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玩游戏吗?
- 铁杆玩家,每周至少花20个小时
- 消遣玩家,隔三差五,每次至少1个小时
- 被动玩家,每次玩都是被朋友、孩子、伴侣叫着一起玩
- 不是玩家,基本很少碰游戏
我是游戏玩家,但我很少玩别人设计好的游戏,而是常玩自己所设计的游戏。为什么呢?
原因有二:
1.人生是自己的。我们无须听从他人的说法,也无需跟随他人活着。“我真希望自己有勇气过属于自己的生活,而不是生活在他人期望的阴影之下。”
2.哲学家伯纳德·苏茨说:“是游戏,让我们在无事可做时,有事可做。所以,我们才把游戏当做“消遣”,视为填补生活空隙的调剂,但它们远比这些重要的多。它们是通过未来的线索。他们此刻辛勤培育的东西,也许正是我们最后唯一的救赎。”
也就是说,我们能享受玩游戏时,沉浸式玩耍带来的快感。诚如全球知名的心理学家米哈里·契克森米哈赖说:“一个人的身体或头脑在自觉努力完成某项艰难且有价值的工作过程中达到极限时,往往是最优体验发生的时候。”
既然如此,那为何我们不把游戏玩法引到生活、学习、工作中去呢?如果学习是反人性的,那么游戏则是用一种符合人性的手段,达到成长的目的。
具体如何做呢?
2019年这一年,我主要玩了3大游戏项目。不同项目虽然有不同的玩法,但都用到了游戏化思维模型。
01 读书
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
我们总是说:“书中自有千钟粟,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可是却忽视了“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
每每提起读书,我们总觉得读书是一件苦差事。但有人又会讲:“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也就是说,人读书,苦矣!但人又不得不做。
因为读书确确实实能给我们带来好处,就如我们明知道玩游戏是在消磨时间,但我们还愿意乐此不疲地玩下去。
读书有哪些好处呢?
从物质层次来讲,读书能变现,能让人实现财富增长;读书能帮助人们解决生活问题,也能够提升人的幸福感。
从精神层次来讲,读书能使人充实,能让人的精神世界变得丰盈。
用诗人米尔·卡马尔·乌丁·马斯特的话来说:“坐在那里就可以驰骋于精神世界中,书籍给了我这个好处。一杯美酒就使人陶醉,我痛饮秘传教义的美酒时就感受到了这种乐趣。”
尽管如此,读书还是有别于其他游戏,读书是一个不好玩的游戏项目,故世人皆不爱读书。一来,我们不知道读书的好处,也不会享受读书乐趣;二来,大多数人没有掌握读书的方法。
在游戏世界里,你若不清楚游戏规则,必败无疑,读书其实也是如此。
2018年之前,我不爱读书也不会读书,年阅读量不到10本。但是2018年,我读了近80本书;2019年,我读了近百本书。为何我的阅读量会突然剧增?
2019年读的纸质书
原因很简单。读书的游戏规则,孔子早就讲了,只是我们从未重视践行而已。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孔子认为在适当的时候,用行动模仿,是一件很快乐的事情。”我明确这个游戏规则后,亲自践行,果真如此。为什么呢?
- 学有所成,必乐之。
- 深度读书并不是一种苦难,而是一种幸福。
全球知名的心理学家米哈里·契克森米哈赖曾经做过类似的研究。他说:“一个人的身体或头脑在自觉努力完成某项艰难且有价值的工作过程中达到极限时,往往是最优体验发生的时候。”
也就是说,读书有两个好处:一是享受读书的过程,二是享受读书后将知识转化为行动带来的成就感。这与玩游戏的心路历程一模一样。
其实,读书是一个游戏中的自由模式,每个人“玩法”(读书法)不尽相同。
所以,我们若盲目跟从他人选书、读书,最后只能自己折腾得半死,这也是人不爱读书的主要原因之一。怎么破呢?
若把读书当成游戏一样看待,我们该选什么书,怎么读书,最重要的是根据自己的目的、处境,做调整。也就是说,读书要能为我所用、取悦自己。
世界上最好的书是什么?在我看来,与别人的评价关系不大,关键在于你自己的感觉。那些能触发你的想法或者行动的书,就能称之为好书。此外,读书的最好方法就是适合自己的读书节奏就好了。所以,别再盲目听从他人选书了,也别随便套用所谓的快速读书法。
既然如此,选书就不能参考他人书单,读书就得靠自己摸着石头过河吗?其实也不然。关于读书,我总结出的一条万能公式,能帮助你找到适合自己的读书法。
读书方法=找到模仿对象(大师)+自己不断尝试、实践+总结出自己的读书法。
总之,读书是一项私人的自由娱乐活动,自己想用什么方法读什么样的书,全由你自己决定,与别人无关。
02 写作
我们都误解了写作。
(1)写作是最好的自我投资
网上曾有一段这样对话:
“在职场中,一位会写作,另一位不会写作,你会选哪一位?”
