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座城市,恰好夹在秦岭—淮河线中间,很多人还搞不清楚它到底是属于南方还是北方?在地理位置上,它恰好位于秦岭以南,又刚好在淮河以北;在生活习惯上,它既有以面食为主的群体,也有以米饭为主的人群;在语言上看,它既有中原官话,也有西南官话……
它就是南阳,位于河南省西南部,与湖北省、陕西省毗临,北靠伏牛山,东扶桐柏山,西依秦岭,南临汉水,是一个中间开阔、南部开口的盆地。它是中国的咽喉,古人就曾这样描述:“南阳,光武之所兴,有高山峻岭可以控扼,有宽城平野可以屯兵。西邻关陕,可以召将士;东达江淮,可以运谷粟;南通荆湖、巴蜀,可以取财货;北拒三都,可以遣救援。”
文 | 老布
车从南阳姜营机场到市区,沿着光武东路,驶上横跨白河之上的光武大桥,可以看到浩浩荡荡的白河水南下流向新野,河岸边郁郁葱葱的白河湿地公园是这座城市的“绿肺”,为这夏日的尾巴输送丝丝凉意。跨过桥就是卧龙区,平原特有的方块状道路是这个城市的毛细血管。特别的是,这些道路有很多以“人”命名,比如光武路、孔明路、仲景路、张衡路、信臣路,这些人名的背后是南阳厚重的历史文化底蕴,不禁让人想起李白的《南都行》:“高楼对紫陌,甲第连青山。此地多英豪,邈然不可攀。”
撑起半部三国演义
在出租车上,小原走马观花地看了这座自己生活了20多年的城市。几乎每条道路都有拆迁和新的楼盘,一种陌生感袭来。汽车站对面的快捷酒店和小旅馆正在拆除,尘土飞扬。破旧的南阳火车站正在改造,几年后,这里将变得整洁干净,成为南阳另一个崛起的商业中心。
这是两年前小原从郑州回到南阳时的感受。“这里已经不是我小时候那个市区面积狭小闭塞的南阳,市区正以每年6平方公里的速度在扩大,每年平均新增八万城镇人口,整个城市都在有序中膨胀。”小原说。
“人多”,几乎是所有外地人到南阳后生发的第一声感叹,南阳是河南省18个省辖市中面积最大、人口最多、GDP排第三的城市。只是,相比省会郑州、古城洛阳,南阳显得异常低调,甚至没什么存在感。但这座城市在历史上却并不逊色于任何当时的大都市。
从秦始皇分三十六郡时就有了南阳郡,治所“宛”,就是现在的南阳市区。“宛”的意思是四方高,中间低的盆地形状。造物者像造了一扇“任意门”,安放在这豫鄂陕的交界之地。东北方向,沿方城道顺着山间低地便可直达许昌,正北方向沿三鸭道可到郑州、洛阳,向西沿着丹江、汉江上溯,则分别可到达汉中、关中,向南则通向襄阳。在春秋战国时期,南阳已经成为兵家必争的咽喉之地。
秦末,刘邦、项羽约定“先入关中者为王”,项羽在河北“破釜沉舟”,而刘邦则是先取南阳,再沿丹水取武关道进攻咸阳,先一步灭秦,冥冥之中奠定了楚汉相争最后的结局。
西汉时,南阳郡太守召信臣等主持修建大量陂堰,使南襄盆地成为与成都平原(都江堰)、关中平原(郑国渠)相提并论的灌区。在发达的农业基础之上,南阳一跃成为与洛阳、邯郸、临淄、成都相提并论的大城市。
到了东汉时期,南阳简直攀上了“人生巅峰”。因为汉光武帝刘秀是南阳郡人,也是在南阳郡起兵逐鹿中原,最终赢得天下。作为龙兴之地,南阳的政治地位自然得到极大的提升,被称为“南都”;经济实力也处于稳定的发展过程中,而文化也随之兴盛起来。其综合实力仅次于当时的都城洛阳,毫不逊色于长安。
这样的大城市自然产生出一批名人,看那些生于斯或者长于斯的名单,其中最出名的,自然就是“躬耕于南阳”的诸葛亮。其他的名臣将相还有魏国的许攸、邓艾,蜀国的黄忠、魏延、邓芝……这样的阵容几乎可以撑起半部《三国演义》。
中原南北漕运黄金水道
历史为南阳积累了文化的记忆,这些记忆被记录在硕果仅存的少数遗址之中,比如南阳城西的卧龙岗,始建于魏晋的武侯祠就坐落在这卧龙岗上。这里已规划为文化旅游产业聚集区,未来也许要像西安打造大明宫遗址一样,进行改造和产业引进。又比如位于市中心的南阳府衙,至今仍存有明清建筑100余间,是国内保存最完整的府级官署衙门,如今已经发展成为南阳最繁华的休闲购物商业区。
还有一些历史记忆藏在这座城市的地理基因之中,找到它们需要多花些时间。
小原的咖啡馆开在南阳新晋地标360广场22楼,从咖啡馆窗外俯瞰,几乎可以看到南阳市的全貌。白河将宛城和卧龙两个市区分隔在东西两侧,高楼建筑簇拥在河岸两侧,让人看到这座拥有2000多年历史的文化名城正在焕发新的活力。
老南阳人世代饮用的白河水,至今仍然是南阳城市最重要的饮用水源。过去南阳人有句口头禅,说某个机会不垂青一个人,就说“你去白河里洗洗脸去”。那虽然是句抢白人的话,但至少说明,白河水非常干净,干净到可以拿来洗脸。当然,白河作为南阳人从古自今的共同记忆,它的功能远不止于饮用。
除了白河,流经南阳的河流还有丹江、唐河、淮河、湍河、刁河、灌河等等,用水网密布来形容一座北方城市似乎有点奇怪,但用在南阳身上再适合不过了。这些河流分属长江、淮河、黄河三大水系,在上千年的历史长河中,它们组成了中原地区南北漕运的黄金水道。
