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典在《跃迁》中用了24个字来形容这个时代的特质:信息变多、思考变浅,机会变多、竞争跨界,随时干扰、永远在线。
确实如此。
据报道,截至2019年3月,中国移动互联网用户每天花在移动互联网的时间为349.6分钟(约6个小时),同比增长36.8分钟,而2019年3月份,用户月总使用时长里有36.6%花在了短视频上。
这说明什么?
越来越多的人愿意把时间花在互联网中,甚至是乐意在短视频投入更多时间了。
这也没有什么不好的。但问题在于这是一个时间比金钱重要,注意力比时间更重要的时代。无论图文创造者还是短视频原作者,他们工作的目的只是为了争夺流量,吸引观众的注意力。这对观众来说,似乎是一种毒害。
为什么呢?
原因很简单,这将直接导致我们陷入“我以为”的怪圈里。
我以为自己刷了不少视频,看了不少文章,也读了很多书,听了无数道理,就能过好这一生;
我以为自己自己在拼尽全力,就理所应当
有所收获。
……
但事实上,我们越拼命,越迷茫;
我们越用力,却越不知所措,越一无所有。
这是因为大部分人都在瞎忙。
问题出现在哪?
信息变多、思考变浅,所有努力都是在欺骗自己
在古代,信息来源主要有两种途径,一种是口口相传,另一种是书面传达。路遥曾说:“从前车马很慢,书信很远,一生只够爱一个人。”但自从互联网普及以后,整个时代就是变成车马飞速行驶,信息一键发送,人们既能边谈情说爱,也能一边工作。人似乎变成无所不能。
这看似是好事。然而并不。信息量大,传播速度快,脑容量不够,思考变浅,人的注意力难以捕捉得到。
由此,人们只能过着像德国作家赫尔曼·黑塞在其名著《在轮下》里所描述的生活那样:“面对呼啸而至的时代车轮,我们必须加速奔跑。有时会力不从心,有时候会浮躁焦虑,但必须适应。它可以轻易地将每一个落伍的个体远远抛下,碾作尘土,且不偿命。”
也就是说,在海量的信息潮之下,随着信息快速传播,我们要使命地跑,然后不断收集信息,收藏文章,学习再学习,努力再努力,以至于不为时代所淘汰。
但我个人却认为这是一种极为愚蠢的行为。用有限的时间,追赶着无限的信息,囧也!
为什么呢?
哈佛大学教授凯斯·桑坦斯在《信息乌托邦》中指出,“信息传播中,公众自身的信息需求并非全方位的,公众只注意自己选择的东西和使自己愉悦的领域,久而久之,会将自身桎梏于像蚕茧一般的‘茧房’之中。”
简单来说,大部分人困于信息的“茧房”里,我们所得到的信息最多只能满足临时的刚需,从长远来看,并非必需的。
为此,我们日渐成为信息时代的奴隶,直到丧失自己的思考力。因为我们要思考的、要说的话,全部由他人所操控。
以现在各大App为例,大多数平台都是人工智能推荐,只要你打开某一类文章或者是视频,接下来机器便会帮你推荐一大堆同类产品。这将意味着什么呢?
第一:思维局限。诚如谚语所言:“对于一个拿着锤子的人来说,他眼中的问题都像钉子。”
第二:同一个问题,有无数人替我们思考并且解答了。即使我们自己不动脑的,也能伸手汲取答案。
这看似也是挺好的。这种模式恰好也能吻合了人脑的惯性:喜欢简洁的东西,能不思考就不思考。但你也别高兴太早了。他人讲的道理,传授的方法,全是对方在生活中思考出来的,或是在经验中提取出来。这是他人的智慧,与你无关。
大师叔本华曾说:“想一个自己从未深入思考的问题是危险的,我们读书是别人替我们思考,我们不过是在重复作者的精神过程而已。所以一个人如果整日读书,他将逐渐失去思考能力。”
这听起来似乎是危言耸听,但是真实世界确实如此。信息变多了,人们错把他人的思考成果,直接当成自己的“产品”。显然,这种不经自己深思熟虑所得到的东西,全是在盗窃。这样的努力,不是自我欺骗,又是什么呢?
在信息时代,我们急需要掌握3种必备能力——学习力、独立思考力和专注力
我不是想否定全网信息、书籍皆无用,而是个人认为我们先要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在此基础,再建立自己的独立思考力,然后才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专注地做事。为什么呢?
