌疗伤。

都说箜篌是最具仙气的乐器,真的是一点没错。看看这里的陆绎,记得刚看的时候还没get到男主的颜,到弹箜篌一袭白衣是突然就上头了!这里的陆绎白衣翩翩,拨弄着箜篌,远远的看着像一个仙人。

他在院子里弹着箜篌,不经意地就想起了母亲当年弹着箜篌,最后却为了保护他从而死在自己眼前的情景。

《桃夭》这首曲子原是陆绎的母亲所弹,这个场景此后也在陆绎的记忆里挥之不去,也是从母亲死后,陆绎开始学会坚强,将所有的悲痛都封印在了染着母亲血的那段琴弦上。


所以,典当行那次,如果不是严世蕃意外搅局的话,不管花多少钱,陆绎都会把那架箜篌拍下来。

第三次是:今夏在簪花大会上再弹《桃夭》

簪花大会是杭州本地的一个习俗,这个节日对于女子来说是非常重要的,而袁今夏和上官曦也去参加了。

而簪花大会上,所有女子都要进行才艺比试,今夏一曲箜篌惊艳四座。

自从遇到今夏,陆绎渐渐的发现自己对这个会弹《桃夭》的女孩上了心,但他又知道她的个性,为了不让她知晓他看好她从而让她可能会得意甚至沾沾自喜,于是赛后,陆大人悄悄告诉今夏,“唯有琴音,深入我心。”真是腹黑啊。


这三段场景中,箜篌不仅是乐器,还是助攻男女主感情升温的道具,还象征着陆绎对母亲的想念之情,当然了,也是一道美丽的古典风景。

3、箜篌所代表的文化内涵与传承意义所在

中国古箜篌始于秦汉,盛于隋唐,衰退于明清,流传千年,绝响百年。

所幸有人热爱它的人将它从历史长河中捞了起来,每一架箜篌背后都饱含了热爱华夏古典乐器的制作者的艰辛,每一个美丽精致的纹案,都饱含了深刻的寓意和制作者的心愿。

而重生后的箜篌,以其动人的魅力重新展现在世人面前,一如涅槃重生之后的凤凰。现代新型箜篌是集卧箜篌、竖箜篌、凤首箜篌的可取之处融合制作而成,现常用于独奏、重奏和为歌舞伴奏,并在大型民族管弦乐队中应用。

箜篌蕴含的文化内核,在历史的更迭中历久弥新、源远流长。尤其是在汉唐,箜篌就像那个时代一样,有着星光般的璀璨。其美丽典雅的外观,有如天籁般的音色,演奏者高雅自如的姿态,无不令人流连忘返,为之而痴迷。

箜篌曲,私以为以“仙乐”呼之也不为过。记得著名的现代诗诗人席慕蓉曾写过这样一首现代诗,其中一段有写到箜篌:

在那样古老的岁月里

也曾有过同样的故事

那弹箜篌的女子也是十六岁吗

还是说 今夜的我

就是那个女子

多么古典,多么唯美的意境啊:箜篌有一种浪漫唯美的悲剧性情调,出乎天然,只见美丽的女子将箜篌相拥在怀,双臂伸向丝弦两侧,随着手臂和手指的协调律动,美妙的乐声便迤丽而出,箜篌声,带着的是古典之雅致、凤凰之气象,也承载着青春的感想。以古代箜篌弹奏而出,更感一种淘洗身心的震撼之力。

《锦衣之下》剧中弹奏箜篌不仅是对自己才艺的展示,也是一种对情感非常含蓄的传达。无论古代如何封建,而生活在这种制度下的男女们心情如何,他们敢于勇敢而含蓄的情感表达,都是观念的一种进步体现。因为音乐,常通人心。

同时,箜篌之音,给人一种返古的韵味。倾听箜篌,有一种独特的气质会弥漫开来。

箜篌文化,也是承载中西方音乐文化交流和思想精神的一种表达,其中蕴藏的古典音乐乐理和神秘的音乐旋律,却依旧值得去挖掘。因为民族文化的复兴,必然也伴随着民族乐器的复兴,这不仅是对民族传统乐器文化的探索,同时也是以音乐的方式将中国传统古典乐文化继续传承,与此同时,还可以唤醒人们对于中国古典乐器的兴趣,再次展现华夏文化的风采。

现在的古风音乐愈发动人,大家对传统乐器的接受度越来越高,每次听箜篌,都仿若梦境中古人弹奏着箜篌的叮咚之乐,随着声声驼铃,从远古走来,不觉间令人浮想翩翩。

一如鸠摩罗什译的《大树紧那罗王所问经》里所言:“大树紧那罗王率无量紧那罗众,无量干达婆众,无量天众,无量摩侯罗伽在如来面前,作八万四千伎乐,这位乐神与歌神之王弹奏着琉璃琴,以净妙歌善和众乐时,三千大千世界皆被琴音声及妙歌声震慑,音声隐蔽欲界诸天一切音乐,于是,一切声闻大众,听得如痴如醉,情不自持,一一离座起舞。”

更多精彩内容请关注:

小银子壁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