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汾老茶馆
欧阳跃亲/文图
遂川盛产茶,已有200多年的种植史的狗牯脑茶是江西省八大名茶之一。早在1915年,狗牯脑茶就曾荣获巴拿马万国博览会金奖。一走入遂川境内,巨大的茶雕塑就骄傲地宣示你,你已经进入茶乡。逢年过节,遂川人礼尚往来的礼品一定少不了茶;走亲访友,请到遍布大街小巷的茶楼、茶馆、茶棚坐坐,那是自然的待客之道。
我喜欢去遂川,尤其喜欢去大汾走走,那里不仅有中西合璧的骑楼,“男人背孩子,大娘裹头巾”风俗也是格外抢眼的风景,而我最喜欢的还是安静地坐在老街的茶馆里,喝着青绿的“狗牯脑”,品尝着客家独有的“浸坛”。
大汾镇,位于遂川县西部,古称“汾江”,因“三河汇集,水清如镜”而得名。光绪十六年(1890年),一些在广州经商的遂川籍商人回到家乡,在汾江两岸建商铺经商。源于古希腊的外廊式建筑“十三夷馆”——骑楼,由此在遂川出现。由于骑楼融入了西方元素,具有明显的异国风情,让当地人们眼前一亮,一时成为时尚。大汾骑楼街长350余米,宽10米,由街、巷、院组成,其街道主要由西向东作为骨架,其他巷道列于大街两侧形成网状,状若凤凰展翅。
从空中看,林林总总的老茶馆就遮蔽在巨大的凤凰翅膀下,享受着怡然自得的静谧。
写大汾老茶馆,自然想起几年前的一次到大汾老茶馆采风,口齿便不听使唤地涌出微甜的唾液。那天,我们四位摄友随意走进一家老茶馆,客家人特有的热情让你挪不动脚,不好意思再寻第二家。入乡随俗吧,我们刚围坐在小方桌前,四杯热腾腾的“狗牯脑”茶就端到了我们面前。乍一看,叶片细嫩均匀,碧色中微露黛绿,表面覆盖着一层柔细软嫩的白绒毫,莹润生辉。茶水清澄而略呈金黄,闻一下清香扑鼻。老板介绍说,这茶是家里的老茶树采摘而来,泡一杯茶仅需五至七片茶叶。我忍不住嘬了一口,一股香甜之气如游龙钻入肺腑,口中甘味经久不去。
在大汾老茶馆喝茶,离不开大快朵颐地道的客家“浸坛”。 “浸坛”是一种菜,遂川客家人家家都擅长做。客家人的酸浸,选用隔年的酸冬酒作浸液,再放入炒熟炒香的食盐,加些冰糖,所以,比起别处光用醋盐浸泡的,其味道更酸辣、浓烈。客家酸浸泡制作的工艺极为讲究,先将要浸泡的辣椒、大蒜、萝卜、菜梗等食料洗净晾干放入坛中,然后盖盖,封住坛口,约过半个月就可以吃了。食用时,万万不可用手直接进坛去捞,必须用干净无水的长筷子夹起。浸坛只要不进水、不进风,避光、避热,就能保存很久,酸浸菜越久越醇,色泽光鲜,美味十足。老板告诉我,当地好多人家都可以拿出几年、十几年的浸坛。若主妇手艺好,放料分寸得当,那酸甜可口的浸坛,存放几十年都不会变质,不仅可以配菜、开胃,还可以助消化、治痢疾,是客家人的一碟风味茶点。
说得再好,不如亲口一尝。我用筷子夹起一片萝卜片 放入口中,酸中微甜,嘎嘣爽脆,让我胃口大开。我的筷子很快伸向那红鲜鲜的大辣椒,经过长时间的酸泡,辣味已减弱许多,酸甜辣爽让我欲罢不能,并不爱吃辣椒的我一连吃了三个。同行的友人也不甘示弱,真有点筷子打架,争先恐后之意。
和旁边喝茶的老乡聊天才知道,解放前,碰上灾荒年,老一辈人往往是就着酸浸喝凉水挺过来的,若是连酸浸坛子都空了,就只能吃米糠麦麸观音土了。即便改革开放前,碰上青黄不接的时候,一碗酸浸菜,也能熬过一日三餐咽着红薯稀饭的日子。
一杯“狗牯脑”茶,一碟“酸浸坛”,这已经成为大汾老茶馆的招牌,也是我日思夜想再返大汾的念想。
来源: 生活新势力
责编:李雅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