“当然是会写作的。”
为什么呢?
因为写作是一种通用能力,是一个人人都需要掌握的技能,也是一种复利能力。在生活、工作中,我们每天都要发朋友圈、阅读、演讲、做工作报告、写策划,与人打交道发语音等等,这些都离不开写作思维,可是很多人却很狭隘地把写作等同于变现。
这是不对的。最好的写作变现方式不是靠单篇稿费,而是靠能力变现,比如职场中升职加薪等等。
我个人从不会为了钱而写作,也不会为了迎合读者而写作。那我为何写作呢?原因有二
- 为自己而写
- 为生产出更有价值的文字而作
我写作从不会急着想要变现。因为我深信,我写的文字,如同泼出去的水,这需要我去承担责任;我写的文字,是永远属于我自己的财产。
所以,我的写作玩法是以自我投资为目的,而不是以赚钱为目的。目的不同,做法则不同。当众人皆因风口已过,写作变现难而焦虑不安时,我却很淡定也很从容。因为在我看来,写作变现是一种反馈,是一种奖励,而不是一种目的。
曾经有人问我:如果不给你任何金钱回报,你会坚持做哪件事情呢?我毫不犹豫地说写作,为什么呢?
阳志平说过一句特别好的话:当你用钱寻欢作乐时,你会发现,你已经买不起“爱”;同样,一旦你习惯用外在奖赏而非兴趣、好奇心奖励自己,那时,你已经买不起兴趣、好奇心了。
(2)非虚构写作不需要天赋
一提到写作,大部分人会讲,我不会啊!其实,不是你不会,而是你懒。听、说、读、写是人的底层能力,你会听、会说、会读,为何就不会写作呢?
回想一下,你是否经常写简历、求职信、写邮件、或者是发朋友圈?这些都是非虚构型写作。
很多人把写作狭义化,认为像村上春树那样的人才能写作。事实并非如此。写作分为虚构型写作和非虚构型写作。绝大多数人对写作的认识只是停留在故事、小说、诗歌等虚构型写作上。可以说,我们读得多的可能是虚构型,但用得多的却是非虚构型。
我自己也没有写作天赋。高中时,我是偏科生,数学时常全班第一,但我大学读了英语专业。毕业后,我却开始执笔写作。每天日产1000+字。据不完全统计,我今年写出的文字约有30W+,其中包括多篇青云计划文章、1篇文化领域特等奖、还有出版社约稿、笔记等等。
莫兰博士说过类似的例子,他有两位学生,一个有写作天赋,另一位没有。但如今,前者从事房地产业务,后者一直在写作。
所以,我认为非虚构型写作需要写作天赋是错误观点。这种写作重在思考,重在方法。为什么这样说?
写作,即是思考应该写什么,为谁写,如何写的过程。爱默生曾经说:“世界上最难的任务是什么?是思考。”写作亦如此。
写作最困难的地方在于思考,但是写作最开心的地方同样在于思考。
《学生为什么不喜欢上学》中讲到:“人生来就有好奇心,但我们不是天生的杰出思想者;除非认知环境符合一定的要求,否则我们会尽可能地避免思考。”
也就是说,人脑有一个惯性,能不思考就不思考,但是人们之所以喜欢去思考 ,是因为经大脑思考后,我们能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大脑会分泌更多多巴胺,从而让自己有愉悦的感觉。这就是写作的真正魅力所在,而许多人却误解了它。
所以,写作也是在玩。玩什么呢?玩思考,不过,从不会有人只为了玩而玩,人们总是想在玩中得到更多罢了。
03 玩社群
成就别人的同时,成就自己
2019年,我闲不住,又开始瞎折腾了。于是,我就做了一件亏本又耗精力的事情——创办考核制但免费的读书营。这个营是思想交流池,除了读书、交流和解决实际生活问题,其他人非诚勿扰。当初,我做读书营有两个原因:
1.从提升学习效率的角度来看,从人身上学习胜于读书。古典老师在《跃迁》中讲过联机学习,他说:“向人学习的速度,远超向书本学习的速度。联机不仅可以提问,还可以一起写作、思考,很有用。”
乔治·萧伯纳也说过:“你手上有一个苹果,我手上有一个苹果,如果我们交换苹果的话,我们各自的手上还是只有一个苹果。但当你有一个想法,我有一个想法,如果我们交换想法的话,我们就都有了两个想法了。”
2.市面上成千上万的读书营可归结为以下两大类:
- 门槛高,收费高,里面聚集了一大批有钱的,爱学习的精英,可是普通人难以加入其中。
- 免费,但质量良莠不齐,多数要么是广告群,要么是各种吹水。
如此一来,我发现要找到一个高质量的读书营,难矣!为此,我才花了近一年的心血,做一个不以盈利为目标,只为成长的高质量的社群。
这个读书营是一个营造读书环境的学习平台,是一个高质量内容沉淀区,也是优秀人才聚集地。
一键成群几秒钟,长期运营极困难。这一年坚持下来,我虽累但累得开心与值得。为什么呢?