1.爱学习,并不代表会学习
在信息时代,我们需要的资料,大部分能从网上搜出来。但搜出来的信息全是无用的。真正有用的是通过学习,将信息转化成自己的知识。也就是说,学习力是一个转换力,即是讲他人的信息转换为自己的知识。
刷短视频、看文字、读书等等,这一系列的动作,只能说明你在学习。然而,真正具备学习力的人,是懂得学以致用,将所学的内容落地行动。
我们所熟悉的,功夫高手李小龙就是一位学习力超强的人。在当时,一日为师 终身为父的武术界里,他没有加入学派,也没有拜师,而是租了停车场练教咏春拳。他为什么要这样做呢?
很简单,便于李小龙在练咏春拳时,亲自践行史上两套最佳学习模型:一套是美国学者艾德加·戴尔发现的“学习金字塔”以教为学。
另一套是“费曼技巧”,把你所学到的新概念讲给对方听。如果对方无法理解,说明你理解不够透彻,所以需要重新再学。
李小龙边授课,边从学员身上学习其他拳法。他的教学理念为“以无法为有法,以无极为有极”。
也就是说,李小龙建立一个这样学习生态系统,即为学习——转换——分享(传授)。用古典在《跃迁》总结的方法就是人人都要设计自己的知识IPO。操作步骤如下:
- 输入关键问题
- 直接解决问题
- 输出自己的产品
类似的例子还有,彼得·德鲁克的学习生产模式:“用咨询驱动,用讲课整合,用写作产品化”。
2.学以致用的前提是培养独立思考力
我们想要将自己所学内容,转换为自己的知识,必定要独立思考。思考什么呢?很少有人站出来讲从知道到做到,我们该想些什么。
好在教育界传奇人物、“小型学校运动”的开拓者梅尔提供了5个绝佳思维角度,让我受益匪浅。通常,面对一个问题,我会按照以下步骤,写出自己的想法。
- 证据:什么是对的、什么是错的?有什么证据依据?
- 视角:对方是站着看问题,还是坐着看问题?如果换一个角度会怎么样?
- 联系:他们之间是否存在某种规律和模式?我们以前在哪儿见过这种模式?
- 猜想:在相同中求不同。除了这种做法,还有没有其他的?
- 相关:有关的做法、理论和问题全部列出来。
这样思考有什么好处呢?
爱迪生有一句名言:“天才=99%汗水+1%灵感”,但那1%的灵感是最重要的,甚至比那99%的汗水都要重要。
很多人只记得前半句,却忽视了后半句。没有1%的灵感,撬动99%的努力,结果很可能不尽如意。任何学习都如此。花99%精力来学习,还需要巧用1%思考,触发灵感。
3.判断一个人不要对方说了什么,而是要看他专注做什么事。
以网络上贴了一系列标签的“优秀作者”为例,许多优秀作者打着导师的旗号,花费尽九牛二虎之力开社群、开课等等,其目的无外乎就是为了赚钱。
而作为用户,我们不是要看其海报上吹得多牛逼,而是要去搜这位老师之前有什么经历、写过哪些文、做过什么事。
如今,市场上有无数活着网络世界里的青年作家,摇摆着一年出一本畅销书的旗号,宣称自己是人生导师等,能帮哪些人解决什么问题。但是对于这些人,我们需格外小心。为什么呢?
厉害的人,往往是低调的。真正厉害的作者,往往没空成天浸泡在网络世界中。因为他们需要大量的时间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进行深度思考之后,才能创作。
例如,闻名天下《哈利波特》作者J·K罗琳。为了写作时免受打扰,她决定每天支付1000美元来到爱丁堡市中心的五星巴尔默勒尔酒店一套豪华别墅,进行写作,最后顺利完成《哈利波特》最后一部小说。
类似于J·W罗琳的创作模式有梭罗、迈克尔·波伦等人。
想法,对于那些浸泡在网络世界的“优秀作者”而言,他们连最基本的深度工作,专注地思考和做事都不晓得,更别能创作出不朽的作品了。这类作者所创作出来的作品,很可能只是属于第几流的某类畅销书,最多也就只能满足消费者当下的需求,仅此而已。
由此可知,看一个人能力最好方式就是看他专注地、持续不断地做了哪些拿得出手的事。证明一个人的能力,是以事服人,用成绩、数据、作品说话,而不是靠一张营销海报或者是简历。
如何掌握这三种稀缺能力
网上诸多文章,以及市面上不少书籍,都是鞭策着学习者要高效学习、时间管理、断舍离等等。但这些本质上来讲,无非是换汤不换药的新概念。
在这个时代,我们若能掌握好学习力、独立思考力和专注力这三大能力,其他相关的新概念,基本可以忽视。
那我们又该如何快速提升这三大主要能力呢?
