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检测率、高贫困率,印度“封城”能控制住疫情吗?

2020-04-07   法治潮阳

在印度的加尔各答,本该奔走于各家各户做田野调查的中国留英博士婷茜,如今只能在公寓里隔离。


3月22日,印度实施“公共宵禁”。两日后,总理莫迪宣布,从当天午夜起在全国范围内实施为期21天的“封城”措施。


婷茜住在当地上层中产阶级聚居的楼内,她和邻居都不怎么出门,也注意戴口罩。但在隔壁的贫民窟,早晚天气凉快时,人们就聚在屋外聊天,即使没有口罩。


婷茜不禁担忧:在防护条件和思想认识差距如此大的社会中,21天的“封城”,真的能控制住印度的疫情吗?


带着口罩的印度民众。


漏洞:严厉的防控与不足的检测


与欧美多国动辄数万的确诊病例相比,截至4月6日,印度4000余例的确诊病例,似乎不算太多。


早在2月初,印度便采取了签证限制措施。3月13日,更是暂停了所有外国游客的访印签证。3月22日至29日,印度禁止所有国际商业客运航班入境。


“实行‘公共宵禁’后,街上就有警察严管了,新闻里看到的出门会被打屁股是真的。”在班加罗尔的华商林美含笑着说,有华人朋友近日坐私家车出行遇到警察盘查,警察本要依法用警棍抽打其臀部,得知是外国人后留下一句“要么被打要么回家”,朋友才速速离去免了皮肉之苦。


在林美含创建的“班加罗尔21天封锁互助”微信群中,在印华人正在聊印度部分地区外出会被警察打屁股的事情。(受访者供图)


印度民众出行被警察打屁股驱赶。


在复旦大学南亚研究中心副主任林民旺看来,印度政府对疫情发展高度重视,采取的措施十分严厉。“印度执政者非常清楚自己国家的特点,更了解此时该国最脆弱的地方在哪里。”他说。


然而,人们对印度疫情的忧虑,一直存在。


比起确诊病例数量,婷茜更关注印度对新冠病毒的检测量。在个人公众号里,她多次提到印度检测率低的问题。


据牛津大学数据网络出版机构——用数据看世界(Our World in Data)的报告显示,截至3月24日“封城”,印度每百万人口中只有15人得到检测,与许多国家相差甚远。


用数据看世界(our world in data)统计的各国每百万人新冠肺炎检测量。


最初,印度规定只有与确诊病例密切接触、有高风险国家旅行史或在呼吸科工作并出现相关症状者才有资格进行检测。当时印度卫生部认为,加大检测力度对印度来说“为时过早”,甚至会引起恐慌。


“前期的高检测要求,会使很多海外归国的无症状感染者成为‘漏网之鱼’,现在印度各地有可能分布着一批没有收治也不在检测范围内的感染者。”婷茜说。


如今,在跨国宗教聚会引发聚集性感染的情况下,印度政府意识到增加检测量的重要性,将检测条件放宽至无症状但接触过确诊病例的医护人员、有出国旅游史或与确诊患者有过亲密接触的所有人。


中国社科院亚太与全球战略研究院副院长叶海林表示,目前印度全国医疗床位不足70万张,随着检测能力提升,印度确诊病例数会不断增加,届时将对国内医疗资源服务能力带来严峻的考验。


在印度喀拉拉邦戈奇,从意大利返回的旅客走下救护车前往隔离所。


危机:无处可逃的贫民


4月1日,亚洲最大的贫民窟——位于印度孟买的塔拉维贫民窟,确诊一例新冠肺炎病例。短短2天内,塔拉维又确诊了第二、第三例。


婷茜所在的西孟加拉邦有许多输入型病例,她认为病毒很容易从输入型病例传染给贫民窟居民。“输入型病例以留学生为主,他们的家庭条件比较好,很多家里有佣人,而佣人一般是从贫民窟来的。”她刻画出一条清晰的传播链,“输入型病例将病毒传染给家人和佣人,佣人再把病毒带到贫民窟。”


人口密集、卫生状况堪忧的贫民窟,是病毒的温床。


塔拉维贫民窟。


以塔拉维为例。在2.1平方公里的土地上,低矮破旧的棚屋和狭窄的街道连绵不绝。近100万人住在这个局促的区域,水、电、燃气都十分不足,公开资料显示,那里平均每500人才有一个厕所。


“贫民窟都是家家户户挨在一起,有些一天只有20分钟供水,居民要排队去抢,根本不能避免接触。”婷茜说。


塔拉维贫民窟。


“封城”后,店铺基本关闭,许多工作也随之停止。比起病毒,贫穷更使穷人陷入绝境。


来自海得拉巴的卡西姆表示,她家所在的公寓有一些守门人、女佣、司机等,因工作暂停而承受着巨大的压力。“在印度有许多贫困人口,他们如果失去工作,就没办法维持生计。”


国际劳工组织数据显示,印度有超90%的劳动力在非正规部门工作,如车夫、街头小贩、帮佣等。许多人只能依靠现金收入来满足日常需求,当日挣的钱当日花完。


在“无工无食”的恐慌和交通暂停的情况下,成千上万的外来务工人员选择走上国道,徒步返回农村的家里。据《卫报》报道,截至3月30日,已有超20名外来务工人员在回家路上因意外或身体不适死亡。


成千上万的外来务工人员选择走上国道,徒步返回农村的家里。


“现在政策是将外来务工人员在目前走到的地方安置起来,隔离14天。”婷茜表示,为帮助外来务工人员,政府作出了一些努力。以西孟加拉邦为例,邦政府要求每个区至少设立一个收容所,并动员社会力量参与救助。一些地方将寺庙改造成收容所,政府每天为外来务工人员提供食物,解决温饱。


班加罗尔的富人自发派食物给需要的民众。(受访者供图)


民众正在排队领取免费食物。(受访者供图)


互助:海外华人打满整场战“疫”


创办印兴资本,成为跨境投资顾问,林美含每年要在中印两国往返10余次。


今年大年三十,林美含飞往孟买,为中国采购医疗物资。2月底,她才回到班加罗尔的家中进行自我隔离。


在与印度客户的交流中,林美含听闻一名企业创始人的母亲认为挂在身上的印度香包比戴口罩更有防护作用,这让她很无奈。“那名母亲是小学老师,受过教育,但还是对疫情缺乏正确的认知。所以我觉得在印度进行防疫信息的推广是非常有必要的。”


林美含与团队连夜整理并翻译了中国防疫的相关举措,在“封城”的第二天,把资料给了她的客户、印度最大的在线问诊公司Docsapp,方便他们推广。


印度“封城”的第一天,林美含做好防护措施,到杂货店买了店里剩下为数不多的一些食品。(受访者供图)


3月28日,林美含接到马哈拉施特拉邦政府打来的电话,希望她帮忙向中国企业购买试剂盒。“订单已经下了,购买了100万个试剂盒,现在在走印度这边的批文流程。”


“之前有网友说‘中国抗疫上半场,海外抗疫下半场,海外华人打全场’,现在我终于理解了。”林美含笑言。


在印度戈奇,一名男孩接受体温检测。


在这场战“疫”中,人们学到了很多。“在这样的时刻,大家的互相支持是最重要的。”卡西姆说。


在谈及中印两国在疫情防控方面的合作空间时,林民旺认为,中印两个大国发展目标相近,在“内防扩散、外防输入”的大框架下有很多合作机会。以生物医药产业为例,中印两国在检测试剂准确率提升、疫苗研发、抗疫药物生产等方面都有很坚实的合作基础和广阔的合作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