怀安,隶属河北省张家口市,是历史悠久的千年古县,也是享誉八方的文化古县。汉武帝元封元年(公元前110年),于今县境旧怀安村置“夷与”县。
唐穆宗长庆二年(公元822年),取儒家经典“朝廷施行仁政,百姓感恩而怀安”之意,于今旧怀安村置怀安县,一直至今。
怀安县长城遗址
怀安,从唐朝建制算起,距今将近1400年,由于其地处冀晋蒙三省(区)交界独特的地理位置,恰为中原农耕文化与北方游牧民族的连接地带,浓厚的边塞风情中,随着历朝历代的繁衍与融合,被赋予了越来越多的文化内涵。也正是这块多元文化的土壤,千年文化厚韵之沉淀,给当代围棋在怀安的茁壮成长奠定了根脉,偶然与必然中,成就了怀安“全国围棋之乡、北方一枝独秀”。
由此,怀安围棋文化,也成了千年文化古县在当代遗传繁衍中光耀的一张名片。
一
怀安的文化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是地域区位造就了怀安文化之多元化。怀安位于边塞,从最早的夏王朝开始,历经商、周,直到春秋赵武灵王胡服骑射向北方游牧民族聚居地拓展千里疆域,再到后来的两汉,怀安都处于少数民族与中原王朝角逐的前沿阵地。长城烽火台,战争的金戈铁马,其背后难以割舍的是民族融合的步伐。
早在汉献帝建安十二年(公元207年),曹操亲征乌桓,大破于柳城,将降众20余万内徙于幽、并两州,这可谓怀安历史上最早的大规模移民。到明朝,大移民不仅将所属怀安境内的居民全部迁入居庸关里,而且实行军事卫所制,在长城沿线筑城堡、建屯村,大量移民入怀。明朝前后18次大移民中,鉴于怀安地处北蒙势力南下之必经之地,仅有史可查的就有两次大移民。
公元1393年,修建怀安城和左卫城后,抽调南直(今江苏、浙江、安徽等省)和山西官民分配到怀安屯兵驻守,组织屯田。据说,左卫城的来姓、叶姓、金姓、樊姓等四大姓都属移民。公元1414年,为加强京城防务和生产开发,从全国各地移民怀安,多安置在洪塘河和洋河两岸。
怀安地域特色还体现在县境两条河流上。自古以来,傍水而居是必然选择。尤其古时人类抵御自然能力所限,离开“水”这个生命之源,将无法生存。纵观怀安县境,以沙梁台为界,洪塘河纵贯南川,肥沃了两岸土壤,旧县城治所旧怀安村和怀安城正处于洪塘河之畔。正是洪塘河两岸的富庶,人民安居乐业,才有“怀恩而安”之景象。
怀安北川以三条洋河(南洋河、西洋河、东洋河)纵贯,万亩洋河湿地,滋养了洋河明珠柴沟堡和左卫城。起初,怀安县境以南川洪塘河流域为中心,近代以来,随着京包铁路的开通,柴沟堡日益成为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故此县城顺其自然成了柴沟堡。
还有,清朝以来的张库大道的开通,还有晋商文化东移等多重元素的影响,千年古县文化的璀璨,偶然中让围棋文化光耀怀安,成为了必然。
二
如果说“竹可羽是当代怀安围棋奠基人,点出了当代怀安围棋第一颗棋子”,这句话是正确的。但怀安从来就有围棋生根发芽的土壤。
竹可羽教授围棋
围棋,作为中国古代四大传统艺术形式之一,不仅仅是一种高雅艺术,更囊括了天地宇宙、阴阳五行、人生哲理、军事经商、竞技对决等多种文化内涵。棋盘方寸之间,黑白分明之中,磨练的是人的意志,陶冶的是人的情操,彰显的是民族精神。围棋,黑白之间攻守对抗,体现了军队敌我双方的战争,被军事将领所青睐。历史上著名的军事家不乏围棋高手,不言而喻。
怀安地处北方兵家必争的重要位置,春秋战国时期已经广泛推广的围棋,边塞怀安没有理由不盛行。1952年,河北望都一号汉墓群发现了石质围棋盘。怀安汉墓群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包括赵家窑汉墓群和耿家屯汉墓群,有的多次被盗,有的虽然经过文物挖掘没有发现围棋遗物,但据考证,怀安汉墓群所葬之人应当为当地贵族,或者战死的将军。那么,围棋作为士大夫阶层的标志性钟爱,这些人生前,不可能第围棋视而不见。
围棋在古代作为高雅的艺术,棋盘多以楸木制成,棋子为象牙、玛瑙之类的稀有贵重之物制成,普通老百姓是望尘莫及的,这也是旧时围棋在怀安民间难寻的根本原因之一。
围棋在怀安民间,难寻实物佐证,但日常生活无不折射有围棋元素的影子。怀安人的口头禅,如:观棋不语真君子;当局者迷、旁观者清;棋逢对手,将遇良才等。还有,过去农家娶媳妇有晚上闹洞房说“令子”的习俗。其中有“棋盘盘院,金丝柳,娶你花了九千九百九十九…”
