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务自由】这四个字的出镜频率好像越来越高了。
财务自由是啥?
说白了就是手上资产产生的被动收入,如利息、租金,加起来能够覆盖日常生活开支,就算达到财务自由的状态了。
本金 × 年化收益率 ≥ 日常生活开支
有人觉得财务自由太远了,对于我们普通人更像是一种奢望。
以前小宝也这么认为,直到有天偶然关注了一个豆瓣小组,叫【用利息生活】,发现即便是普通人,踮踮脚好像也能够得着。
怎么够呢?
既然“本金和理财收益率”无法在短时间内提高,达到财务自由的标准,那就压缩生活开支呗。
只要生活开支足够低,即便本金没有很多,所产生的利息也能覆盖得了。
比如每个月只花500块就能生活的话,再不生病出意外的前提下理论上只要手上有15万就足以达到财务自由……
小组里的那些人和事
小组里面有各式各样的帖子,有的分享自己是怎么达到财务自由的,有的分享自己是如何压缩生活成本的,有的则在分享自己攒财务自由本金的过程……
每个人的故事和规划都不一样,小宝挑几个经典的给大家分享一下:(以下为化名)
1、打算存够100w就回4线城市定居的小点
95年出生的小点,本职工作是做电商设计的,主要给淘宝店家设计店铺首页。
前几年趁淘宝还比较火的时候,本职工作+私活+教别人做设计,他硬生生攒下了76万
目前在一线城市,月薪1万,家里人给在4线城市全款买了房和车,也有对象了。
他在帖子里面表示,现在想着能趁早攒够100万,然后靠本金理财,预计年化收益10%,回小城市过过安逸的生活。
顺带还贴了张某金融APP的资产截图:
月薪1万,再加上原本76万产生的利息,小宝掐指一算预计2年后他就可以实现自己的小目标了。
挺棒的,没有赚了钱就嘚瑟,趁年轻攒下了自己的第一桶金,值得很多着了【精致穷】道儿的人借鉴。
只是有个bug不知道大家有没有发现,卖个关子,一会小宝会在文章后面说~
2、在外企当HR年的久久
久久本职工作是在上海某外企做HR的,目前年收入税前80万+。
现在不到40岁,计划到45岁退休,自己预计那个时候能攒够600万。
表示不太会理财,按照年化收益4%算,将来每年可以有24万利息收入供自己生活。
另外老公家家底也很厚,家里老人和小孩基本都不用自己照顾太多,可以说这些条件随便拎出来一个就足以羡煞旁人。
而她当下却比较纠结,虽然现在工作压力比较大,但做的却是自己喜欢的事情,痛并快乐着。
同时也担心未来突然从高强度工作中退下来,一方面怕适应不了,另一方面舍不得那份社会认同感,毕竟从职场出来后外企高管的光环也就没有了。
3、在北京尝试一个星期花18块5生活的肖凌
肖凌看过日本女孩咲(xiao)的故事,极致的省钱,每月工资¥1.5万,一个月能攒下¥1.4万。
通过省钱,咲在27岁到33岁期间,接连买下了3套房,现在每月光租金收入就有¥2万,达到了财务自由。
看完这个故事的他,回想起之前自己过度消费买的各种无用的东西,特别焦虑。
于是做了一个实验,试探一下自己节俭的极限。
由于他是名自由职业者,大部分时间都在家宅着,每天最大的开销就是吃饭,于是他就从自己的“饭钱”下手。
首先去超市买了2棵大白菜,1.5毛/斤,买10斤,花了1块5。
一棵用来煮面条,一棵用来腌制当早餐小菜。
然后又花8块钱买了4斤面条,3块钱买了1斤小米,6块钱买了6个鸡蛋,一共加起来18.5元。
用他的话说,鸡蛋提供蛋白质,小米提供粗纤维,白菜提供维生素,面条保证热量。
结果呢,吃了一个星期还有剩,挑战很成功。
看完肖凌的分享,小宝感触最深的一句是:省钱的感觉真好,极大抵消了赚不到钱的痛苦。
看得我都想试试自己的极限了。
4、800万到账后立马裸辞的陈东
30岁的陈东,原本是广东某合资企业的一名普通员工。
前段时间家里有一片厂房卖了一千多万,作为家中独子的他,收到了父母分过来的800万。
算了一下,就算投最普通的银行理财产品,年化收益3%也有24万的利息了,连一个月后就发的年终奖都不要了,立马辞职。
陈东喜欢海,裸辞后就跑去厦门租了套月租金7千+的酒店式公寓,是那种拉开窗帘就能看到大海的。
理财产生的利息扣除房租后,每个月还有1万多块可以用,是原来工资的2倍。
从那之后,手机再也没有工作微信打扰,晚上熬夜再也不用担心第二天上班迟到,喜欢吃的海鲜想吃多少吃多少,彻底放飞自我。
只是没想到这种生活没过多久他就空虚得熬不住了,喜欢做的事都做腻了,每天只能躺在床上回想以前工作忙碌的日子,靠回忆度日。
后来在房子到期前3个月提前退了租,决定重新找份工作充实自己……
怎么看?