一个极其简单的方法:专注地一件事,在做事中提升能力
以我为例,由于工作关系,我无法经常参与线下读书活动。去年,我就加了N个群,但后来我却大部分群不是广告群、吹水群就是死群,根本就找不到一个自在的“思想交流池”。
有一天,我在看《穷查理宝典》时,查理芒格讲到影响他一生的话是:“那我自己来吧!”。对!既然我找不到一个“问题——自学(读书)——导师(反馈)——运用(解决问题)”模式的读书营,那不如我自己动手来。
一开始,我原本以为做读书营是作死,但我发现在这个过程中,并没有作死。相反,我无时不刻地在锻炼自己的学习力、独立思考力和专注力。
例如,读书营是一个社群,做好一个营就必须花精力运营。第一步:我要去学习社群运营。学会了,但我不能直接套用这些社群运营基本规则。因为这样的读书营很可能就跟市面上千篇一律的读书群一样,又有什么价值呢?
为此,第二步:我必须思考自己的特色在哪里?读书群一般是共读某本书。我想到《如何一本书阅读》提到的主题阅读,同时也联想到查理芒格也多次强调我们要学习重要学科的重要理论知识。所以,我就想做出了以主题形式展开的读书营。这就是特色,就是自己独立思考出来的结果。
第三步:我给自己设定一个目标,这个读书营要持续一年。一年12个月,12个主题。可是,一键成群是几秒钟的事,但后期12个主题的运营,还需要我花一年的时间完成。这必定需要我具备坚固的知识结构、超群的个人能力、同时也包括意志力、专注力等等。
换句话说,做好读书营,如同于要上战场打战。《总体战》这本书对战争有一句特别好的定义:“战争以一方失去战斗意志为结束。”也就是说,我必须凭借意志力和专注力,才能坚持地做读书营。具体怎么做呢?
古典给的建议是“找到事物的核心杠杆点需要大量的观察和思考,然后抵抗住各种诱惑,坚定地持续专注这20%,这需要强大的定力。”
也就是说,做好读书营,我首先需要不断观察学习以及思考,然后把读书营当成自己的孩子。设想我自己想做一位伟大母亲。但前提是亲自历经10月怀胎之苦。在怀胎中,我必须抵抗住各种诱惑,比如剧烈运动、吃垃圾食品等等。
所以,至出发起,我马不停歇地在思考读书营的生与死。然后体会这个过程太难了!不过,《跃迁》里讲了一句话啊特别到位的话:“不要因为容易而去做一件事,要因为有价值才做。只要方向正确,资源、技能、优势都是可以积累的。”
也就是说,如果我觉得生出读书营这个孩子,是一件有价值的事去做,那么一切皆有可能。
由此可见,在这个“信息变多、思考变浅,机会变多、竞争跨界,随时干扰、永远在线”的时代里,找到一个有价值的事情,最能间接地提升自己学习力、思考力和专注力的事去做,比什么都重要。
为什么刷了不少视频,看了不少文章,也读了很多书,听了无数道理,依旧过不好这一生呢?
原因很简单。道理、方法应该是在生活、工作中悟出来的,而不是别人告诉你的。我们要的是在做事中学习,在做事中成长。也就是说,最重要的不是别人对你讲什么,而是自己本人能悟什么、做出什么事来。
【总结】
最后,我希望通过这篇文章,你能有所顿悟。
在信息时代,搜得到的信息全不属于你的。真正拥有自己的东西,还需要我们现在开始行动,找到一件有价值的,并且能提升自己学习力、思考力和专注力的事去做。
愿你我都能通过自己的努力,悟出属于自己的人生智慧,以及做出一件拿得出手,也能证明自己能力的大事来。