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说“美国是架在车轮上的国家”,这话一点也没错。尤其是在地广人稀的犹他州自驾游,让人对此理解更为深刻。
从犹他州西南部的圣乔治镇到布莱斯峡谷国家公园(Bryce Canyon National Park),大约有220多公里路程。如果没有高速路,在国内大概得开4个小时左右,但在美国,即使在西部荒芜的地区,路网也四通八达,路面维护的不错,我们只花了2个半小时就到了目的地。
布莱斯峡谷里面,到处都是深深浅浅的红色砂岩景观,身处其中让人感觉非常震撼!而且,这种地貌景观在不同的季节,不同的时间,不同的视角和不同的波长光线之下,反映出的色彩也会变化多端。
维基百科上说:布莱斯峡谷的岩石受风霜雨雪侵蚀后,会呈现红、淡红、黄、淡黄、白、淡白等60多种色度不同的色彩。加上光线的变幻,会使岩石的色泽变化多端,甚至前一分钟和后一分钟的色彩都会不一样。赶上运气好的时候,你没准还能看到朱砂一样的地貌色彩。
曾经有位音乐家在摄影杂志上发表过一篇文章,大意是:“光线像一串串音符,从天上撒向布莱斯的山石上。音符在山谷里跳跃着,它们从一个巨大的石壁弹到另一个石壁,再弹到石柱,再弹到粗石砾上。每一次反弹,它们在大自然的五线谱上的位置,都有让你意想不到的改变。从太阳升起,到日落,紧凑的乐章,一个接一个地在这宏伟瑰丽的峡谷中激荡着”。
WOW!音乐家非常巧妙地用音符形容阳光在布莱斯峡谷里的活跃,文字很美,也非常贴切。尤其是当我站在峡谷的高处体会音乐家对这一风景的描绘时,感触更加真切。
我们此行千里迢迢赶来一度布莱斯峡谷的风采,不就是为了感受这迷人的色彩么!
布莱斯峡谷跟我所见过的美国其他地方的峡谷都不太一样,因为这里十多条峡谷好像都是“活”的!它的色彩,就像维基百科说的一样,每一分钟都在变化着,而且完全没有规律可循。
可能任何一位游客站在这么美、这么震撼人心的地方,都会心潮澎湃。而当你面对大美风景、静下心时,仿佛又能感觉到大峡谷的呼吸和脉动!
听和我一起来的洛杉矶华人老乡说,美国许多著名自然风光类摄影师,爱把布莱斯峡谷视为自己的专业考场:能否体现出自己的水平、能力和技巧,全靠在这条峡谷的创作!只要能在布莱斯峡谷拍出公认有档次的摄影大作,基本上就可以上升一个段位了!
听朋友这么一说,吓得我差点把相机掉到地上。从内心来说,自认为摄影水平有限,能力有所不及,但我一样可以感受到达峡谷的美,虽然在照片表现力上有待提升,但这完全不影响我的参观热情。
一些老外游客见了峡谷里这处风化了的岩石就喊“Pluto!-Pluto!”。Pluto是迪斯尼卡通片里的一条狗。不知道您看了这处岩石,有没有感觉它像“龙头”呢?
美国西南部许多地方都有岩柱地貌景观,可是,哪儿的岩柱都没有布莱斯峡谷国家公园里面多,也没这里壮观,而它们自然也是国内外游客来此最主要的参观内容。
与高耸入云的峰林岩柱相比,走在其间的游客就像蚂蚁那幺小。
看布莱斯峡谷的地形地貌,感觉这里应该是很久以前因地壳塌陷而形成的。推测是在自然塌陷的时候,地壳破碎了。
地壳塌陷后的几十万年里,雨水顺着裂缝就把这片地壳给侵蚀了:硬的、不太溶于水的地壳成分阻挡了干旱地区偶尔出现的雨水,保护了底下比较易被水侵蚀的岩石。于是,就形成了无数顶了一块大石头的柱状石峰。这样的岩石在地质学上叫做“岩柱”。
但也有一些地质学家非说布莱斯峡谷的地形“是由古代河水侵蚀造成的”,而且还有不少人随声附和。更可气的是,据说最早说这话的学者本人曾公开承认“我从来没有到过布莱斯峡谷,只是通过照片和样本分析出来的结论……”。唉,真让人感叹世界上要是没有这些满嘴跑火车的愚蠢学者和盲从者,人类的进化是不是能够一步到位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