汉唐时期,长安、洛阳均为全国政治中心,江南地区粮物运往京师的最佳线路就是汉江,船只到达襄阳后,进入豫西南有三条水路:其一,继续沿汉江西北行,再沿丹江逆水而上,到达淅川县西北部的荆紫关,然后用马匹或人力驮运,过武关翻越秦岭到达长安。其二,出汉江沿唐白河、白河北上,到达南阳北石桥镇,陆地沿三鸦古道,翻越云阳九里山经鲁山、汝州到达洛阳;其三,出唐白河沿唐河东北行,经唐州北上可达源潭、赊店,然后登陆路,过方城经叶县、宝丰而达洛阳。而无论哪一条路线都要经过南阳。
白河、唐河、丹江这些河流也许在中国版图上并不起眼,但因其特殊的地理位置和河流流向,在今之前的千百年间,曾经形成了一条条重要的舟楫物流通道,兴盛繁荣了沿河的多个集镇,也留下了很多值得回味的美好传说和故事。
商贾重镇风头无两
特殊的地理位置和历史文化给南阳留下的记忆是非常丰富的,有些甚至是独一无二的。
史上能同时拥有九座城门的城市无一不是历代名都,屈指可数,比如北京、西安、洛阳、南京等,可偏偏在很低调的豫西南却也伫立着一个拥有九座城门的历史重镇:社旗。
从南阳市区向东驱车大约一小时就能到达社旗县,在闹市区中,一座八九层楼高的古建筑显得特别突兀,那壮观的气势和中国古建筑特有的飞动轻快的韵味,让人情不自禁地遐想:如今并不怎么出名的社旗县,为什么会有这样一座超“豪华”古建筑?为何清朝时期此镇每年财务税收竟占河南全省的二分之一?为什么当时社旗的最高官员要比南阳知府高上三个品级?慈禧太后为何偏偏给这座会馆亲笔题字?这片土地到底承载过什么样的繁华?
“辉煌壮丽,天下第一”,这是著名古建筑专家单士元面对这座山陕会馆发出的赞叹。
山陕会馆始建于清乾隆二十一年(1756年),经嘉庆、道光、咸丰、同治至光绪十八年(1892年)竣工,共历六帝136年,总面积13000平方米。现有山门、过楼、戏楼、左右夹楼、钟鼓二楼、南北看楼、南北碑亭、正殿、关帝庙、财神殿、火神殿、春秋楼、望楼、游廊等亭台楼阁160多间。
会馆所在的社旗县原名赊店镇,为南北九省的交通要道,全国有十三个省的商人在此经商,尤多秦晋盐商大贾。仅各省商人建的同乡会馆就有山陕会馆、湖北会馆、江西会馆、广东会馆、福建会馆等二十余处,其中山陕会馆独领风骚“天下第一”。赊店镇也有天下第一镇之称号。
山陕会馆是当年寓居此地的山西陕西二省商人集资兴建的同乡会馆,据有关碑文记载,仅兴建春秋楼及附属建筑就花费白银7078440两,兴建大拜殿及附属建筑花费白银887888两。
如此庞大的资金来源,是各地商人为树立本籍的商业形象,相互攀比的结果。寓居社旗的山陕两省商贾财大势众,加之“盖压三江”的比富心理,此地又为茶马古道的咽喉,水陆交通发达,互通南北,使社旗山陕会馆建筑之时得以“运巨材于楚北,访名匠于天下”。其选材范围之广、材质之优,延聘工匠之多,为当时同期建筑工程之冠。而历年的维修费用均超过承德避暑山庄,各地的能工巧匠齐集于此,各展绝技,从而使社旗山陕会馆的建筑艺术达到了其时的巅峰状态。
洗尽铅华再造繁华
只是这样的繁华,南阳人已经很久没有看到了。
曾经山陕会馆的热闹场面已经远去,繁忙的白河水道成了市民休闲锻炼的湿地公园,而南阳也已经被历史的喧嚣所掩盖,人均 GDP 在省内长期落后。
近代京汉铁路开通以后,衰落了的河南重镇开封和洛阳,也拉走了南阳南北交通要道的地位,随着内地水运向铁路陆运的转移,南阳被置于豫西南一隅,成了交通闭塞之地。直到2004年宁西铁路的修通,这一现状才得到缓解。
地处南襄盆地的南阳,水资源、农副产品、油气资源、旅游资源丰富,但是如果没有便利的现代立体交通网络,这些资源都无法有效带动城市经济发展。
从南阳这几年的规划来看,“一河、两岸、四组团”的规划,参考了德国、英国、日本、新加坡等国家著名城市规划设计方案,充分考虑了南阳的历史文化和工业交通需求,把南阳在豫西南的地位做了合理定位:豫鄂陕三省交界地区重要交通枢纽和区域中心城市。
交通方面,南阳姜营机场距离南阳市区仅10公里,其飞行区等级为国家4D级机场,为河南三大民用机场之一,通航北京、上海、广州、深圳、成都、重庆等十多条航线,成为沟通南北的重要交通枢纽。而即将建成的郑万高铁也将拉近南阳与周边城市的距离。
交通的改变,总是牵动成千上万人的生活,也促成了一座城市完成自我蜕变。
近几年的南阳一改过去的沉闷气象,打破了混乱的格局,重新梳理城市规划,把人文、经济、宜居等多种因素综合考虑,整座城市焕然一新。南阳也因此接连获得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国家园林城市、中国月季之乡、中国十大最具创新力城市、中国最具幸福感城市等荣誉称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