小组里面还有很多帖子,小宝就不一一说了,大家有兴趣可以去瞅瞅。
不过小宝作为一个有金融知识素养的保险博主。
,看下来之后发现了几个被很多人忽视了的问题:
1、对预期收益太乐观
以95年存款76万的小点为例,他的预期收益是年化10%甚至20%。
对理财稍有了解的就知道,这个年化收益目标定得有点不切实际。
想要达到这个目标就必须承担一定的风险,以至于可能在追求高收益的过程中杀红了眼翻车,被一棒子打回财务自由前的状态。
那年化收益率算多少才比较靠谱呢?
综合来看按年化7%算是比较合理的,一部分固收再加一部分权益类,不算难。
但如果是对理财一窍不通,只会买买银行理财产品的,勉强按年化5%算就好。
2、没有考虑通货膨胀
小宝看了一下大家的贴子,发现大多豆油只着眼于当下生活成本与利息收入之间的平衡,但却忽视了悬在头顶的达摩克利斯之剑——通货膨胀。
以年入80万+的久久为例,目标是存够600万,每年产生24万利息可以满足生活开支。
现在看没毛病,但10年后如果还是24万的利息,由于通货膨胀购买力缩水,可能就维持不了她现在的生活质量了,属于不可持续的财务自由。
真正可持续的财务自由是即便考虑未来每年的通货膨胀,在购买力不断缩水的情况下依旧能覆盖生活开支。
结合发达国家通胀的情况来看,预计我们国家未来30年的通胀率大概在3%左右,而合理的投资回报率是7%,剩下就只有4%是能供于我们日常生活的。
具体要攒多少钱才能达到真正的财务自由呢?
用自己每年的生活开支 ÷ 4%,得到的结果就是所需本金了。
比如久久一年的生活开支要24万,她的财务自由本金就是6百万。(24万÷4%)
如果她不擅长理财,每年理财只能有4%的收益,那就要攒
【24万÷(4%-3%)】=2400万!
当然,考虑到人固有一死,不打算留遗产的话未必一定要维持可持续财务自由的状态。
后期通过逐渐消耗本金,保持或提高生活质量也是OK的。
3、没有用动态的眼光预测未来自身的需求
小宝在看大家分享的时候也默默按照自己的情况,按一年10万的生活开支,只要攒够250万就差不多了,好像过不了几年就能退休了。
但如果想得再长远一点,就发现差远了。
一年10万是按照目前未婚的状态算的,但未来妥不了还得结婚生子。
相信不少人在这方面体会比小宝深刻,单身的时候很潇洒,有了家庭之后柴米油盐酱醋茶、孩子的尿布奶粉、教育开支,日子就紧紧巴巴的了,说不定一年20万也打不住。
因此财务自由所需的本金也就更高了,得去到500万才行。
所以喽,由于需求不是固定不变的,财务自由的标准也是动态变化的。
除了个人生活开支的变化,还有得考虑通货膨胀情况、实际理财收益等因素。
要达到真正的财务自由,安全垫还得够厚才行~
另外,想必大家对花18块5撑过一周的肖凌印象会比较深刻,按他那样算一个月可能小几百块就足以应对生活开支,感觉财务自由并不难。
但是大家冷静想想,这么吃一个星期可以,天天这么吃能顶得住吗?
这其实是一种不健康的财务自由,是靠牺牲自己的生活品质达成的。
持续一段时间未来撑不住时,由于想吃肉想烫头想喝奶茶想买新的苹果手机,随着压抑不住的物欲涌上来,又会重新回到财务不自由的状况。
所以说,不能为了自由而极致压缩生活成本,还是要理性客观一点滴~
简单复盘一下,
95年的小点高估了理财收益率,年入80+万的久久忽略了通货膨胀,用18块5度过一周的肖凌,用力过猛……
小宝叨叨叨
小宝自己其实对于财务自由并没有太向往,我的看法是“人生重在体验”,反而有点享受这个追逐财务自由目标的过程。(看来就是个自虐受苦的命)
自信认为不翻车的话,达到基础的财务自由是迟早的事儿,就是不知道达到之后会是怎样的状态。
可能也会像肖凌那样,即便资产多到不用上班也照样活得很好,但依旧会老老实实继续工作。
只是比现在少了一份焦虑,腰板更直,生活更加从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