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刀杀闺蜜者被判死缓,网友铺天盖地的“轰炸”,真的判错了吗?

2019-07-29   法治潮阳

近日,

有媒体报道称

一女护士沉迷赌博

196刀刺死闺蜜,

死者家属不服死缓判决提出申诉,

引发广泛关注。



据红星新闻报道,2018年1月29日,湖南永州零陵区太谷酒店内发生一起命案。死者王某身中196刀,在酒店内当场死亡,行凶者方某很快被警方抓获。

据介绍,事发时王芳26岁,方琦29岁。王芳父亲称,女儿和方琦均为当地某医院护士,两人曾是闺中密友,方琦沉迷赌博后,多次找王芳借钱,甚至曾架刀威胁女儿拿钱,两人关系破裂。认识王芳十多年的好朋友李婷(化名)介绍:“她俩当时特别要好,甚至同吃同住。”李婷回忆,“但方琦沉迷于赌博后,一切就开始变了”。

方琦(左)和王芳(右)


判决书显示,方琦父亲称,为了给女儿还赌债,他曾卖了一套房。李婷介绍,2017年1月,方琦曾刀架王芳脖子“借钱”,王芳报警,公安机关以涉嫌强迫交易罪将方琦抓获。后来方琦家里求着王芳写了谅解书,检察院对方琦作出了不起诉处理。王芳父亲介绍,方琦从看守所里出来后,再次找女儿和其好友李婷借钱,一共借了58万,“其中王芳的一个朋友出了10万,李婷出了20万,王芳出了28万”。

王某父亲表示,王芳一共身中196刀。“一审开庭时,我们看到了案发现场酒店监控录像,凶手一路追杀我女儿,从10楼跑到2楼,我女儿满身是血,凶手一边追一边捅,整个过程持续了15分钟”。

王某遇害

2018年12月20日,湖南省永州市中级人民法院判被告人方琦犯故意杀人罪,死刑,缓期两年执行。对于这个结果,王芳的家人不能接受。2019年1月25日,王芳父亲向湖南省人民检察院递交了刑事申诉书,申诉理由为“量刑不当”。

针对这一判决结果,

网友们瞬间炸开了锅:

判轻了!

196刀,竟然才判缓刑!





面对铺天盖地的质疑,

近日,湖南省永州市中级人民法院

对此做出了回应。

7月25日上午,永州市中级人民法院在官方微博发布消息称,被告方某非法故意剥夺他人生命,致一人死亡,其行为已构成故意杀人罪。在被抓获归案后,被告方某如实供述自己的犯罪事实,方某杀人系同性情感纠纷及经济纠纷引发,且方某具有法定的坦白从轻处罚等情节,依法可以从轻处罚。

虽然永州市中级人民法院

针对此事件进行了回应与说理,

但网友们似乎并不买单,

甚至有的网友还对法官进行了质疑……



那么问题来了,

案子真的判错了吗?

法院的判决是否合法有据?


首先,根据我国《刑法》规定,故意杀人的,处死刑、无期徒刑或者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情节较轻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方某构成故意杀人罪,应对其在刑法规定的量刑范围内进行处罚,这毫无疑问。也就是说,方某确实最高可面临死刑的处罚。

但与此同时,我国《刑法》还规定了,死刑只适用于罪行极其严重的犯罪分子。对于应当判处死刑的犯罪分子,如果不是必须立即执行的,可以判处死刑同时宣告缓期二年执行。


那么问题来了,196刀算不算罪行极其严重?其实,法院对于认定“罪行极其严重”的情节,并没有具体的司法认定标准。


更为关键的是,在本案中,湖南永州中院判处方某死缓最主要的原因,并非在“罪行极其严重”这一争议焦点上,而在于方某存在从轻处罚的情节。



根据湖南永州中院判决书显示,被告与被害者双方之间为“情侣关系”、且具有“坦白”情节,故作出酌情从轻处罚的决定。而方某的“坦白”情节,也确实是我国《刑法》中所规定可以从轻处罚的情节之一。《刑法》规定,犯罪嫌疑人犯罪后未能主动投案,虽不属于自首,但是如实供述自己罪行的,可以从轻处罚。

除此之外,被告与被害者双方之间为“情侣关系”也成为量刑的一个关键点。据最高法2010发布的《关于贯彻宽严相济刑事政策的若干意见》规定:对于因恋爱、婚姻、家庭、邻里纠纷等民间矛盾激化引发的犯罪,因劳动纠纷、管理失当等原因引发、犯罪动机不属恶劣的犯罪,因被害方过错或者基于义愤引发的或者具有防卫因素的突发性犯罪,应酌情从宽处罚。

由此看来,湖南永州中院的判决虽然不能让“民众满意”,但也确实也在法律所规定的范围内,亦同在法理之中。



但是,有时舆论所追求的价值目标,是司法结果满足民众的正义评价标准;而司法追求的价值目标是司法活动符合法律的规定,包含裁决程序的合法以及裁决结果的适法。这就导致了有时候公众所期待的结果,会与司法作出的判决有所差距。

所以,即使此案的最终结果与公众所期待的结果有差距,但方某的判决结果是由司法机关通过正当程序依法认定的,我们应当给予尊重,我们应当尊重法院的判决。


当然,在另一方面,作为法治社会的成员,我们当然拥有对公共事务发表评论的权利,而且完全可以从普通人的视角、或者跳出普通人的视角说出自己的理解。但普法君同时希望,我们绝大多数的网友都能持着平和的态度,有理有据,引经据典,据理力争,而非铺天盖地的谩骂、中伤我们的司法工作者。倘若如此,我们或许在不知不觉中会陷入到“恶”的一面,这难道不与我们最开始所追求公平正义的目的背道而驰了吗?

正如《胜利即正义》剧中所言:真正的恶魔,正是无限膨胀的民意,是坚信自己是善人, 对落入阴沟的肮脏野狗进行群殴的“善良的市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