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这闷热的八月里,有一种海鲜大量上市,不但一斤只要七八块钱,而且可以吃得"噫然大块吹"的那种酐畅淋漓感,说到这,是不是有朋友是不是会问,现在还有那么便宜的海鲜吗?答案是肯定的,接下来就来请出我们今天的主角——虾潺。
当然,如果你单凭虾潺的价格,就觉得它是登不上大雅之堂的下贱之物,那么你可就小瞧它了。清朝诗人戴文俊有诗中写道——公婆船小惯迎潮,相守孤篷暮复朝。喜煞龙头鱼罢贡,海天如镜中蚶苗。说明了,当时虾潺可是进贡皇宫的贡品呢。
还记得有一年去舟山玩,在吃大排档的时候,听见老板向一桌北方食客介绍菜的时候提到了"东海小白龙,12元一条。"那些北方食客一听这名字这么霸气,这价格又不贵,就立马要了20条。我当时还小,一听到东海小白龙,也向爸妈吵着要吃,随后,爸爸就对老板说,我们这要加个红烧虾潺。
我一听,急忙说:"小白龙,我要的是小白龙。"妈妈轻声和我解释道:"东海小白龙其实就是虾潺的别称,只不过是个噱头,名字好听了,价格就跟着上去了,忽悠那些北方人呢。"刚刚还在我脑海里浮现的高大上的画面,瞬间就破灭了。
后来爸爸还告诉我,虾潺的别称还有很多,像水潺、龙头鱼、豆腐鱼等。传说,虾潺以前还叫做水定,它虽然外表不美,但是却有一副好心肠。有次龙王下令让各种鱼类捐出一根自己的骨头给鳓鱼,水定就把自己身上唯一的一根硬骨头捐了出去,一下子就瘫倒在龙宫门口。龙王问清缘由,便赐予水定一个龙头,并命其他鱼类见到水定就要像见到龙王一样恭敬。
水定这才有了如今的模样,因此也被称为龙头鱼。
虽然我是个土生土长的沿海城市的娃,但小时候,吃鱼总会被鱼刺卡住,因此,最喜欢吃的便是虾潺,虽然它是一种很常见又是个白菜价的海鲜,却有着其他海鲜无法比拟的口感。全身没有一根硬刺,既没有鳞甲护身,也没有螯足自卫,胖嘟嘟的肉就和豆腐般白嫩细软,但豆腐却没有虾潺的鲜美。
虾潺常见的烧法,也无过于清蒸、红烧、豆腐汤、拖虾潺等。
而现在追求养生的我,坚持着真正的营养美味海鲜是靠蒸出来的理念,因此我现在最喜欢的是清蒸虾潺了,蒸好后再倒点酱油,比起那浓油赤酱的爆炒或者熬汤,简简单单的清蒸更考验了对时间和火候的掌握,也是最考验虾潺本身鲜美度的。
吃虾潺的时候,要小心夹起来,嗦入口中,根本无需咀嚼,只有这么轻轻一嘬,就像吸果冻那样,骨肉就会分离开来,如羽毛般轻飘飘的,如沐春风,一口下肚,让我甚是满足。即使不小心将虾潺那软不拉几的刺给囫囵吞下了,也无关紧要,完全没有鱼刺的卡喉的感觉,就像是吞下了根没嚼碎的粉丝。
虾潺体内有丰富的水分,特别在天热不容易储存,在过去没有冷藏设施的条件下,新鲜的虾潺吃不完,那怎么办?一般都会晒干,名曰——龙头鲓。
清朝诗人王植三曾在《东门竹枝词》中提到过晒虾潺的场景——一带泥泥涂场圃筑,大家呼晒鲓头忙。鱼虾还许儿童乞,抵得田间拾稻梁。
晒干后的虾潺不再是当初那软趴趴的模样了,变成了硬邦邦的龙头鲓,俗话说:"过酒乌贼鲞,下饭龙头鲓"。
听说以前的龙头鲓腌制的特别咸,一根就足以吃下一大碗的泡饭,因此,龙头鲓也就和泥螺、咸蟹、咸鳓鱼一块,成为了早年间宁波人喜爱的海鲜四大压饭榔头之一。不过现在,追求低盐,所以人们在晒虾潺的时候,通常去除内脏后不放盐或者摸少许的盐晾晒。在夏季,食欲不振的时候,弄点龙头鲓来蒸一蒸,经过晾晒后龙头鲓需要多嚼,细细咀嚼,能品出鲜香中带着一丝甜嫩。当然龙头鲓也可以油煎,然后再撒上些白糖,煎完后的龙头鲓,那香味劲、那酥脆劲,再蘸点醋,这咸鲜酸甜的滋味,必定让你食欲大增。
那么在买虾潺的时候,如何辨别虾潺是否新鲜?
一要看颜色,新鲜的虾潺颜色是亮白色里透着一点粉红色,过于白或过于红的都可能是有问题的,有些不良商家,可能会将其浸泡过胭脂红;二便是凭手感了,软中带硬才好,那种过分挺的,有可能加了甲醛,反之软塌塌的则说明不新鲜;三则是闻味道,如果有异味的,就千万别买。当然,有朋友会问,要是吃食堂或者吃餐厅的时候吃到虾潺,那这样能不能判断出虾潺好不好?那就只能凭口感了,如若不是鲜滑软糯,吃起来硬邦邦的,那还是别吃的为妙。
趁着虾潺大量上市,快去买些来尝尝鲜吧~
编辑:Betty 部分图片来源于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