原因有三:
- 从物质角度来说,有一点业余零花钱收入,可用来购买学习资料等等。
- 一个人跑得快,但一群人走得远。我在成就别人的同时,也在成就自己。世界上最难的工作是坚持与反省,但我做到了,这个群让我保持源源不断的动力,让我觉得每天读书、写作和分享想法是一件超自然的事情。
- 先自学,后找事练,更容易学有所成。我从0到1做社群,从想法到落地行动,从不会到学会社群是什么、如何运营、营销、带团队等等,都是边学边做边改进。为什么要这样做呢?
原因很简单:没行动的学习,一切为零。我们刷了不少视频,看了不少文章,也读了很多书,听了无数道理,不实践,我们就难以有所改变。因为道理和方法都是别人从自己生活和经验中总结提炼出来的,与我们无关。
由此可见,只有想法却不行动,是行不通的。因为人的烦恼大概有99%存在于自己脑海中。事实上,现实没有你想象中的那么糟糕。最糟糕的是你是“思想的巨人,行动的侏儒”。
所以呢!与其用消极被动的思维想“如果…,那么”,给自己找一系列害怕玩游戏、不参与游戏的借口,不如转变成“我可以,我自己来”的积极主动思维模式,来得更痛快。
将想法化为行动,用行动驱散心中所有烦恼,何乐不为?
04
我是怎么样成为成功的玩家,让读书不苦、写作不难、做社群不累的
有朋友曾问我:“你为何那么会玩?我看你的生活,要么一直在路上玩,要么宅在家玩各种玩,并且是工作与玩两不误……。”
我说:“爱玩、会玩是一种态度。爱玩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你连玩的激情都没有。”
为什么这样说?
从不会有人只为玩而玩,人们只不过是想在玩中得到更多罢了。从社会发展来看,未来的生活必定趋向娱乐化。安东尼在《小王子》中也写道:“至于将来,你的任务不是看着它,而是促成它。”问题是怎么促成它、怎么玩?
我总结出来最为简单、有效的方法就是建立游戏化思维。用游戏化思维,从一个目标到落地执行,我们可以这样做。
1.随我心,做我事,不强迫,挑一件自己喜欢的事去做。
比如说,2019年,我最想做的事就是玩社群,所以我就把所有业余时间全身心投入就行了。
2.设置一系列关卡
第一步骤,先确定大目标
在什么条件下,我将要在何时、何地,完成了什么任务,达到了什么样的水平。(反馈结果参考标准是什么?可以说数据、或是谁的认可)
第二步骤:触发目标
大目标是什么?小目标又是什么?可用时间来分年目标、月目标、周目标和日目标,也可以按照角色来分,我是谁,要做什么事,想拥有什么。以我现在的情况,什么事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事得做到90分以上,又有什么事做到60分就好了等等。
3.设计游戏规则(做事的流程、方法等)
4.设置及时反馈机制
闯关成功给予奖励,给自己买礼物、书、课程等等,如果失败也没关系,重新再来就行。
5.最后,无论成功还是失败,结果也许没那么重要。真正重要的是参与其中,深度工作。用一句话来说,我将活出专注的人生,这才是最好的选择。
心理学家维克多·弗兰克说:“当一个人努力做一件事或真心关爱一个人时,幸福便悄悄来临了。”游戏的魅力就是让你不自觉全身心投入。正如简·麦戈尼格尔所说:“我们真正害怕的不是游戏,而是在游戏结束、现实开始时迷失方向。”既然是这样,那我们为何不一直玩,直到玩得尽兴。这也是坚持的另外一种形式呀!
所以,2020的你,如果能挑一件事,设计一套游戏化模式,让自己像打怪升级一样,全身心玩下去,总一天必会有所成就的。用中世纪的矿工的信条来说就是“我等采石之人当心怀大教堂之愿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