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丨秦松 图丨 广西文化和旅游厅
在广西的北部,有这样一个地方,它因一个少数民族而得名,也因这个少数名族而闻名。这里有着上千年的历史,有着古老的神话,有着异族的风情,这里就是美名远扬的广西柳州三江侗族自治县,人们通常简称之为三江侗族。人们来到这里,或因想遇见稀奇的侗族多耶节,或因为了体验百家宴的热闹,或只愿走一走那三江风雨桥。
丨歌舞多耶节丨
中国人好热闹,喜过节。早前就听朋友说过“想过节,到三江”,原来是因为侗族节日多,一年中的各种节会活动不下百次,其中多耶节最为热闹。早前交通没那么方便,纵使对侗族节日有再多好奇,也难以前往一探究竟。近年来随着公路、铁路的四通八达,支线航空的快速发展,前往三江成了一件轻而易举的事。这不,去年我与友人仅利用一个周末的时间,就从重庆飞到了柳州,来到三江,体验了一把侗族节日的热闹场面。
与其说我们到三江的时候恰好遇到多耶节,还不如说我们是选择在多耶节的时候专程而去。而我了解侗族,就是从那次多耶节开始。我们到达三江那日,正是多耶节的开幕式。“百人侗歌展歌喉,百把芦笙竞风流,百家侗宴惹人恋,千人多耶把客留”的气势,着实让人震撼。
(当地油茶)
侗族人有“饭养身、歌养心”之说,每逢喜事,都会以歌传情,以歌咏志,歌舞升平。而多耶节更是如此,因为这个节日的名字由来就与此有关。我从一名侗族老人那儿得知,“多耶”是侗语音译,为“踏歌而舞”之意,它是侗族的传统民歌形式之一,也是侗族大型集体舞。多耶是一种集体歌舞活动,参与者需手拉手围成一圈,跟着领唱的节奏边唱边舞,并在侗族寨和寨之间往来走访。
那日上午,来自四面八方的游客都汇聚在了多耶广场,领略侗族大歌之余,还欣赏侗族讲款、芦笙踩堂、木工展示、打油茶展示、侗服侗锦展示以及千人多耶等。节日的活动丰富多彩,而让我记忆最深的还数那日的午饭。午饭时间,三江鼓楼旁的月亮街上摆起200米长的百家宴,近百张餐桌上的菜肴出自不同的侗族人家,我们挤在人潮里,从街口吃到了街尾,期间不时还有盛装打扮的侗族姑娘举酒相迎。那日,不少游客与我一样,醉在了美酒里。
丨遇见风雨桥丨
来到三江后,我才真正体会到人们常言的“过山必有路,逢水必有桥”。在侗族聚居的地方,不管走到哪村哪寨,都会看到横跨江河、溪沟的一座座木质桥梁。因这些桥的桥廊上雕刻有各种花草树木、人物等图案,侗族人给它们取了个好听的名字“花桥”。其实花桥就是侗族非常出名的风雨桥,因桥身由桥、塔、亭组成长廊式走道,行人过往能躲避风雨而得名。当地侗族人告诉我,在三江全县就拥有近200座风雨桥,而三江风雨桥是世界上最大的风雨桥。
第二日的清晨,我与友人专程来到了三江风雨桥。早上的风雨桥烟雾迷离,桥下流淌着的是蜿蜒而过的浔江,浔江两岸的人们还在睡梦中,寂静之处,遐想连连。友人告诉我,风雨桥是杆栏式建筑的发展及延伸,是侗族人民引以自豪的又一民族建筑物。因为它不仅美观,而且整座建筑不用一钉一铆,全系木料凿榫衔接,横穿竖插。棚顶都盖有坚硬严实的瓦片,凡外露的木质表面都涂有防腐桐油,所以它横跨溪河,傲立苍穹,久经风雨,仍然坚不可摧。
风雨桥和鼓楼是侗族村寨的标志,有寨必有楼和桥,鼓楼代表阳刚之气,象征男性,风雨桥朴实而美丽,象征女性,楼桥皆有,象征着侗族村寨阴阳协调,男女平等,社会和谐。风雨桥优美坚固,既可供人行走,又可挡风避雨,还能供人休息或迎宾接客。我恍然间明白,风雨桥为何遍布侗乡,因为在侗族人心中,风雨桥是桥,也是楼,更是民族的信仰和守望。
侗族习俗
侗族婚礼
侗族婚姻,不论是自由恋爱,还是他人说合,都得由男方请媒人到女方家说亲,得到女方父母的应允,才择日完娶。迎亲的傍晚,由“接亲婆”手提灯笼,背一床铺盖,把新娘接到新郎家。新娘进门时,全家回避。新娘进门后,坐在火塘边的新凳上,由一位德高望重的老人念新婚词,向新婚夫妇祝福。接着,新娘动手架锅作炊事仪式,表示她从此为这家主妇。
赶贼节
每逢中国传统佳节大年初一,侗人便聚在一起举行独特的传统避邪节——“赶贼节”活动。身裹寿衣的小伙子扮演“山贼”,伴随轰鸣的炮声巡遍村中三座鼓楼,活动中炮声和喜糖接连不断,“山贼”被赶出寨子后,村民以精彩纷呈的芦笙踩堂、多耶、广场舞等节目纵情狂欢,寓示驱邪化吉,祈福来年岁岁平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