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寄生虫》:不可逾越的阶级“味道”

2019-08-12     刘著民

本文约2200字 | 阅读时间大约4分钟

在知道《寄生虫》之前,我知道有一部右手可以长眼睛和嘴巴的日本电影《寄生兽》,我意外,这两部估计差不多。

但,根本不一样。

2019年5月25日,戛纳,韩国人第一次拿到了金棕榈奖。

这部获奖电影就是《寄生虫》。

我们也拿过一次,1993年的《霸王别姬》,不过26年过去了,这也是中国电影迄今唯一的一次。

《寄生虫》还有一个译名《寄生上流》,对,这个译名更能让你一目了然。

影片讲的就是一个极度贫困的家庭抓住一次偶然的机会,把上流人的生活臆想成自己能过的生活,一次次反转,结果发现,这只是一直“寄生”生活,一厢情愿的“寄生生活”。

影片的主角是金家四口,但影片是以金家为代表的整个韩国生存社会的故事。

似曾相识,可贵的是韩国导演拍出来了。

影片一开始,就展示的金基泽一家人的生存环境——半地下室。

这一家人站起来透过窗户可以看到街面发生的一切:汽车的引擎、自行车的铃铛,有年轻男子在洗衣店讨说法的抱怨,也有屋外大妈闲聊的嘈杂声,还有慵懒的猫叫……混乱、繁杂、喝醉呕吐的、随地撒尿的......

但,透过窗户会有阳光透进来。



导演奉俊昊曾经解释道:“住在半地下室的人,希望告诉自己:你其实不是住在地下,你住在地平面之上。

这是一种现实,更是一种心理暗示:在努努力,就可以在再上个层面了。相比黑黢黢的纯地下室,这些人还具有一种心理优势的。

就在这个半地下室里,金家人能为把手机举高蹭网而欢欣鼓舞,开一瓶酒配上小食庆贺一番。

这是一个典型的奇葩的底层家庭。

全家四口都没有工作,父亲基泽和母亲忠秀全靠折叠快餐店的汉堡盒子来维持家庭生活。

一儿一女都没有考上大学,都在家里混。

如果没有意外,这一家人或许在努力维护这种阶级地位,或许因为寄生于半地下室终究比漆黑的地下室要好。


意外来了。

四次高考失败的大儿子基宇有一个即将出国的朋友来到金家,并送了一块盆景石头说能转运。朋友并要求基宇代替他当英语家教,朋友倒不是觉得基宇有多大能力,而是认为也只有基宇能不对他暗恋的家教对象产生危险。

朋友家教的家庭是生活在山上富人区的IT企业CEO朴社长一家。

死马当活马医。

拿着落选美院妹妹伪造的名牌大学的证明文件,基宇成功成为家教老师。

这是寄生的开始。

利用手段,基宇先让自己的妹妹成为家教对象弟弟的美术老师,然后又搞掉社长司机和工作最老资格的胜似霸气播音员李春姬的女管家,于是父亲基泽和母亲忠秀全分别当上司机和管家。

一切都很顺利,一切都很自然。

但他们忘掉这一切都像是幻想,这是一种寄生行为,随时都可以被宿主驱逐掉。

底层人与生俱来的“气味”是怎么都挥之不去的。

家教对象的9岁的弟弟多颂最先提出金家人身上有“味道”。

当基宇爸爸第一次出现在朴社长家,朴社长的小儿子就天真地跑来跑去问基宇爸爸和基宇妈妈,说他们身上有一样的味道;朴社长也说基宇爸爸虽然在言行上可以保证不越界,但是气味会越界,嫌弃基宇爸爸身上有一股类似煮抹布的味道。


在作为上层人的朴社长的认知里,坐地铁的人有地铁人群的气味,住地下室的人有地下室的气味。

这味道是难于表示的味道,属于自己阶级、阶层的味道。

这是阶级社会不可逾越的界线。

这是基宇一家人追究是根本无法逾越的“气味”。

当然,当社长一家外出去野营的那个晚上,基宇一家人就在社长的豪宅里狂欢,乌鸦嘴老妈忠秀有一些感慨地说,做事毫无计划的基泽就像蟑螂,关灯出现,开灯就会惊慌四散躲藏。如果朴社长突然回来,你这个人就会想蟑螂一样躲起来吧?

一句成谶。

一场暴雨,让金家人四处躲藏。

被赶走的朴管家回来了,她有东西落在了豪宅里——连主人朴家都不知道的人防地下室里的老公。

矛盾开始激化,剧情开始反转。金家玩儿砸了,把戏被戳穿。

两拨寄生虫为了争夺对社长这个宿主的“寄生权”扭打开撕。

最后完成了对社长的反杀。


不过是,豪宅仍旧是上上层人待的地方,底层的人逃离被淹的地下室到体育场避难。

尘归尘土归土,寄生归寄生,只是找不到像样的宿主了。

影片最后,逃离的基宇只能在夜间在山上用望远镜观察豪宅,观察豪宅里上层人的一举一动。并幻想着有一天赚了钱买下这栋豪宅,一家人在里面享受。

但这是意淫。

整栋豪宅占地600坪(约等于四分之一个标准足球场),1层建筑200多坪,2层建筑250多坪。有人算过,这折合人民币1.27亿元!

导演奉俊昊亲自解答:如果以韩国现时的人均收入计算,要买下电影中的豪宅,可能需要547年。

基宇显然活不了这么长。

阶级固化,各有各的生活。

各自阶级阶层的自带气味决定了你生活的区域,生活的环境。

我一直认为,一部电影有了批判性,写实性,就成功了一半。自由的创造环境,也是成功了一半。

其实我们比韩国早于26年就得过金棕榈奖,可是这26年间呢?韩国电影在突飞猛进,而我们纠缠于后宫争斗,家长里短,还纠结于什么时候的人能不能成精,基本丧失想象力,基本丧失观察力,也就丧失批判现实的力量。

我们常见的是某某电影节某某影片被撤下,如果每部影视作品都高大上,只能有教化作用,那么不拍也罢。

我一直认为我们不缺拍电影的人才,就怕你写不出,写出来过不了审,也就无从谈起电影百花齐放。

按理说,这部揭短的影片在韩国应该是被抵制才行,因为这样的韩国会给韩国的国际形象造成很大的伤害啊。可是,观众是用脚投票的。

5月30日《寄生虫》韩国公映,截止6月23日累计观影人数超过900万。这是什么概念?早半个月上映马东锡的《恶人传》也挺火的,观影人数是200万的量级。韩国人口也就不到5200万。

导演奉俊昊说,贫富差距的细节罗列起来会让人不舒服,但几乎是在任何领域,这种对比都难以避免。


不惧怕矛盾,正视现实,或许才是电影对社会的教化作用。

其实,基宇与生俱来的味道,就是阶级的气味。

你是很难逾越的。

刘著民,媒体人,评论员

文章来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ans/m1l-iGwBvvf6VcSZyHcr.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