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生毕业旅游去北极”:人家的起跑线超过了我们的终点,我们该如何自处?

2021-04-01     明珠絮语

原标题:“小学生毕业旅游去北极”:人家的起跑线超过了我们的终点,我们该如何自处?

01

博主@LyingBenBenBoom的一则微博,又让人感到了来自起跑线上的压力。

“听播客说在北极科考时落脚的小镇上看到一群中国小孩,上前一打听发现是北京朝阳区小学的毕业旅行。”

“奉劝各位爹妈别卷了,这还有啥可卷的。””

后来据考证,那些小学生不是朝阳的,而是海淀的。

但不管是哪儿的,其实都一样,孩子肯定都是来自于大城市里的高端家庭,不属于平民阶层。

其实不仅在北京,其他地方也一样,经济条件更好的父母,教育孩子的视野已经扩展到了更大的世界。

记得前些年就有过一条新闻,说华师附中17位中学生在寒假期间远赴南极开展了为期18天的科学考察冬令营活动,团费人均15万元。

可见,不仅北极,就连南极,也早就有了我们国家孩子们的足迹。

02

当时就有网友说,15万元够交楼房的首付了,花这么多钱去南极走一趟,不值。

说这话的人,肯定没钱。

能花15万让孩子玩半个月的家庭,不会缺交首付的钱。

所谓“行万里路,读万卷书”,不管大人还是孩子,能够出去开阔视野都是好事,这不存在值不值的问题。

有人感叹,我们放暑假去天安门广场看一次升旗还觉得有些奢侈,人家已经踏上了北极。

这不由得想起那句让人泄气的话:

条条大路通罗马,但人家一出生就在罗马。

人家的起跑线超过了我们的终点,如此悬殊的先天差距,你让我们怎么和人家竞争?

03

笔者是穷人家的孩子,对此深有感触。

作为农二代,我直到上大学才第一次出县,第一次坐火车,第一次看到三层以上的楼房。

别说和国内的高端家庭相比,就算是在普通的城市家庭面前,先天不足也非常明显。

但多年的经历证明,即使我们在起点上不如别人,也不代表我们就没有机会。

至少,我们可以做到两点:

一是我们不能行万里路,但可以读万卷书。

行万里路确实如同读万卷书,其益处不容小视。

但同样,读万卷书也如同行万里路,照样可以收获满满。

就说笔者身边的一个真实例子吧。

同事的女儿,考上了厦门大学,现在已经在国外定居。

在大三的时候出国交流,在接受对方高校面试官的口试时,她的口语流利及标准程度让对方感到吃惊,问她是不是有国外生活的经历。

她回答说:“我只是一个来自于中国农村小镇的女孩,从来没有出过国。”

我们都知道,学习英语,去以英语为母语的国家游学,在当地的家庭生活一段时间是非常有益的。

但在小县城并没有这样的条件,她的做法是多年来一直坚持听英文广播练听力,交外国的网友练口语,最终,把英语学得连外国人都为她点赞。

反观有些富家子弟,从中学时代就出国留学,回来后居然连外语都不咋地。

原来他们出去后也是和华人在一起聚居,平时都是说中国话。

有好的条件当然有利于发展,没有好的条件,也不是没有机会。

只要你肯努力。

04

二是可以通过几代人的努力实现阶层上升。

那些能够轻松让孩子去北极旅行的家庭,绝大多数都不是一代人的功劳。

他们的家庭往往经过几代人的努力,才让孩子有了更优裕的生活环境。

所以,我们也不必急于求成,想一下子就赶上人家。

就拿笔者自己来说吧,能够跳出农门,在小城里有一份稳定的工作,跟父辈比已经有了不小的进步。

到了儿子这一代,他从童年就坐上了私家车,住上了楼房,曾去国内多个省市旅游。

在他20岁那年,办理了出国护照,申请了国外的大学,制定了出国旅游的计划。

虽然由于疫情的原因未能成行,但想去也只不过是时间和自己想不想的问题。

将来他的孩子小学毕业也许不一定去得了北极,但我敢肯定,他能到的最远的地方不可能只是去县城读书,前18年的人生活动范围也不可能只有十几公里。

也许我们跟人家永远都会有差距,但差距一定会越来越小。

05

人家的起跑线靠前,是因为人家的前几代都在努力奔跑。

既然看到了差距,从我们这一代开始努力就好。

我们不一定能够成为最顶端的那一拔,但随着我们不断前行,一定会让自己逐渐上升。

不必着急,不必焦虑,踏踏实实地往前走。

罗马就在那儿,只要你在路上,就会越来越近。

不怕你没有出生在罗马,就怕你停下脚步。

共勉!

明珠絮语(ID:tsliuchanghai),以教师和家长的双重视角看教育,解答青少年和家长的教育困惑。新书《为自己读书》正在当当、京东、天猫等平台热卖中!

文章来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ans/lPmgs3gB9wjdwRpv0K5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