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里来书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万里长城今犹在,不见当年秦皇。"这封回信,引发了一段邻里相让的佳话。
安徽省桐城市,是一座素有崇文崇教优良传统的古城,被誉为"文都"。城内的"六尺巷"遗址,闻名遐迩。
说起六尺巷的来历,就要讲一个典故。
清朝康熙六年,桐城的张英考中进士,被选为庶吉士,后官至文华殿大学士、礼部尚书。先后充任纂修《国史》、《一统志》、《渊鉴类函》、《政治典训》、《平定朔漠方略》总裁官。可以说,张英在不但是康熙朝的重臣,还是一位著名的文人。
修复后的"六尺巷"
据《旧闻随笔》和《桐城县志略》等史料记载,张英在桐城的老家,设宰相府,其西侧有空地,张家认为这空地是自家的。有一次,空地东侧的富商吴家要建房,就准备往西越界,进入了这块空地。于是,张家不让,双方引发争执。
张、吴两家把官司打到了当地县衙。县官考虑到两家一官一商,都不是寻常人家,哪家也不敢得罪,所以很难轻易了断。
张家人一气之下写了封加急信送给京城的张英,希望他能出面解决。张英看了信后,给家里写了一封回信。其中写道:"千里来书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万里长城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
张家人收到回信后,豁然开朗,于是主动让出三尺空地让吴家建房。
吴家觉得蹊跷,张家人便拿出张英的书信给对方看,吴家见信后深受感动,也也往东退出三尺后建房。这样,张家宰相府的东墙与吴家新房的西墙之间,就形成了一个六尺宽的巷子。"六尺巷"由此得名。
有了这条六尺巷,人们进出桐城便多了一条便捷的通道,省了不少脚力。张英作为官至一品的宰相,不恃权凌弱,主动让地的做法也深得当地老百姓尊敬。因此六尺巷的故事广为流传,成了妇孺皆知的美谈。
由于朝代更迭,世事变迁,张家宰相府后来大多毁废不存,六尺巷成为遗址。
20世纪80年代,六尺巷作为重要历史文化遗存受到政府部门重视,1985年被公布为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99年始,桐城市政府遵旧制,在此遗址处恢复了"六尺巷"原貌,并增设牌坊、照壁、山石、回廊诸景致,以弘扬前贤以邻为善之精神,表彰先辈谦逊礼让之美德,激励后来者大度做人,秉礼处世。
刻着张英书信内容的山石
具体说来,修复后的"六尺巷"遗址,它东起西后街,西抵环城路。巷南为宰相府笃素堂,巷北为富商吴氏宅,巷墙高2.6米,青灰色块砖垒砌,全长100米,宽2米,地面由鹅卵石铺就而成。巷两端各有一座牌坊,横额之上分别镌刻有"懿德留芳""礼让"之语。牌坊下有包括照壁、山石、回廊等景致组成的文化广场。照壁的正面是四幅组画,由"纷争""报信""批诗"与"和解"四个部分组成,生动再现了当年六尺巷形成的故事。
照壁的背面分别刻有张英的生平和六尺巷简介,山石上是张英手书的"让墙"诗。寥寥数语,寓意绵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