怀安县境“憋死牛”的游戏。“憋死牛”也叫“憋茅尸”,双方攻守,可以理解为民间玩不上正宗的“围棋”,而由此演变成的智力游戏。魏晋时的“棋品”制度,亦称“魏晋风度”,客观上让入仕者不得不成为“围棋高手”。竹林七贤中的阮籍,不仅嗜酒成风,而且在围棋上很有造诣。《晋书》载:“性至孝,母终,正与人围棋,对者求止,籍留与决赌,既而饮酒二斗,举声一号,吐血数升。及将葬,食一蒸肫,饮二斗酒,然后临诀,直言穷矣,举声一号,因又吐血数升,毁瘠骨立,殆致灭性。”怀安望族阮家,也就是后来的当代著名的阮慕韩家族,是阮籍的后代,为避战乱来怀安定居。其围棋棋艺传入怀安。
历史延续,到了唐朝,围棋“普及”不仅让围棋风靡全国,也走出国门,边塞怀安从南北朝时的北魏伊始到唐穆宗下延,中间又“魏晋风度”的熏陶,阮籍后裔的传播,围棋至少在官宦士大夫和贵族家庭得以大兴。
明清以来,晋商东移,其经商之道,与围棋棋道一脉相承。受晋商文化影响,棋道和商道并驾,再加上怀安多数移民来自南方,且清朝知县、守备多来自南方江浙一带,其江南围棋必然带到北方。从这个意义上讲,如同当代围棋由竹可羽奠基一样,围棋一直伴随了怀安千年古县发展历程。
怀安自古耕读传家,讲究崇文尚学,尊师重教。如此的文化氛围不仅仅培养出一代代人才,这种格局不仅仅可追溯到战国时的秦国宰相蔡泽。而且,这种文化格局对任何一种文化形式有足够的接受意识,对于围棋文化的接受,更顺理成章。这也同样为当代围棋在上世纪八十年代的孩子们中间崛起,奠定了基础。从学校抓起,从娃娃抓起,从学校教育抓起,借以发扬光大,这是与怀安千年文脉重教尚学密不可分的。
三
陈毅元帅说:“国运兴,围棋兴”。上世纪八十年代,伴随着改革开放的东风,中华迎来盛世曙光,国运与时俱进,怀安围棋的大兴,迎来千载难逢的机缘。这中间,自然少不了竹可羽这个最重要的人物。
竹可羽,出生于围棋名城嵊县城关。据其同班同学金庭昌回忆,竹可羽初中时棋艺崭露头角,到上世纪五十年代,已经成为全国为数从不多的评论家,围棋棋艺也已经到了一个很高的艺术高度。
竹可羽阴差阳错,在反“右派”的问题上下放怀安,来到千年古县怀安。这里厚重的人文历史和文化根脉,让竹可羽萌发并坚信围棋能够在怀安光大。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得以平反的竹可羽,就开始谋划围棋在怀安光大的美好前景。在当时体委主任刘建中的支持下,在时任县领导于振华,乃至省委书记金明等各级领导支持下,当代怀安围棋扬帆起航。
围棋新星在怀安冉冉升起,竹可羽培养出的当代怀安第一代棋手,开始南征北战,驰骋棋坛。先后16次代表张家口参加全省比赛,获团体冠军16项,得金牌116枚、银牌42枚、铜牌28枚。曾4次参加全国围棋赛和出国比赛,连连夺冠,为省和国家赢得殊荣。鼎盛时,河北女子围棋队达到6名队员全是怀安籍的格局。可以自豪地称:“当时怀安围棋成了河北围棋的代表”。1990年,怀安县被国家围棋协会命名“全国围棋之乡”。
怀安围棋赛
俱往矣,怀安围棋接过竹可羽的接力棒,与时俱进。在历届县委县政府的支持下,在怀安围棋人的努力下,围棋,这张千年古县新名片,越来越大放异彩。怀海棋院院长刘娟,竹可羽亲传弟子。如果说竹可羽是怀安围棋之乡的缔造者,他开启了怀安围棋10年的辉煌,那么,刘娟,竹可羽的弟子,她推动了怀安围棋近30年的发展。在她的倡导下,围棋教学走进校园,还走进机关乡村……开启了怀安围棋新局面。
韩少龙、宗跃宏,陈贵、徐正成,这些人,有的是文体部门的科局级领导,有的是县主要领导或主管文体工作的县领导,他们不懈的努力,推动了怀安围棋大发展。
徐正成任副县长期间,2004年在柴沟堡实验小学挂牌“围棋学校”,这也是全县第一区所围棋学校。并主持编写了三本围棋教学课程,即:《中学生学围棋》《小学生学围棋》《我爱围棋》,徐正成亲自作序。还亲自邀请林建超、王茹楠来怀安,指导围棋工作。王茹楠激动的说:“人们都是由上而下普及推广,没想到你把怀安围棋从县里推广到全市”!
怀安围棋,由一县已经在整个张家口市各县区推广开来,围棋在怀安的成就,归结于一方山水孕育的厚重底蕴和人文精神。怀安,深厚的文化根脉,永远是围棋璀璨的营养源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